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构筑中国精神的价值论析

2018-03-27黄蓉生赵成林

长白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精神

黄蓉生,赵成林

(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P10)。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梦想,离不开伟大的中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中国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重要论述,确证中国精神的“根”与“脉”,把握中国精神提出的时代际遇,对于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整体视阈研究我国各具体精神形态,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是构筑中国精神的基石。

一、中国精神的“根”与“脉”

“根”与“脉”是理解中国精神科学内涵的基本要素。中国精神形成、发展、丰富于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等社会意识的综合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中国精神发展之“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形成中国精神的发展之“脉”。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P40)。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把握中国精神核心内容的理论文本。正如沈壮海教授所说的,“民族精神是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时代精神是发展创新的时代反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形成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是典型的具有中国风格、气派的精神文化统一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之基。把握住中国精神这两大核心内容,是科学凝练中国精神内涵的根本。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厘清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两个界定角度不同的精神体系,其区别不仅在于内涵的不同,也在于其表达立足点的不同。民族精神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为表达立足点,时代精神则是以时代境遇和时代发展状况为表达立足点。从二者的联系来看,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基础和依托,为时代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提供生长根基与发展动力;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发展与升华,牵引着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发展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是激励人民群众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二者有机融合,构筑成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呈现为各种具体精神形态。把握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关照其核心内容的同时,也要聚焦各具体精神形态。弘扬中国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文明、近现代文明中孕育、涵养的民族精神,又要弘扬随着时代发展形成的时代精神。同时,更要在中国精神的整体视阈中,关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洪精神、“非典”精神、劳模精神等具体精神形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体精神形态由于其特定内涵,有着自身不同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以中国精神的整体视角把握各具体精神形态,为研究、提炼中国精神内涵,概括新时代中国精神表述提供重要指向。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所以构成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其深层动因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广泛实践这两个具体存在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各自发挥的独特作用。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长河中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与人们的实践相伴相生,费孝通教授用“人为,为人”四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这里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中国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这强大之“根”基础上,通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创造出一系列精神文化,最终上升为国家精神,服务于人民群众。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中国精神发展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P164)。在论述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关系时,他指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重要精神成果,中国精神孕育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回答了中华文化在中国精神形成与弘扬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这些文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的爱国文化,“四海一家”“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团结文化,“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文化。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勤劳文化,“不畏强敌”“勇者不惧”的勇敢文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自强文化等等。精神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就是精神文化。“中华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一代代先人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积累、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这些事实充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4](P45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滋养中国精神,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社会历史具有继承性,在于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与历史性。任何时代,国家精神的产生都不能是无所依托的,它必定脱胎于前一时代人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的生存智慧,这些智慧也以文化形态留存下来,供后人“享用”。

(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形成中国精神发展之“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国精神之“根”,如何生根发芽?需要的就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这一发展之“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始终是社会生产的直接承担者,也始终是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穿越历史长河,广大杰出的思想家以及艺术家对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人们的精神创造力,是最根本的精神生产力。毛泽东同志强调,党要想做好工作,就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邓小平同志对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提出了四点标准,即人民拥护与否、赞成与否、高兴与否、答应与否。“三个代表”强调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学艺术创作时强调“中国精神是文艺的灵魂……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5]。所以,中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精神的构筑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其中既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又包括精神生产实践。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在长期的物质生产实践与精神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能够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能够支撑人民群众奋斗拼搏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脉络,继而构筑起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二、构筑中国精神的时代际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以“十四个坚持”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P23)。为新时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筑力量,为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添动能,准确把脉中国精神提出的时代际遇,是构筑中国精神,凝练其时代价值的前提。

(一)新时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P42)。这一论述,为我们厘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层面、“24字”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作了价值设定,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出的那种人摆脱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其现实表征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既需要在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构筑中国精神,又需要中国精神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人心,两者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要同向同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设定,引申逻辑即为价值的实现问题。三个层面的价值需要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给予实现。社会生活过程有物质生产过程、精神生产过程、社会关系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生产过程这四种形式,其中物质生产过程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价值实现的基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中国人民的一个庄严承诺,它预设着2020年将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征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物质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精神生产的新的层次需要。精神生产是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两者的分工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精神生产所提供的大量精神产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设定实现的重要载体。正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所指出的:“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6](P13-14)。这些精神产品是中国精神的具体存在形式,作为人民精神生活的消费对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着人们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其他社会生活的实践生产过程。人们将以何种姿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其价值设定?新时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构筑起观念形态上的中国精神,同时更要将中国精神融入到科学研究中,融入到文艺作品的每一个细胞当中,以有灵魂的精神产品凝聚人心,为培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生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力量之源。

(二)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建设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理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P41)。这一论述,为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前进方向与发展道路。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价值设定,规定了其建设过程中的价值目标,那么,中国精神则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精神力量。这一静一动的力量统一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过程中,统一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过程中,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水平,或者说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健康发挥反作用于我们的经济基础,影响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质量与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人们的信仰体系,其中既包括理论信仰体系,又包括精神信仰体系。理论信仰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神信仰体系就是孕育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中国精神。一个人倘若缺失了精神信仰,就会失去生活的意义,成为行尸走肉;一个国家若没有精神信仰,就会失去鼓舞人们奋力前行的动力,成为精神空场。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构筑中国精神,还体现在中国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奠定人文底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而工作离不开方法与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强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与人文关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内容注重与时俱进与真实可感。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结晶,受到特定时代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历史发展规律限制,必然需要能够承载和表达人民实践、人民关切的新的时代诉求,迫切需要体现时代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时代精神及时融入。中国精神这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恰好以精神信仰的整体视角满足了意识形态工作精神与时俱进的需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来自人们的社会生活,又能以贴近实际、生活、群众的形态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绘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7](P10)。中国梦表达了理想追求、昭示着美好愿景,为中国人民提供前进动力与光明指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精神的提出,回答了“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时代之问。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奋斗,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8](P209)。生产力发展到原有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时,就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做出相应调整,生产关系所构筑的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势必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这一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指引着中国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乃物质力量,中国精神这一精神力量该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答案,“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P9,10)。理论是精神的精华,它一经掌握群众即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转变离不开实践,也就是说中国精神也可以通过其彻底性,进而感染人民群众,融入人民群众血液。依托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将其转化成物质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三、构筑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以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构筑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既要以中国精神这一精神信仰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要以整体视阈科学凝练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构筑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同时又要着眼于实践,为意识形态工作增添新动能。具体表现为:构筑中国精神为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精神维度,为研究我国具体精神形态提供整体视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鲜活内容。

(一)开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维度

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时代是思想之母,我们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为总依据,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以“五位一体”为总布局,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强调坚定“四个自信”,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主线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节点,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为在新时代引领新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精神层面的伟大复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把握其物质维度,同时也要把握其精神维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精神的动力支撑,有精神就有希望。近代以来,英勇的中国人民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精神的支撑,就是一面旗帜的引领,为的就是一个梦想、一个理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国家受难之时,爱国主义是一面救亡图存的精神旗帜,团结引领全体中华儿女英勇拼搏;在和平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是一面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抵御敌对势力、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这条红线,连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继而以磅礴气势踏上“逐梦之旅”。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向上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深沉持久的力量之泉。以改革创新凝聚起的时代精神,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永不停息、永不歇步。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韧劲,发扬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自强、勇敢的精神,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顽强拼搏,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提供我国具体精神形态研究的整体视阈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2](P278,279)。因此,研究中国精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把握好中国精神与各具体精神形态的整体、部分关系。

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具体精神形态。它们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铸就了强大的精神力量。5000多年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170多年的救亡图存、开创未来,95年来的巨大变化、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古代的中国精神具体形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有“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仁民爱物”的博爱精神;有“协和万邦”的和平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等等。

近代的中国精神具体形态,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全面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它们依托民族精神、融汇时代要求、彰显政党性质。这些具体精神形态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有“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融汇而成的红船精神;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有抗日战争时期体现艰苦奋斗内容的延安精神以及全面解放战争时期的以“革命、学习、民主、创业”为核心内容的西柏坡精神等。其中蕴含着坚定理想信念、依靠群众和密切联系群众、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等鲜明特征。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是一个激发伟大精神、产生精神巨人的时代。那时的中国精神具体体现为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形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结合时代要求,凝练出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具体精神形态有以“敢为天下先的变革精神与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小岗精神;有以“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艰苦训练和牺牲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女排精神;有伟大抗洪精神、伟大劳模精神等等。这样的精神为改革开放凝聚了中国力量、为新时期攻坚克难提供了精神支柱,为实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中国精神的提出在战略高度上为研究各具体精神形态提供了一个整体视阈,在研究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中国精神与各具体精神形态之间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中国精神是一个由若干具体精神形态组成的整体。每个具体精神形态又自成体系,有其产生的独特历史条件、时空背景,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弘扬与构筑中国精神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各具体精神形态之间的差异,以发挥不同精神形态在不同时期面向不同群体的激励作用,又要以整体视阈加强对中国精神的研究,从具体上升到抽象,通过对大量具体精神形态材料的研究和概括,形成构成中国精神科学内涵的重要相关概念或范畴,并根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各具体精神形态的发展连贯性,将相关概念或范畴逻辑地联系起来,进而提炼出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

(三)增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鲜活内容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大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关键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欲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时代问题,就需要与时俱进,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时代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其结构划分,可分为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以及拓展性内容。时代在发展,新问题就会产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也要直面时代问题,唯此才能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0]这一意见,明确指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举措,即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弘扬、构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夯实人们的信仰之基。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首要的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11]。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中国精神这一鲜活内容,对于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P50)大部分红岩英烈牺牲时正值青年,说出“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似钢铁!”的江竹筠年仅29岁;写出“同志们,听吧!像春雷爆炸的,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人民解放了!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就义诗》的刘国鋕年仅28岁。在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时,是什么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那就是在长期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我们党逐渐孕育出的精神特质。它们是一种无形的,却又特别强大的力量,是我们党独有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红岩英烈没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理想信念不会如此坚定,在忠诚与背叛之间就可能选择后者,将会对党的事业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红岩烈士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谱写的红岩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这种中国精神构筑成的信仰的力量,终将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沈壮海.中国精神的“根”和“脉”[N].光明日报,2015-01-06(10).

[4]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6]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8]列宁全集(1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11]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2004(3).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