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研究的三个方法论基础分析

2018-03-27包双叶

产业经济评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方法论研究者理论

包双叶

一、引言

近年来,共享经济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为显著的社会现象之一。共享经济具有许多与以往经济形态全然不同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然而,与共享经济汹涌发展的社会实践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人们对于共享经济的社会认识大多数仍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认知层面。梳理已有研究发现,我国共享经济研究关注的共性问题可以归并为三个主题模块。第一个是关于共享经济是什么的研究;第二是关于共享经济应该如何发展的研究;第三是关于政府应该如何实施共享经济运行管理及规制的研究。相对于国外共享经济研究文献呈现出来的急剧增长态势,我国共享经济研究的成果不突出且相对孤立。①戴克清,陈万明,李小涛. 共享经济研究脉络及其发展趋势[J]. 经济学动态, 2017(11):126-140.关于共享经济的微观研究、个案研究还远远没有积累起足够丰富的实证资料,使得人们在认识我国当代共享经济问题时缺乏必需的原始素材和基本理解。究其原因,导致我国共享经济研究显著落后于共享经济实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方法论层面的缺陷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原因。

在共享经济研究的第一个主题模块,即关于共享经济是什么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忽视了已有学说、概念、理论先天内涵的不足,往往停留在用已有的学说、概念、理论来考察和理解新生的共享经济。然而,新生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相关的社会事实系统已经和原有的学说、概念、理论系统相背离了,原有的学说、概念、理论仍然停留在原地,而社会实践却远远地跑在原有的学说、概念、理论的前面了。因此,关于共享经济是什么的研究,应该坚持“以共享经济为方法”的方法论基础。何谓“以共享经济为方法”?本文第三部分将会对其详加阐述。在共享经济研究的第二个主题模块,即关于共享经济应该如何发展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没有站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间维度将共享经济的社会事实放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整体背景下加以研究,而是试图简单地站在无差异的物理时间维度,脱离我国社会转型的整体背景,试图仅仅通过对国内外共享经济进行简单的对比研究,就获得我国共享经济应该如何发展的“应然判断”。毋庸置疑,这种“应然判断”由于缺乏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间维度“基因”,故而注定是与我国当前鲜活的共享经济实践相脱节的。因此,关于共享经济应该如何发展的研究,应该坚持“历史时间的立场和整体的立场”的方法论基础。何谓“历史时间的立场和整体的立场”?本文第四部分将会对其详加阐述。在共享经济研究的第三个主题模块,即关于政府应该如何实施共享经济运行管理及规制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习惯于用已有的经验去直接“裁套”共享经济的社会实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政府主导的一系列针对共享经济的自上而下贯穿的政策。毫无疑问,由于这些政策并非是从共享经济经验的内部出发来看待共享经济自身,故而注定会出现种种问题。因此,关于政府应该如何实施共享经济运行管理及规制的研究,应该坚持“从内向外看和由下往上看”的方法论基础。何谓“从内向外看和由下往上看”?本文第五部分将会对其详加阐述。

二、文献回顾

综观国内外共享经济的研究文献后发现,专门从方法论层面研究共享经济的文献并不多见。然而,由于国内外研究者同样都面临着共享经济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全面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的困境,因此,为了使得自己的分析建立在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理论基础之上,他们不得不在自己的研究中对共享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厘清,如此则不自觉地涉足到了共享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层面。这主要体现在国内外研究者往往使用“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对等网络经济”(Peer-to—peer Economy)、“按需经济”(On—demand Economy)、“使用权经济”(Access Economy)、“平台经济”(Platform Economy)等诸多人们较为熟知的原有的概念来解释共享经济这一新生概念,试图在一个较为清晰的“论域”中展开自己的论述。譬如,Frenken(2017)①Frenken,K.Political economies and environmental futures for the sharing economy.Innovation Studies Utrecht (ISU)Working Paper Series No.1 [D],2017:23-25.以与共享经济相关的6个术语作为文章的关键词,尝试定义共享经济为“消费者之间允许临时使用他们未被充分利用的实物资产的消费行为”,提出共享经济是对等网络交易(Peer—to—peer Exchange)、使用权获取(Access Over Ownership)和循环商业模式(Circular Business Models)三种经济趋势的交叉形态。同时,研究者试图利用一些已有的理论作为共享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譬如,Bardhi①Bardhi,F.& G.M.Eekhardt.Access—based consumption:The case of car sharing,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J],2012(39):881- 898.、Schor②Schor,J.B.et al.Paradoxes of openness and distinction in the sharing economy,Poetic[J],2015 (54):66—81.等将产权论作为共享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试图从产权的分解和转移角度来分析共享经济;Hellwing③Hellwing,K.et al.Exploring different types of sharing:A proposed segmentation of the market for sharing businesses,Psychology& Marketing [J],2015(32):891—906.、Richardson④Richardson.Performing the sharing economy,Geoforum [J], 2015( 67):121—129.等将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定理作为共享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来源,边际成本、边际效用及外部性等概念和理论被引入共享经济研究当中;Costantini⑤Costantini,F. The“Peer-to—Peer” Economy and Social Ontology:Legal Issue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M].New York: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15-22.、Hagiu和Wrigh⑥Hagiu,A.& J.Wright.Multi—sided platfor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 2015 (43):162—174.等从信息技术、平台理论等技术层面解析共享经济的基础理论来源。综上所述可知,利用不同的概念和理论对共享经济进行不同的解读,就会对“什么是共享经济”这一问题给出各不相同的答案。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同时也彰显出方法论基础对于共享经济研究起到的重要作用。

此外,综观国内外共享经济研究文献还发现,与方法论研究紧密相关的针对共享经济文献的研究开始出现,戴克清等⑦戴克清,陈万明,李小涛. 共事经济研究的脉络及其发展趋势[J]. 经济学动态,2017(11):126-140.的研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戴克清等以“Sharing economy”(共享经济)为关键词,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的刊物近年来刊载的253篇英文文献(2005年至2017年6月)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他们以这253篇研究文献为对象,分别从研究区域和机构、研究的期刊和学科、文献的共被引和耦合分析、关键词和重点文献等角度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梳理出共享经济研究内容的主体模块,并提炼出研究者关注的共性问题,同时辨析了共享经济的基本理论视角。从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层面来说,该研究是到目前为止在共享经济领域开展的较为全面的“研究的研究”,即以共享经济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事实上,“研究的研究”本身已经接近于方法论的高度。该研究发现,目前共享经济研究表现出了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宽广但理论基础模糊的特征。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者仅仅基于英文文献,主要是对国外共享经济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并试图简单化地直接将这些研究结论用于指导中国共享经济研究。除了共享经济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之外,刘奕和夏杰长⑧刘奕,夏杰长. 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 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对国内外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这同样是对研究成果的研究,亦即属于“研究的研究”的范畴。刘奕和夏杰长综合梳理国内外关于共享经济的已有研究,就交易成本理论、协同消费理论和多边平台理论三种研究者最为常用的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读,勾勒出了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在分析共享经济时常用的分析工具和研究进路。

综上所述,虽然专门从方法论层面研究共享经济的文献并不多见,但是已有的共享经济研究文献大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在探讨共享经济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等方面的问题时,涉足到了共享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层面。不仅如此,以共享经济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对象的 “研究的研究”,无论是在文献可视化量化分析方面,还是在理论梳理方面,都已经积累起了一定成果。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研究的研究”本身已经接近于方法论的高度。

三、“以共享经济为方法”的方法论基础

显而易见,从事共享经济研究的专家,似乎首先就应该明白共享经济是什么。看上去,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基础且又不言自明的道理,然而,事实上,目前从事共享经济研究的专家首先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便是“共享经济”本身并不容易被定义。虽然共享经济本身并不容易被定义,但是开展共享经济研究又不得不首先要对共享经济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只有这样才能为其所研究的共享经济圈定一个基本的“论域”。

诚然,关于共享经济是什么的研究,或者说,要想厘定共享经济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研究者显然离不开对原有学说、概念、理论、经验的利用。然而,如果研究者总体上仍然停留在直接用原有学说、概念、理论、经验来考察和理解共享经济,而忽视这些原有学说、概念、理论、经验所内含的先天不足,则必然会发生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的社会事实系统和原有的学说、概念、理论、经验所构成的语言系统、理论系统相互背离的情况。也就是说,原有学说、概念、理论、经验仍然停留在原地,而共享经济鲜活的社会实践却远远地跑在了原有学说、概念、理论、经验的前面。

首先,有些研究者仍然停留在直接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中的概念来解读共享经济,他们将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总结为人人参与、广泛协作、资源共享,并认为这三个基本特征分别从不同角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都可以从《资本论》中找到理论渊源。①王亚丽.从《资本论》视角解读共享经济[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9):74-79.具体来说,他们将“人人参与”、“广泛协作”、“资源共享”分别与《资本论》中的“自由人联合体”、“协作制度”、“共产主义的共享者联合制度”相互对应,直接利用《资本论》中与共享经济基本特征在字面上相似的原有概念来解释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而忽略了《资本论》中的这些基本概念都是在社会形态层面考察和理解社会发展规律,而共享经济充其量仅仅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根本达不到社会形态的高度。

其次,有些研究者仍然停留在直接用中央政策文件中的概念来解读共享经济,他们把共享经济的发展追溯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因为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 期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②郑志来.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J]. 2016(6):15-20.诚然,201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并把共享发展作为中国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但是,显而易见,上升到中国社会建设总体目标的“共享”是对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发展思路一脉相承的继续,它要表达的涵义是让我国所有人都能够获得改革开放的红利,而与共享经济这一概念中的“共享”除了字面相同之外,涵义几乎风马牛不相及。

综上所述,关于共享经济是什么的研究,虽然离不开对原有学说、概念、理论、经验的参考和继续利用,但是研究者更需要尊重共享经济自身的经验,尊重共享经济自身的演化历史。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概念在它产生以后都会存在一个内涵和外延的演变过程。因此,在共享经济研究中,许多原有的概念必须按照共享经济的经验来加以重新解释。而概念是构建学说、理论的基础,因此,在共享经济研究中,许多原有的学说、理论也必须按照共享经济的经验来加以重新解释。这也正是本文提出来的“以共享经济为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所要表达的涵义。有些时候,“以共享经济为方法”的方法论基础也会被称作“以共享经济为中心”,或者“以共享经济为立场”。无论是“以共享经济为方法”,还是“以共享经济为中心”、“以共享经济为立场”,都是向研究者提出了“返回共享经济自身”、“返回共享经济的演化历史”、“返回共享经济的实证”的方法论指向。

四、“历史时间的立场和整体的立场”的方法论基础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的具有“共时性”的重要社会实践。共享经济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美发达国家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资料,2016年,在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3.4万亿元,涉及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交通出行等多个产业领域,参与者达6亿人;在美国,五分之一的美国人从事与共享经济相关的工作,所以共享经济在美国认可度很高,美国也因此被称为共享经济商业形态的发源地;在英国,英国政府决心“把英国打造成共享经济的全球中心”,并从政策层面对共享经济的发展予以支持和鼓励。①林卡,李骅,李勇.共享经济、共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导向——从共享经济案例看共享发展的关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107-113.显而易见,共享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具有“共时性”特征的重要社会实践。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共享经济研究的第二个主题模块,即关于共享经济应该如何发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然会想到对国内外共享经济进行对比研究,据此获得我国共享经济应该如何发展的“应然判断”。

诚然,对比分析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共时性”特征的现象来说,研究者通过对同一时间背景下同一领域发生的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往往有利于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但是,对于那些“共时性”现象来说,研究者需要格外清晰地理解时间的概念。时间分为物理维度的时间和历史维度的时间,前者被称为物理时间,后者被称为历史时间。“共时性”是在无差异的、统一的物理时间的维度而言的。研究共享经济这一重要社会现象,研究者显然不能仅仅站在无差异的、统一的物理时间的维度来考察和分析,尤其是不能仅仅通过站在无差异的、统一的物理时间的维度来考察国外领先城市共享经济的发展经验,进而得出我国共享经济应该如何发展的“应然判断”。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历史时间的因素非常关键,因为历史的时间并不等于物理的时间。对于共享经济研究而言,历史时间,或者说从历史角度来讲的时间变量就特别重要。共享经济在时间中发展,是在时间中变化。研究者必须将其直接观察到的共享经济实践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才能真正理解,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研究者必须用物理时间和历史时间两种时间来对国内外共享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共享经济的当代中国特征,也才能真正汲取可资借鉴的国外共享经济领先城市的发展经验,得出我国共享经济应该如何发展的“应然判断”。这也正是本文提出来的“历史时间的立场”的方法论基础所要表达的涵义。

就“历史时间的立场”而言,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在相同的物理时间里,欧美发达国家却早已走完了城市化进程,甚至出现了诸如逆城市化和后现代的特征。这种历史时间的不同,使得欧美发达国家更多地表现出由于资源过剩和闲置而引发的供给推动型共享经济,中国更多地表现出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和社会消费总量激增而引发的需求拉动型共享经济。正因如此,站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时间维度的共享经济研究者罗宾·蔡斯提出,共享经济下,“人人共享”模式借助共享平台将过剩产能与有需求的个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一个稀缺的世界里创造出富足。①罗宾·蔡斯.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J].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7-23.一些研究者将罗宾·蔡斯奉为共享经济鼻祖,忽略了站在我国的历史时间维度来考察和理解共享经济,而直接以罗宾·蔡斯的著作《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作为指导我国共享经济发展方向的经典文献,认为“共享经济是基于技术手段提升闲置资源利用效率的新范式,以平台化、高效化、开放性和分布式作为特征,整合多种要素及资源配置机制,已成为一种盘活存量、提升效率和增进服务的重要举措。”②郑联盛.共享经济:本质、机制、模式与风险[J]. 国际经济评论,2017(6):45-69.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一些研究者认为只有平台型共享经济企业为盘活过剩的存量资源而搭建的供需撮合交易平台才是共享经济应该发展的方向,而那些参与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仓储设施的生产和投放环节的行为则违背了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不能算作共享经济的社会实践。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引发这种错误的根源便是研究者忽略了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共享经济实践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间里。简言之,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硬件、软件和信息三个方面的条件。具体而言,以服务于城市家庭储物需求的共享仓储为例,则需要家庭储物仓储设施(硬件)、APP(软件基础)、供求双方的信息(信息)三个方面的条件。就当前的美国和中国来说,虽然处于同一个物理时间,但是在共享仓储领域却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发展家庭储物设施,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2.4亿平方米的家庭储物设施存量。而中国在这一领域仅仅拥有10年的发展历史,家庭储物设施总量只有不足15万平方米。因此,美国共享仓储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充足的硬件条件,只需要在软件和信息方面发力即可。也就是说,美国的共享仓储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共享经济平台来实现充足甚至过剩的共享仓储设施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而我国共享仓储的发展首先就面临硬件条件不足的局面,即缺乏充足的家庭储物仓储设施。也就是说,我国共享经济企业在硬件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首先便是参与到家庭储物仓储设施的生产和投放上,并在软件和信息两个方面同时发力,这是由我国共享经济在这一领域发展的历史时间决定的。

进一步而言,共享经济研究的“历史时间的立场”本质上就是“整体的立场”。无差异的、统一的物理时间之所以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历史时间的特征,原因就在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因此,虽然在同一个物理时间,共享经济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在蓬勃发展,但是,只有将共享经济的社会实践放在其所在国家、所在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背景下解读,才能得出共享经济在这个国家和地区应该如何发展的“应然判断”。这也正是本文提出来的“整体的立场”的方法论基础所要表达的整体的涵义。正如本文文献综述中提到过的,一些研究者通过对2005年至2017年6月Web of Sience刊物中253篇英文共享经济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这种分析“厘清了国外共享经济研究所包含的‘一条主线和四个维度’的基本脉络。通过对国际研究节奏和力量的宏观把握,本文可为中国准确跟进共享经济国际研究前沿打下基础;对共享经济研究的四大热点问题和三大主流趋势的分析,则有望为中国研究者实现突破和创新提供有益参考”。诚然,对国外共享经济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有利于直接地了解到国外共享经济的研究方法,间接地了解到国外共享经济的实践情况。但是,正如国外的共享经济研究必然是以国外的共享经济实践为研究对象一样,中国的共享经济研究也必然应该以中国的共享经济实践为研究对象。由于不同国家的共享经济处于不同的整体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因此,共享经济实践和共享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主流趋势就不可能相同。就我国共享经济研究来说,研究者要想实现真正的突破和创新,就必须站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间维度来考察和理解共享经济,研究国内外领先城市引导和扶持共享经济发展的经验,把共享经济的社会事实放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整体历史背景里面来加以解读,亦即把共享经济这个局部的经验放在整体社会经济里面加以解读。事实证明,仅仅通过做单纯的国际借鉴就试图能够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共享经济发展规律,可能陷入邯郸学步的误区。所以,研究者应该将共享经济问题放在我国整个社会转型进程中来理解,理解共享经济的中国特征。只有站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视角,乃至资本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才能真正汲取可资借鉴的国内外领先城市共享经济发展的经验,也才能最终科学回答我国共享经济应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综上所述可知,分析国内外领先城市共享经济发展经验、论证我国共享经济应该如何发展这一主题应该坚持两个立场,一是在时间上坚持“历史时间的立场”;二是在空间上坚持“整体的立场”。

五、“从内向外看和由下往上看”的方法论基础

对于任何一个创新发展领域来说,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亟待政府来完善该领域的运行管理及规制建设,这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针对该领域的创新发展给予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针对该领域的创新发展给予鼓励和支持。毋庸置疑,政策环境对于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因如此,在我国共享经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政府应该如何引导和扶持共享经济发展,亦即政府应该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政策环境。

在关于政府应该如何实施共享经济运行管理及规制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习惯于利用在其他领域积累起来的经验“由外向内”直接“裁套”共享经济的社会实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政府主导的一系列针对共享经济的“自上而下”贯穿的政策。毫无疑问,由于这些政策并非是从共享经济经验的内部出发来看待共享经济自身,故而注定会出现种种问题。因此,关于政府应该如何实施共享经济运行管理及规制的研究,应该坚持“从内向外看和由下往上看”的方法论基础。所谓“从内向外看”,就是反对利用其他领域积累起来的已有经验去直接“裁套”共享经济的社会实践,研究者应该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深入到共享经济鲜活的社会实践当中,考察和理解共享经济并弥补已有经验内含的先天不足,从共享经济经验的内部出发来看待共享经济自身,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应该如何引导和扶持共享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譬如,研究者必须深入到共享经济运行的网络系统和平台介质等技术层面、共享经济融合不同产业发展的环境层面、共享经济把运行技术和产业环境融合在一起的综合层面等等内部,才能有望真正提出政府应该如何引导和扶持共享经济发展的有价值的、具体的针对性政策建议。所谓“由下往上看”,是针对政府主导的一系列针对共享经济的政策自上而下地贯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提出来的。强调研究者应该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深入到共享经济鲜活的社会实践当中,通过共享经济社会实践的情况“由下往上看”政府应该采取促进和加快共享经济发展的实施路径。这也正是本文提出来的“从内向外看和由下往上看”的方法论基础所要表达的涵义。

在关于政府应该如何实施共享经济运行管理及规制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根本没有深入到共享经济的内部对他们所研究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发展趋势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行理解和把握,而只是停留在社会事实的表面,就诸如“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应该怎么办”、“共享充电宝可能带来的个人信息盗取应该怎么办”、“如何确保共享私厨满足食品安全卫生条件”等目光所及的问题,仅仅停留在社会事实的表面向政府提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建议。①李勇,何方,方珂,梁娟.共享经济的发展与政策推进——以杭州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2017(9):107-131.然而,诸如此类的许多政策建议往往刚刚研究提出,而诸如共享充电宝、共享私厨之类的商业模式却已经失败得烟消云散了。为什么会频频发生这种研究者提出的政策建议“扑空”的情况呢?究其原因,研究者根本没有深入到诸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私厨等他们所研究的共享经济内部,没有坚持“由内向外看”的方法论基础,即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共享经济,便似是而非地提出政府应该如何引导和扶持共享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再譬如,有些研究者在简单罗列和介绍了产品共享、空间共享、知识技能共享、劳务共享、金融共享、生产能力共享等六大类共享领域的54家标杆企业后,在没有对共享经济各具体领域分门别类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的情况下,就不加区分地笼统提出了一些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政策建议,诸如“加快确定各领域共享平台经营合法化”、“促进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加强共享平台的监管”等等。就“加快确定各领域共享平台经营合法化”而言,研究者建议“政府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共享经济,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各个领域的共享经济给予合法化确定,使得共享平台更多地关注经营管理,免除政府对共享领域限制的后顾之忧。”①寇小玲,李佩.共享经济在中国多领域深度发展的态势与思考[J]. 商业经济研究,2017(16):186-187.而事实上,诸如共享睡眠仓之类的产品和服务虽然也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但是深入到这个细分领域内部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就会发现,这一产品和服务存在着消防和安全隐患,因此在各地纷纷被禁止和取缔。由此可见,研究者只有具体深入到其所研究的共享经济细分领域或企业内部,深入到其所研究的共享经济细分领域或企业的基础商业逻辑中去,才能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而所有空洞无物的政策建议,究其原因,就是研究者没有深入共享经济的社会实践“由下到上”形成政府引导和扶持共享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而是用一些普遍使用的经验来简单“裁套”共享经济。此外,在关于政府应该如何实施共享经济运行管理及规制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不仅没有坚持“从内向外看和由下往上看”的方法论基础,而且试图将共享经济的发展与各个时期政府重点鼓励和支持的产业政策生拉硬拽在一起,进而提出将共享经济发展与国家鼓励的创新创业政策结合起来、将共享经济发展与政府支持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结合起来等等②杨嵩涛.论共享发展语境下我国共享经济模式的建构[J]. 现代管理科学,2017(8):51-53页.。正是因为没有坚持“从内向外看和由下往上看”的方法论基础,导致中国关于共享经济的微观研究、个案研究还远远没有积累起足够丰富的实证资料,使得人们在认识中国当代共享经济问题时仍然缺乏必要的原始素材和基本理解。

综上所述,研究者无论开展哪一个领域的科学研究,要想获得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基础。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亟待理论界对其进行科学梳理、归纳总结。研究者只有坚持了“以共享经济为方法”、“历史时间的立场和整体的立场”、“从内向外看和由下往上看”等最为基础的方法论原则,才有可能在认识共享经济的本质、共享经济的发展方向、共享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猜你喜欢

方法论研究者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