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评价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2018-03-27谭清美武小龙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1期
关键词:苏中苏南苏北

尹 君,谭清美,武小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6)

0 引言

城乡统筹是指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形成城、乡双赢的格局[1]。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先导,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和“挖乡补城、以农哺工”的资金积累模式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2]。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城乡统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3]。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城镇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当前,江苏省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形态、空间布局和结构体系亟待调整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城乡交通及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差距仍然明显等。《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江苏省城乡统筹如何破解上述难题,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作为新型城镇化中重要内容的城乡统筹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国内外关于城乡统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城乡统筹的目标建设,主要规划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和制度设计,如职建仁等[4]通过分析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矛盾和障碍,提出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Tan等[5]通过总结世界各地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提出推进中国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二是城乡统筹的动力机制,主要分析城乡统筹发展的机理和驱动力,如潘竟虎等[6]运用ESDA-GIS方法,从政府调控、经济与城市化、居民生活水平、建设程度4个方面对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差异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 Xiao等[7]认为城乡之间的竞争关系可能导致资源冲突,从而削弱城乡的可持续性,提出通过新型资源管理政策驱动城乡统筹系统协调发展。三是城乡统筹的绩效评估,主要测评城乡统筹的发展水平,如Zhao等[8]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 董光龙[9]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等4个方面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的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

结合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城乡统筹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从“投入—产出”角度对城乡统筹效率进行测度的研究还较少,因而无法对城乡统筹的发展质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判。此外,多数研究都将城市视为相对孤立的“点”单元,未考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因而无法识别区域间城乡统筹的空间趋同或异质规律。因此,文章首先构建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评价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乡统筹效率进行评估。然后,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解释其空间溢出效应,从而揭示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差异。最后,提出提高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江苏省改变城乡统筹发展方式,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效率,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衡量决策单元效率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DEA对多指标投入和产出的同类型部门进行相对性评价时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10]。DEA主要运用CCR(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与BCC(假设规模报酬可变)模型进行分析。

DEA的分析思路为:设有n个决策单元,其输入和输出向量分别为:

Xj=x1j,x2j,…,xmjT>0,j=1,2,…,n

(1)

Yj=y1j,y2j,…,ysjT>0,j=1,2,…,n

(2)

式(1)和式(2)中,m、s分别为输入和输出指标个数。基于此,构建CCR模型的约束方程组:

minθ=θ0

(3)

式(3)中,s-为投入的松弛变量,s+为产出的松弛变量。

BCC模型的约束方程组为:

minθ=θ0

(4)

式(4)中,s-和s+的含义同式(3)。在CCR与BCC模型中,设其最优解分别为λ*、s*-、s*+、θ*,则可检验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若θ*<1,则决策单元为“非有效”; 若θ*=1、s*-≠0、s*+≠0,则决策单元为“弱有效”; 若θ*=1、s*-=0、s*+=0,则决策单元为“有效”。DEA分为投入导向与产出导向,投入导向在既定产出下追求投入最小化,而产出导向在既定投入下追求产出最大化。DEA 的结果包括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值位于[0, 1]之间,数值越高则效率越高。综合效率由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部分组成,且综合效率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乘积。其中,技术效率是决策单元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而规模效率是由于决策单元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相应地,该文中城乡统筹综合效率反映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规模下城乡统筹的程度,城乡统筹技术效率反映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城乡统筹投入效能所发挥的程度,城乡统筹规模效率反映城乡统筹投入与产出的协调程度。通常认为综合效率值取[0, 0.6)为无效率,[0.6, 0.8)为效率较低,[0.8, 1)为效率中等, 1为效率高[11]。

1.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是一种空间计量分析方法。ESDA通过空间自相关测度变量的相互依赖度,其分为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通过Moran指数测度变量全局空间关联度。Moran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5)

(6)

式(6)中,变量的含义同式(5)。ESDA通过LISA聚类反映变量的空间特征,其有4种不同的空间分异类型:HH(高效型)表示区域自身和周边均为高值; LH(逆极化型)表示区域自身为低值,周边地区为高值; LL(低效型)表示区域自身和周边均为低值; HL(极化型)表示区域自身为高值,周边地区为低值。

表1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评价体系

属性指标选取指标变量投入指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X1农林水事务投入X2城乡基础教育投入X3医疗卫生事业投入X4社会保障补助投入X5产出指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Y1城乡人均收入对比系数Y2城镇化率Y3

2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分析

2.1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投入指标应从总量角度衡量城乡统筹的资源配置,即从整体上反映城乡之间的统筹特质,而非城市或乡村的个体独立属性,亦非城乡投入的差距。而产出指标则考察城乡统筹的“成果”,即城乡之间的差距等特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的内涵丰富,注重城乡之间的互动、差异与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综合反映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统筹特质。该文在参考大量城乡统筹评价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可获取性,且避免投入和产出指标的强线性关系,选取5项反映城乡统筹的设施建设、生产、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资源的投入指标与3项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收入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产出指标构建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评价体系,如表1。

2.2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测度

根据表1,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江苏统计年鉴2016》中提取指标数据,未能直接提取的数据按照口径一致的原则通过相关计算间接获取。相关原始数据如表2。

表2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城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万人)农林水事务投入(万人)城乡基础教育投入(万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万人)社会保障补助投入(亿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城镇化率(%)南京2 008624 112 24742 230722 786726 030 14 61041 948381 4无锡1 102818 601 93121 663231 009828 331 34 51292 415575 4徐州1 5328132 754 04452 01722 013530 231 92 62191 398261 1常州1 177623 561 37011 200915 163728 031 74 27102 191270 0苏州2 183022 263 39692 619742 617026 725 85 03902 558074 9南通1 094064 691 93471 67906 761728 729 23 62911 726762 8连云港0 954979 832 19650 87012 835832 733 02 57281 277858 7淮安1 068286 442 07121 20371 418330 831 72 81051 312858 2盐城1 0639109 912 56011 77672 475031 631 12 82001 574860 1扬州0 816033 691 34540 98266 731731 231 63 29461 661962 8镇江0 882522 190 93850 76586 000228 629 13 86661 921467 9泰州0 709343 751 40841 01764 353929 230 53 40921 641061 6宿迁0 868285 632 34360 89440 446335 035 92 22331 277255 5

表3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值

城市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南京0 5720 6500 880递增无锡1 0001 0001 000不变徐州0 6261 0000 626递减常州0 9951 0000 995递减苏州0 7021 0000 702递减南通0 5451 0000 545递减连云港0 8520 9930 858递增淮安0 7640 8670 882递增盐城0 5520 6550 844递增扬州0 8230 9490 867递减镇江1 0001 0001 000不变泰州0 6900 8510 810递增宿迁1 0001 0001 000不变

应用DEAP 2.1效率统计分析软件,选择投入导向BCC模型,得到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乡统筹效率值,如表3。

表4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水平

城乡统筹效率水平苏南苏中苏北高无锡、镇江宿迁中等常州扬州连云港较低苏州泰州淮安、徐州无南京南通盐城

图1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水平聚类和地域分布

表5 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城乡统筹效率平均值

区域综合效率平均值技术效率平均值规模效率平均值苏南0 8540 9300 915苏中0 6860 9330 741苏北0 7590 9030 842

表3中,综合效率是公式(4)中θ*、s*-、s*+的综合反映。特别地,若综合效率为1,意味着θ*=1、s*-=0、s*+=0,此时决策单元为“有效”单元,此时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结合表3中的数据,进一步计算可得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779,城乡统筹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920,城乡统筹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847。

2.3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评价

根据DEA关于效率值的界定标准, 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乡统筹效率平均值0.779处于效率较低水平。该文进一步将江苏省按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对其13个地级市的城乡统筹效率水平进行聚类,如表4。

由表4可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城乡统筹效率高的城市只有3个,分别为苏南的无锡和镇江,以及苏北的宿迁,仅占总体决策单元的23.08%。其又明显分为两大“DEA有效”极核,其中,无锡和镇江地处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很高,城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是典型的“富裕型”高效城乡统筹; 而宿迁地处江苏省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苏北地区,但其城乡统筹资源配置合理,是“贫困型”高效城乡统筹。除无锡、镇江和宿迁外,江苏省其余10个城市均未达到城乡统筹效率DEA有效状态。其中,城乡统筹效率中等的城市有3个,分别为苏南的常州、苏中的扬州和苏北的连云港,共占总体决策单元的23.08%。城乡统筹效率较低的城市有4个,分别为苏南的苏州、苏中的泰州、苏北的淮安和徐州,共占总体决策单元的30.77%。城乡统筹无效率的城市有3个,分别为苏南的南京、苏中的南通和苏北的盐城,共占总体决策单元的23.08%。绘制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水平聚类和地域分布图,以清晰地反映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乡统筹效率水平情况(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效率普遍不高,也反映出江苏省各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仍然普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问题,城乡统筹投入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合理配置,浪费现象还很严重。

该文进一步计算了2015年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城市城乡统筹效率的平均值,以更清晰地对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城乡统筹效率水平进行对比,如表5。

由表5可知, 2015年江苏省城乡统筹综合效率平均值表现为苏南>苏北>苏中的分布格局,与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阶梯形”递减的经济发展格局不吻合。苏中地区的城乡统筹技术效率在全省最高,但其城乡统筹规模效率仅为0.741,远滞后于苏北地区的0.842,这也直接导致其城乡统筹综合效率落后于苏北地区。结合表3可以发现,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共有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镇江和宿迁7个城市处于DEA技术效率有效状态,而仅有无锡、镇江和宿迁3个城市处于DEA规模效率有效状态。显然,江苏省城乡统筹技术效率DEA有效城市远多于城乡统筹规模效率DEA有效城市。同时可发现,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各自的城乡统筹技术效率平均值均高于城乡统筹规模效率平均值,且江苏省全省城乡统筹技术效率平均值0.920也远高于全省城乡统筹规模效率平均值0.847。此外,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城乡统筹技术效率相差不大,最高的苏中地区0.933只比最低的苏北地区0.903高出3个百分点。而城乡统筹规模效率却相差极大,最高的苏南地区0.915比最低的苏中地区0.741高出近17个百分点,表明江苏省的城市普遍尚未打破城乡统筹的“规模瓶颈”,规模效率低制约了江苏省城乡统筹综合效率。究其原因,虽然江苏省的苏南地区经济繁荣,是全省重要的产业集聚区,能够导致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但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存在劣势,加之其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都远滞后于苏南地区,未能产生明显的集聚合力,其城乡统筹规模效率明显落后于苏南地区,也直接拉低了全省的城乡统筹规模效率平均值。

从规模报酬的角度分析,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DEA有效的3个城市(无锡、镇江和宿迁)城乡统筹均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其“投入—产出”比已实现最优配置。非DEA有效的10个城市中,南京、泰州、盐城、淮安和连云港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表明这些城市的城乡统筹规模不足; 而苏州、常州、南通、扬州和徐州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明这些城市的城乡统筹规模过大。

3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图2 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LISA聚类

传统研究多将城市视为相对孤立的“点”单元,未考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因而无法识别区域间城乡统筹的空间趋同或异质规律。相邻城市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城乡统筹效率在一定的空间距离范围内是存在溢出效应的。应用Geoda空间计量分析软件,根据空间距离关系构建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权重矩阵,计算得到2015年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的全局Moran指数值为0.232 6,表明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呈弱正相关性,即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没有形成明显的正向溢出。也反映出目前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内部功能互补性不强,集群效应不高,城乡发展形态、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还亟待调整优化。该文绘制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的LISA聚类图(图2)。

由图2可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有6个城市的城乡统筹效率呈现出相似的空间关联性,其中,无锡、常州、镇江和连云港4个城市属“高效型”城乡统筹俱乐部,南通和盐城2个城市属“低效型”城乡统筹俱乐部。7个城市呈现出非相似的空间关联性,其中,南京、苏州、泰州、淮安和徐州5个城市属“逆极化型”城乡统筹俱乐部,扬州和宿迁2个城市属“极化型”城乡统筹俱乐部。值得注意的是,“高效型”城乡统筹俱乐部多聚集在苏南地区,仅有苏北的连云港例外,而陷入“普困陷阱”的低效城乡统筹俱乐部则聚集在苏中和苏北地区。从分布来看,“高效型”城乡统筹俱乐部的城市数量仅占总体的30.77%,也反映出,目前江苏省城乡统筹处于“良性”集聚状态的城市还很少,多数城市的城乡统筹发展仍然处于“失衡”状态,呈现出“普困”或“脱节”现象,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较弱,潜力尚未充分发掘。

4 结论与建议

研究基于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横截面数据,运用DEA测度其城乡统筹效率,并通过ESDA解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效率普遍不高,仅有无锡、镇江和宿迁达到DEA有效状态; (2)江苏省城乡统筹效率空间差异显著,呈苏南>苏北>苏中的分布格局; (3)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技术效率平均值高于规模效率平均值,城乡统筹规模效率低是制约城乡统筹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 (4)无锡、镇江和宿迁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南京、泰州、盐城、淮安和连云港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苏州、常州、南通、扬州和徐州的城乡统筹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5)江苏省各市城乡统筹效率存在弱空间正溢出效应。

研究结果蕴含很强的政策含义:(1)江苏省各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加强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城乡统筹技术效率,从而形成对城乡统筹综合效率提升的正向拉动作用。同时,各市要积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结构体系,联动发展,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统筹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均衡配置,努力提高城乡统筹规模效率,最终提升城乡统筹综合效率。(2)江苏省各市应以其比较优势为依托,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建设和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形成城乡互动的、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发挥特色优势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产业平台,以支撑和拉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努力增强城乡统筹效率的正向溢出效应。苏南等较发达地区,应以大数据产业、高智能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导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化产业创新创业体系和产业链,引领城乡经济一体化深度发展和高端发展。苏中和苏北等相对欠发达地区,应当突出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努力对接全国和全省级区域规划,融入苏南现代化建设和上海自贸区建设,加快构建富含地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产业创业体系,实现苏南、苏中和苏北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1] 陈肖飞, 姚士谋,张落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地理科学,2016, 36(2): 188~195

[2] 潘竟虎, 尹君.基于DEA-ESDA的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经济地理,2011, 31(9): 1439~1444

[3] 张榆琴, 李学坤.云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条件分析.当代经济,2012,(4): 28~29

[4] 职建仁, 王紫燕.低碳经济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37(12): 57~61

[5] Tan Y,Xu H,Zhang X.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China: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Cities,2016, 55: 82~93

[6] 潘竟虎, 石培基.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程度地域差异及其机理研究.干旱区地理,2011, 34(2): 355~363

[7] Xiao L,He Z,Wang Y, et al.Understanding urban-rural linkag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2017, 24(1): 37~43

[8] Zhao S,Shi X,Niu Y.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in Hebei Province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GIS.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4,6(9): 44~49

[9] 董光龙, 张红旗.基于市域的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37(4): 69~76

[10]徐鑫, 崔小爱.中国区域环境效率时空演变研究.环境工程, 2015,33(8): 127~131

[11]马占新.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苏中苏南苏北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授予“扬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南年俗亦动人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路先生,我错了
浅谈苏北地区香樟树黄化病的防治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