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2018-03-27李玉洁王灵芝丁艳琴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儿科

李玉洁 李 萍 王灵芝 丁艳琴

(张掖市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儿科,甘肃 张掖 73400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在儿科临床较为常见,丙种球蛋白是川崎病临床治疗使用广泛的药物,且不同剂量该药物有不同的疗效[1]。本研究为明确丙种球蛋白在KD临床的最佳治疗方案,分别对3组川崎病患者予以3种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3组实验室指标与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40例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与治疗组。对照1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8个月~13岁,平均年龄(4.0±0.4)岁。对照2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7个月~12岁,平均年龄(4.3±0.9)岁。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4.1±0.6)岁。3组患儿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1组患儿予以丙种球蛋白常规剂量(400 mg/kg)静注治疗,连续用药5 d。对照2组予以1 g/kg丙种球蛋白静注。治疗组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静注量为2 g/kg,一次性输注完毕。

3组患儿均病程10 d内入院治疗,联合(30~50)mg/(kg·d)的阿司匹林强化治疗,退热后用量降为5 mg/(kg·d),直到冠状动脉病变消失或ESR检查结果正常。

1.3评价标准 密切关注3组治疗前后CRP(C反应蛋白)、PLT(血小板)、ESR(血沉)等实验室指标变化;观察并记录对比3组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2]。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实验室指标对比 3组治疗前ESR、PLT、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平均ESR为(19.2±2.2)mm/h,PLT为(319.5±26.0)×109/L,CRP为(26.5±10.5)mg/ml,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治疗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1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各项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对比

注:*表示相比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相比同期其余2组,P<0.05。

2.2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各项症状平均消退时间为:发热(1.3±0.2)d、黏膜充血(2.0±0.1)d、手足肿胀(0.6±0.1)d、淋巴结肿大(1.8±1.1)d,住院时间(8.8±2.0)d,均短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各项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1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各类症状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d)

注:*表示相比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川崎病为儿科多发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多有全身血管炎性表现以及冠状动脉异常现象,部分患儿可见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血栓、狭窄,严重的可并发心肌梗死[3]。该病率先由日本川崎于上世纪60年代报道发现,因而称为川崎病,此病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十分关键[4]。目前为止,KD的临床治疗以防控冠状动脉病变以及血管炎症为主。

人血丙种球蛋白含有人免疫球蛋白成分,主要从健康人血浆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提取所得,使用前需经病毒灭活处理[5]。丙种球蛋白的静脉注射是其主要的使用方式,治疗效果随使用剂量的多少而不同[6]。

本研究为明确丙种球蛋白在KD临床的最佳治疗方案,分别对3组川崎病患者予以常规剂量与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治疗组平均ESR、PLT、CRP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各项症状平均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均表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促进患儿短时间快速退热,消除黏膜充血,且能有效防控冠状动脉损伤,恢复速度更快。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输注后,血液中迅速进入高浓度免疫球蛋白,机体免疫能力快速提升,从而达到短时间改善各类临床症状、控制冠状动脉扩张的目的[7]。有报道提出,单次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能因为血液粘度在丙种球蛋白作用下迅速提升而诱发血栓栓塞,本次研究未发现此种现象,关于单次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安全性研究依然需要进一步开展[8]。另外,丙种球蛋白为珍贵药物,价格高,药源不多,很多家庭可能因为费用的限制而无法接受治疗,因而也可考虑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方式降低治疗费用,这也是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选择上很有争议的一个层面[9]。

总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快速控制各临床症状、改善各项指标,缩短住院时间,综合效果优于常规剂量疗法,值得在川崎病临床治疗中推广和运用。

[1] 杨波,罗军,张颖,等.川崎病治疗新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9):707-709.

[2] 李渝华,郭梅.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4,(11):1368-1369.

[3] 上官文,杜忠东,杨海明,等.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小鼠心脏核因子κB与MMP-9表达及活性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2):938-943.

[4] 张敏,胡秀芬.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1672-1676.

[5] 胡坚.川崎病基础与临床关联的若干问题[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1611-1613.

[6] 王志,张若松.川崎病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5):1719-1721.

[7] 周翠臻,谢利剑,黄敏,等.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川崎病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基因表达变化[J].临床儿科杂志,2014,(12):1150-1154.

[8] 李丰,张园海,仇慧仙,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3):283-286.

[9] 田秀丽,李成荣,李秋,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急性期川崎病IgGFc受体和TLR4表达的影响[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3,33(3):201-205.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儿科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圆梦儿科大联合
miRNA-145和miRNA-143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