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静电现象实验 提高物理课堂效能
2018-03-27王蓓
王 蓓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浙江 金华 321015)
物理静电演示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难点,也是广大教师访谈的焦点.因为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学生难以理解,心存畏怯.为了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电场,教师讲授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图片、PPT、动画、视频等,但依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千言万语道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实验是物理这门学科的魂.我们可以进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由于静电实验对环境要求高,实验现象细微,危险性略强等因素,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比较妥当.它能够起到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促进思考、培养能力等作用.下面就以“静电现象的应用”这节课为案例,创新设计静电演示实验,以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1 静电平衡状态下的电势
1.1 理论分析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的电场处处为零.再根据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可知,导体上各点的电势都相等,所以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等势体.
1.2 模型设置
(1)测电势差的仪器有哪些?
(2)若导体是等势体,静电计产生什么现象?
(3)若导体不是等势体,静电计产生什么现象?
(4)如何让导体在等势体和非等势体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5)建立模型,构思草图(图1,图2).
图1 金属桶A与B相互接触
图2 金属桶A与B相互分开
1.3 创新实验
实验仪器:
起电机,易拉罐(2个),静电计,红外灯,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先开启红外灯,烘干仪器周围的空气.按照图3所示,从左到右依次摆放的顺序是起电机、易拉罐A、易拉罐B以及静电计.用导线将易拉罐A与静电计上端的金属小球相连,用另一根导线将易拉罐B与静电计金属外壳的下端相连.接下来缓慢手摇起电机,让起电机带电,观察此时静电计中的两片金属箔的情况.最后易拉罐A固定不动,把易拉罐B向右移动一些,观察此时静电计中两片金属箔的情况变化.实验结束整理仪器.
图3 验证等势体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1)易拉罐A与易拉罐B相互接触时,静电计中的两片金属箔竖直向下并重合在一起,验证了此时AB整体是一个等势体.
(2)固定易拉罐A,移动易拉罐B,静电计中的两片金属箔之间产生张角,验证了此时因为距场源电荷的远近不同存在电势高低差异,它们不是等势体.
1.4 反思小结
通过教师的讲解,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等势体这个结论学生不难接受,但是没有感性的认识,难以与结论达到共鸣.通过实验,促进学生的思考,将结论印在脑海中.其实演示实验是学习物理的一条十分有效的学习途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静电平衡状态下的电荷分布
2.1 理论分析
根据自然界最简单的理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得导体中的电荷会被排斥到载体的最远处,即外表面与尖端.所以导体上的电荷分布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2)在导体外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越大,凹陷的位置几乎没有电荷.
2.2 模型设置
(1)检验电荷的仪器有哪些?
(2)如何让金属导体带电,并确保所带电荷量基本稳定不变?
(3)哪种金属制品能很好地展现电荷分布情况?
(4)建立模型,构思草图.
2.3 创新实验
实验仪器:
起电机,电水壶,静电计,带有塑料手柄的金属大球,红外灯,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先开启红外灯,烘干仪器周围的空气.如图4所示,用导线将起电机的放电球与电水壶相连,验电器置于电水壶的另一侧.缓慢手摇起电机,使得金属水壶带电.手握塑料柄,使金属大球与电水壶的不同部位相接触,再与静电计上端的金属小球相接触,检验带电情况.
图4 探究电荷分布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与电水壶外表面相接触后,静电计中的两片金属箔之间产生张角.而与电水壶内表面相接触后,静电计中的两片金属箔依旧保持竖直向下并重合的状态.验证了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与壶身的外表面相接触后,静电计中的两片金属箔之间产生张角,与壶嘴相接触后,静电计中的两片金属箔之间也产生张角.但是不同的是:前者张角的程度小于后者张角的程度.验证了在导体外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越大.
2.4 反思小结
本实验的整体构思与操作步骤并不难完成,而该实验的亮点就在于金属导体的选择——电水壶.电水壶不仅仅有内外表面,还有微圆的壶身和尖锐的壶嘴.两个结论,在同一个导体上体现,简单方便,清晰明了.而且电水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从电水壶上得到的结论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普遍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源于生活.
3 静电屏蔽的对比实验
3.1 理论分析
基于对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分析研究,若处于电场中的导体内部有一个空腔,空腔内也能达到电场处处为零.把一个电学仪器放在封闭的金属壳里,即使壳外有电场,由于壳内电场强度保持为零,外电场对壳内的仪器不会产生影响.此时金属壳的这种作用叫做静电屏蔽.
3.2 模型设置
(1)如何操作能在空间产生电场?
(2)什么样的金属制品能看见其内部?
(3)怎样的物品进行静电屏蔽对比实验现象有明显的区别?
(4)现象分别是什么?
(5)建立模型,构思草图.
3.3 创新实验
实验仪器:
起电机,金属笼,静电羽(两根),红外灯.
实验步骤:
先开启红外灯,烘干仪器周围的空气,按照图5所示将仪器放置于实验桌上.缓慢手摇起电机,让起电机带电,请学生注意观察金属笼内外的两根静电羽的区别.
图5 静电屏蔽对比实验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缓慢手摇起电机,电荷聚集在放电球上.金属笼外的静电羽因为带电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这个特点而张开.金属笼内的静电羽却依旧保持原来的自然下垂状态.可知:金属笼内的电场强度保持为零,金属笼此时起到静电屏蔽的作用.
3.4 反思小结
就静电屏蔽这个实验而言,我们采用对比实验,效果会更加生动鲜明、形象深刻.在选择静电羽方面,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材质,试图选择现象最明显的.如图6所示,左边是传统的静电羽,由红色的纤维绳制成,右边的是由生活中镀有铝塑膜的食品塑料袋剪切捆绑而成.进行实验时,发现后者产生的现象远明显于前者.
图6 静电羽对比
4 意义与体会
物理实验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识载体,自身就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和有趣的特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是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实验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者.
在实验设备短缺或危险系数略高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们展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在实验的过程中“师引导,生思考,师操作,生细看”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帮助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形成物理概念.不仅如此,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开展学生实验,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物理规律形成的艰辛,还能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而课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探究课题,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物理实验,并倡导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让学生从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科学知识,完全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转化.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大胆创新优化演示实验,真正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