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决策模型”下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分析
2018-03-27范婷婷
范婷婷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102206
一、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分析和渐进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对政策科学的主要贡献。林德布洛姆致力于发展接近与实际情形中的决策行为的决策理论,在渐进决策模型看来,决策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追求远大的目标。决策的手段是从是错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对所有可能的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决策者考虑的仅仅是一些熟悉的恰当选择,当他们发展一个可接受的方案时,他们就会停止寻求这个过程。渐进决策模型把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它是在以往的政策、惯例基础上制定新政策,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而不是全面更替。渐进决策模型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按部就班原则、积少成多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
二、“渐进决策模型”下的我国生育政策调整
渐进决策模型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按部就班原则、积少成多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我国生育政策调整过程与之相适应。
(一)按部就班原则
按部就班原则,渐进决策模型把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它是在以往的政策、惯例基础上制定新政策,只是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特别强调决策过程的连续性。林德布洛姆认为,“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不象个英雄人物,但却是个正在进行勇敢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
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过程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调整过程。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急剧膨胀为历史背景,196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批示。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节制生育的实际工作在城市展开。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并全面推行,8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收紧,1982年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由于人口均衡发展产生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逐渐凸显,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开始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并于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我国实行新的计划生育政策,明确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我国进入了“全面二孩”时代。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一步一个脚印修正完善。
(二)积少成多原则
积少成多,即“积小变为大变”,这是一个追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渐进决策过程似乎行动缓慢,但由微小变化的积累可以形成大的变化。渐进决策要求变革现实是通过一点一点的变化,逐步实现根本变革的目的。渐进决策过程在旧政策的基础上做出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不断地对旧政策“修修补补”,最终达到政策的根本性变化。
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坚持了渐进调试、积少成多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体现在“计划生育”政策的确立。在“计划生育”政策提出后,经过了提出批示、开始实施、全面推行、政策收紧这一渐进的过程。通过逐步的政策实施,最终确立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是一个“积小变为大变”的飞跃性变化。其次体现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当心的人口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开始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调整和完善。由90年代初的试点工作到“双独二孩”、再到“单独二孩”,直到现在推行“全面二孩”。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也实现了由“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明确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转变。
(三)稳中求变原则
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势必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为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的目的。只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分析总结以往决策方案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合理改革。
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其重点在于保证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在稳定的前提下,我国对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变化的幅度并不大,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对政策缺陷进行不断完善,以及改变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不力状况,这就避免了政策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的工具而陷入到无法适用的地步。在2016年5月18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落实,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这一指示坚持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建议对策
渐进决策模型在产生后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决策的基本模式。它自产生之初就饱受批评与非议,但就当下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而言,该理论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政策调整应以具体国情为根本。其次,要引入多元参与的决策模式。最后,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