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扬州画舫录》看经济繁荣对扬州戏曲发展的推动

2018-03-27

成功 2018年3期
关键词:画舫盐商商人

穆 阳

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汉中 723000

一、扬州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明清时期,两淮盐业在全国盐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汪喜孙估计清代盐业资本为七八千万两,而乾隆三十七年中央户部库存银为七千八百余万两,扬州盐商手中积累的商业资本几乎与此相等。这些巨额的盐业资本对扬州经济、文化的繁荣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是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从“初,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一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1]“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飏之,倾刻而散,沿江草树之间,不可收复。又有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1]102可以看出当时盐商的生活极为豪华奢侈。这种繁华的商业经济、改变着人们对金钱的看法,享乐至上,消费欲望强烈。戏曲的欣赏是一种享受。在欣赏戏曲的时候民众得到了精神的享受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效益,商人看到了戏曲中蕴含的商机,便效仿戏曲演员的头饰与服装进行改良做成适合人民群众的日常穿着打扮,以赚取利润;《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中有记载“扬州鬏勒,异于他地,有蝴蝶、望月......及貂覆额、渔婆勒子诸式。”[1]143当时在扬州擅长扮演旦角的秦腔艺人魏长生为了表演需要,发明了“梳水头”,即妇人发髻。这个发明用起来方便有效,很快被其他旦角模仿采用,并在全国推广开来。聪明的扬州商人看到了发髻和衣着装扮的商机,于是市场上就涌现出各式各样的假髻、女鞋和百折裙,并不断变换出新花样,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戏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戏曲中的一些衣着打扮也潜移默化地进入市民生活,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戏曲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二、商人涉足戏曲产业

《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的戏曲内容极为丰富,记叙了梨园脚色体制、场面行头规模等有关戏剧的情况,以及扬州演出的昆剧和各种地方戏剧的情形。“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而黄元德、张大安、洪启源、程谦德各有班......此皆谓之内班,所以备演大戏也。”[1]P76就说明商人蓄养戏班的风气在扬州十分流行。

从雍正年间起清政府禁止官员蓄养优伶。据王利器先生《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载:“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奉上谕,外官畜养优伶,殊非好事,朕深知其弊,非倚仗势力,就害平民,……家有优伶,即非好官,着督抚不时访查......”[2]后来,乾隆皇帝重申了这项禁令。由于雍正、乾隆的明令禁止,官员蓄养优伶之风顿减,此后官僚士大夫的家班渐少,而对商人出资组建家班,乾隆本着“商人奢用亦养”的原则,于是家班从士大夫手中转到商人手中。扬州则以乾隆南巡为机缘,打着接驾演剧的旗号,大肆豢养家班。尤其是盐商的家班,更是盛行一时,七大内班的出现是商人家班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商人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取代士大夫成为影响戏曲发展的主流。

盐商为了显示自身的存在感,把演戏当作接近权贵和处理交易伙伴社交关系的交际媒介,积极推动戏剧的创作、演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开始形成新的城市风气—观看戏剧成为社交不可缺少的方式。正是因为盐商们的经济援助和积极参与,才在扬州城及其周边城市促成了戏剧以及相关文化艺术活动的空前活跃。[3]

三、戏曲的商业化

《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写道,“城内苏唱街老郎堂,梨园总局也。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祷祀,谓之挂牌;次于司徒庙演唱,谓之挂衣。”[1]P80这句话介绍当时外地戏班进入扬州时应该遵循的规矩:首先需要到梨园总局报到,挂上号才能演出,否则便是不守规矩,也就没有了“挂衣”的资格。“苏州脚色,以戏钱多寡为差,有七两三钱、六两四钱、五两二钱、四两八钱、三两六钱之分,内班脚色皆七两三钱。”[1]P80则写出不同的人赚的钱是不一样的,而赚钱的多与少是区分脚色优劣的标准。由于内班角色是为了迎驾而准备的,因此收入最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许多外地演员纷纷加入当地富商组建的内班的原因,只有内班演员可能成为赫赫有名的演员,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而要成为著名演员是由观众的喜爱程度决定的。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明确地把明清戏曲归入“俗文学”的范畴,说“:‘ 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4]戏曲作为一种俗文化起源于民间,是以下层市民为主的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为接受对象的,观众欣赏戏曲主要是为了娱乐、休闲和消遣,曲文只有通俗易懂,老幼皆宜才能真正实现戏曲本身的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所以在看戏观众多,流传范围广的情形下,演出吸引观众的戏曲就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就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而广大欣赏戏曲的人民群众文化层次不同对戏曲的接受力也不同,作为文化层次较低的下层市民观众很难听懂那充满文人雅趣的唱词,因此戏剧演出中的表现偏向于世俗化,才能符合一般民众的欣赏品味。所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和为戏曲长久发展来看,戏曲演出需要世俗化,只有被大众喜爱才能将戏曲商业化,并用它来盈利。

猜你喜欢

画舫盐商商人
言而无信的商人
Promoting Architectural Values in Culturebound Scenery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夜游秦淮河
威尼斯商人
一艘画舫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秋临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大清盐商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