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2018-03-27陈俊龙李佩姿
陈俊龙,李佩姿
(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819;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一、引言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加之2008年以来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严重失衡。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转变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2016年发布的《2016年度石化行业产能预警报告》显示,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下跌,我国炼油、煤制油行业产能利用率出现大幅下降,其中煤制油的产能利用率仅有47.5%,远低于国际通认的75%的产能利用率水平。此外,电石、合成橡胶、有机硅单体等化工新材料的产能利用率也呈持续下降趋势。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败的关键。化解产能过剩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长久以来,中央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缓解产能过剩。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通过鼓励产业创新和开拓新领域,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竞争力;严格把控投资项目审批,抑制盲目过热的投资需求。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去产能效果,但仍面临着诸多改革难题。
新古典经济学有严格的逻辑假设和严密的推理过程,将经济学研究带入了规范化、体系化的轨道,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研究方法。然而,由于其过度僵化的前提假设,使得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具有浓厚的机械主义色彩,不能较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许多复杂经济问题,实用性存在一定的缺陷。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将人的利他属性、心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考虑在内,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现实中的行为人并不能完全按照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理性的方式行动,从而为解释复杂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
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产能过剩有其深刻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产能过剩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有其复杂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偏好,行为经济学从更为客观的人类理性出发,分析各行为主体的经济和决策活动,更真实地了解各自的偏好,揭示了造成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如禀赋效应、羊群效应、前景理论等,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产能过剩问题的理解,从而综合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探索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产能过剩分析
(一)禀赋效应与产能过剩
1960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成本为零且产权界定明晰的情况下,不论初始权力如何配置,通过市场机制的协商和谈判总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其内在含义是,产权的变换方向不会导致价值发生变化,产权界定与经济效率无关。从行为经济学理论来看,科斯定理未考虑到人们的心理倾向。Richard Thaler(1980)[1]指出,个体对已经拥有的东西具有损失厌恶的偏好,即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如果迫不得已要出售自己的东西,则要价将高于其作为买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这种因为产权归属差异而导致的卖价高于买价的现象即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禀赋效应产生的根源首先是人们不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的积极肯定,即内隐性自尊(Implicit Self-esteem)。Nuttin(1985)[2]通过一组姓名字母偏好测验,证实了人们对自己姓名中所含的字母有特别的偏好,自尊使人们对于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有积极的认同感。Kahneman、Knetsh和Thaler(1990)[3]认为,禀赋效应是由自我偏好导致的,当个人拥有某一物品时,他们对于这一物品的估值就会明显上升。禀赋效应的产生也可以用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理论来解释。Kahneman和Tversky(1979)[4]通过实验得出,人们在面对同等损失与收益时表现出的偏好是不对等的,同样数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等量收益正效用的两倍。因此,在很多决策情形中,人们通常会面临两种选择:维持现状或选择一种新的方案。以维持现状为基准,个体会考虑到采取新方案所面临的损失风险,而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远高于新方案盈利带来的正效用,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维持现状。
将行为经济学中的禀赋效应应用于中国产能过剩实际,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与企业主体对于既得资源与利益存在“禀赋效应”。中央化解产能过剩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产能规制政策,通过对过剩产能的整合和淘汰,严格限制新增产能项目的审批,抑制产能盲目扩张,规范市场秩序,化解严重过剩产能。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地方经济的既得利益。对于地方企业来说,放弃生产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一部分生产性资本,由于放弃一项资产的痛苦程度远高于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做出牺牲。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是其首要目标,由于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的企业大多是对本地区GDP贡献率较大的企业,若削减企业资本规模,必然导致地方支柱性产业竞争力下降,政绩增长不突出。因此,地方政府及企业对于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更多地是被动接受产能规制。
(二)前景理论与产能过剩
长期以来,人们在面对风险时的决策活动一直遵循期望效用模型(Expected Utility Model),认为在风险不确定的环境下,效用水平由决策者通过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加权后决定,决策者会选择效用最大化的方案。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期望效用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学者们开始从人类的实际心理和行为角度出发,试图探索出具有较好适用性的替代模型,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应运而生。前景理论是由Kahneman和Tversky(1979)[4]提出,其指出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存在两种行为缺陷:一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决策者通常会受到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自我无法保持绝对理性;二是决策者普遍存在认知失调,即无法完全理性分析自己所面临的处境。人们在决策时考虑收益和损失不是相对于财富的绝对状态,而是一种相对状态,相对参考点的确定则与决策者实际拥有的财富状态有关。若相对既有财富来说风险很小,则决策者倾向于冒险性决策;若相对既有财富来说风险很大,则决策者倾向于保守性决策。
前景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产能过剩企业主体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行业投资过度,导致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衡。大部分企业即使面临行业市场疲软、企业利润萎缩的风险,也不愿意退出市场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前景理论指出,由于人们在面对风险和收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长期拥有的具有难转移性和不可还原性的生产资本,厂商容易产生损失厌恶等心理,出现认知失调,对于企业当前处境和行业发展前景无法做到客观理性的分析。此外,厂商在考虑收益和损失时“短视”效应明显,不愿意放弃眼前收益而进行成本巨大的转型,这也是导致严重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三)羊群效应与产能过剩
过度投资是产能过剩产生的重要原因,地方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盲目投资行为导致了生产要素的盲目扩张。2009年中央出台了4万亿刺激经济的政策,对产业发展做了方向性的引导。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自身政绩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对于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行业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出于对政策信息的敏感性,地方民企和金融公司开始抓住政府信息导向,针对相应领域迅速展开投资。这就形成了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羊群效应”(Herd Effect)。很多投资主体为了节约自身获取信息的成本,会选择盲目跟从他人的脚步。加之投资市场注重行动的时效性,为了在短时间内抓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往往会迅速集中对几个领域盲目投资,从而造成产业投资出现集聚化的“羊群效应”,进而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羊群效应的发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掌握不完全,投资信息不对称。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方向决策的重要工具,然而很多情况下,市场信息无从获取或者获取成本高昂。因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投资者往往会选择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降低自己的信息成本,信息越少人们越倾向于听从他人;二是出于责任分担的考虑。为了使决策尽可能正当化,投资者在面对高风险的决策时往往跟随其他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样决策后果可由多数人共同承担,从而减轻因决策失败产生的心理失调,达到一种行为与认知的平衡;三是为了减少恐惧。人是群聚类动物,倾向于追逐群体以保证自身安全。若选择偏离大众的方向,就会产生恐慌感,导致出现决策失误。
(四)互惠与产能过剩
化解产能过剩的实质是各竞争企业之间的博弈,责任由谁承担就成为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的关键难题。去产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从传统博弈论的角度出发,由于参与者完全从自我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与公共利益,因此若企业选择主动减产则损失将无法得到有效弥补。同时,其他产业还会选择“搭便车”,免费享受减产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缺乏集体行动的动力,而是寄希望于其他企业主动减产,自身不承担去产能的任务或承担的份额尽可能降到最低,由此导致陷入“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行为经济学家研究指出,在现实情况中,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不仅会考虑自身利益,还会从他人利益出发,通过权衡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提出一个相对公平的方案,从而达成一种利他性的合作(Smith and Willians,1992)[5]。可见,在现实的提供公共物品博弈中,参与者之间存在一种互惠的动机(Falk,Fehr and Fischbacher,2003)[6],在得知他人会做出贡献的前提下自己也会主动采取相应的行动,从而促成集体利益的达成。而合作达成的关键在于各方对公平的界定和理解是否能够达成一致。Kahneman和Thaler(1986)[7]的研究表明,对于减产责任的分配,若对方能够给出合理的理由使谈判的另一方接受,那么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就能够有效达成。因此,行为经济学中的这种互惠理论为破除产能过剩的“囚徒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五)公平偏好与产能过剩
去产能的责任划分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核心难题。2014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首批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共计1178家企业,主要分布在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从地区分布来看,河南、山西、河北、云南、贵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需淘汰的企业超过了总数的60%,而大部分发达地区承担的去产能任务则相对较轻。经济欠发达地区认为,由于自身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对产能过剩工业依赖程度较高,若强制淘汰则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先由发达地区承担较多的去产能任务,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展开资金和技术帮扶,从而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发达地区则认为,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体现在对产能过剩产业严重依赖的地区,因此应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担大部分减产责任才能有效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同时,由于过剩产能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一部分职工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据统计,煤炭系统大约有130万人,钢铁系统大约有50万人面临分流。因此企业劳资矛盾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包括劳动合同的变更、裁员、经济补偿以及分流安置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会给国家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让企业员工得到公平合理的安置,避免劳资冲突,就成为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的又一难题。
对减产能责任的讨价还价实质是关于公平标准的衡量。Kahneman和Thaler(1986)[7]提出影响公平的三种因素之一是参考点交易(Reference Transaction)。从参考点交易出发,人们对于公平标准的认同往往是基于一种社会规范而不是客观公平,即人们在进行公平标准的衡量时不仅会从自我利益出发,还会考虑他人利益、道德伦理等非理性因素,只要谈判一方提出的方案合情合理,就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和理解,即使这种方案无法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发达地区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Admas(1963)[8]从社会交换的角度对公平标准进行评价,指出人们不仅关注自己所获劳动报酬的绝对数量,同时还会关注自己的所得和付出是否相匹配,以此来判断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对待。Fehr&Schmidt(1999)[9]提出收入分配的公平偏好模型,认为人们会追求分配结果的公平,对于不公平分配有厌恶的心理。通常人们会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收益来判断分配是否公平。如果自己的收益高于他人,就会产生同情负效用,如果自己的收益低于他人,就会导致嫉妒负效用。这种效应明显体现在去产能过程中的分流员工的经济补偿问题上。对于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企业按照《劳动合同法》对其给予相应的补偿,工作每满一年补偿相当于一个月标准工资的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这对于那些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来说就会感到不公平,自己的所得与付出不对称,由此产生不满心理。同时,企业对处于不同组织层次的员工进行差异化补偿也会使收益较少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从而导致企业劳动关系紧张,影响了去产能改革进程。
三、行为经济学对化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启示
行为经济学将人的心理与经济行为相结合,使关于经济主体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为深入理解我国产能过剩现状以及突破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化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更为客观真实地理解和分析产能过剩问题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的行为。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分析人们在产能过剩产生过程中的行动逻辑,运用禀赋效应、损失厌恶等心理,投资市场的羊群效应以及公平偏好等做出更贴近现实的解释,为进一步解释产能过剩的形成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第二,改革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地方政绩考核办法。对政府干预企业经济行为的措施应给予严格管控,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真正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同时要保证深入贯彻和落实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思路和战略部署,监督地方政府制定详细改革方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第三,企业在做出决策时要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经济环境及转型时期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应从长远利益出发,以前瞻性的视角理性判断当前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形势,排除短期损失的影响,抓住机遇,寻求创新,加快整合企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四,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要做到审慎决策,避免出现“羊群效应”。地方行政的不当干预以及市场信息的稀缺性,导致企业出现过度产能投资和过度竞争的行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始终保持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客观分析内外环境和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决策方案,避免盲目跟风投资,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五,各企业应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实现合作共赢。去产能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各生产主体缺乏承担责任的激励。在公共物品博弈中,只要各行为主体能够从利他的角度出发,以合作和互惠为前提,加强沟通,深化理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促成公平协议的达成,这将有助于破除“囚徒困境”,降低去产能改革成本。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要做好表率,表现出积极承担责任的态度和行动,带动整个行业寻找一个更为公平的改革方案,以此来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步伐。
第六,科学划分去产能的责任分配问题,努力做好员工的分流安置和经济补偿工作。发达地区和大型骨干企业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去产能责任,努力探索有效的减产方案。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职工,政府应给予充分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加强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帮扶职工再就业,完善经济补偿支付措施,制定合理的职工安置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实行内部退养,切实妥善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
[1]Thaler,R.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0(1).
[2]Nuttin,J.M.Narcissism beyond Gestalt and Awareness:The Name Letter Effect.[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5(15).
[3]Kahneman,D.,Knetsch,J.L.,&Thaler,R.H.Experimental Tests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the Coase Theorem[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6).
[4]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2).
[5]Smith V L,Willians A W.Experimental Market Economics[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ciew,1992(2).
[6]Falk A,Fehr E and Fischbacher U.On the Nature of Fair Behavior[J].Economic Inquiry,2003(1).
[7]Kahneman D,Thaler R.Fairness as a Constraint on Profit Seeking:Entitlements in the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4).
[8]Adams J S.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3(5).
[9]Fehr E,Schmidt K M.A Theory of Fairness,Competition,and Cooper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