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分析
2018-03-27曾佳敏
曾佳敏
梅州中学 广东梅州 514000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活动所达到的状态和结果,教师都会提前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那么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根据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变现,是学科作用于学生身上所集中体现出来的学习结果。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
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历史轨迹分析[1]。自1923年开始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纲要》到1929年《高级中学普科地理暂行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始终围绕了世界各国的地理相关知识[2],包含政治、经济、自然、国防外交、交通等基础地理知识,树立自助、自决的精神。再到如今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其知识技能更加丰富,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具体。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了地理知识、世界情势等相关知识结构,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国际地理课程与教材的设计出发。根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主题研究表明,在国际地理教育宪章中出现最多的核心素养高频词就是地理研究、空间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地理学科概念。其课程理念的研发和设计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主题思想和方法论价值观,从内容的直接联系中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说从逻辑角度和结构角度,展现地理能力的培养过程。
从地理学科教学目标分析。现阶段的教育从学科思想、学科视角、学科方法等角度重新认识地理教学中的核心内涵。如果我们将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分为三条坐标线来看。那么X轴是地理空间表述,Y轴是动态观察世界的方法,Z轴是人与环境的动态领域。通过基本概念、多维角度、人地关系三方面,讨论学生地理掌握的核心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我们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核心素养[3]。其中人地关系是课程中的基本价值观念[4]。综合性思维和区域认知是课程中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通过思维的延展和发散,综合分析地理自然规律、人地关系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地理实践能力就是课程中的活动经验,利用所学知识技能,通过分析和探究,感知更为复杂的地理学科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一)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客观反映了人与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人类在处理地理关系中必须遵照的基本观点,为人类处理地理问题提供了依据。因此在地理学科中,帮助学生利用辩证角度分析自然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尊重自然规律,构建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观念就成为核心教学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上,高中地理第二册中最后的单元内容,通过数据阐述人地关系的演变,凸显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的矛盾,从现状入手,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展观念,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从发展地理思维为出发点,通过对地理研究对象的系统分析,发掘不同区域中地理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将其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思维在课程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的统一联系上,针对一个要素的变化,带动其他要素的整体变化,所以学生要从多角度多视野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因果思维,某一处的地理现象变化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演化而成的。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识根据地表特征划分不同的功能、类型来进行认知区分的过程。通过综合思维的分析,总结地域特征,把握区域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探讨地域之间分层的联系。在高中地理学科中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分级上,从知识结构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出三个维度,如何划分区域,了解区域的相关内容,构建怎样的区域观念,在梯度设计上符合高中学生认知规律,从易到难,最终能够建立区域观念进行实际分析与评价。
(四)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是整个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依托于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高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完整的地理知识理论,那么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就是地理实践目标的主要内容。在课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工具进行模拟实验。
总之,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中地理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无论是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表现都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实验当中。因此在未来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作为工作的中心,向更好的教学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