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适应*
——农户秸秆还田驱动力探究

2018-03-27颜廷武张童朝张俊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1期
关键词:秸秆农户政府

江 鑫,颜廷武, 2※,尚 燕, 2,张童朝, 2,张俊飚, 2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2.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0 引言

粮食产业自古以来就是安民心、定天下的战略产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实现了“十二连增”,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粮食增产的背后是资源的严重透支。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单产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每667m2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近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kg,生产效率水平正在以1kg/年的速度下降[1]。农户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使得我国耕地质量有所下降,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动摇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旨在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粮食产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秸秆还田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有效技术,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实施秸秆还田,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土壤肥力、降低作物重金属吸收、降低氮素淋洗风险等[2-8],最终实现绿色化生产。因此,重视秸秆还田技术,积极提倡和鼓励农户进行秸秆还田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本身技术特征、心理特征等因素探讨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因素[9-14],鲜有讨论农户采纳行为的长效性问题。鉴于此,文章以刺激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拟探究政府行为和利益感知对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情况,分析目前农户秸秆还田是利益感知下主动选择的长效性行为还是政府高压下被动适应的反复性行为,并根据问卷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农户秸秆还田的意愿情况。同时探究影响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关键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1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1.1 文献回顾

秸秆还田优势颇多,但焚烧是农户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15-16]。有学者从成本收益视角分析农户焚烧秸秆的原因。梅付春[17]、王舒娟等[18]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为工具,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农户焚烧秸秆的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焚烧秸秆是农户在秸秆处置成本过高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有学者站在博弈论的角度分析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马骥[19]利用静态纳什均衡博弈方法分析政府不同监管模式下,农户与政府两个主要利益主体的策略选择及其效果。结果表明,采取激励型政策措施引导农户综合利用秸秆资源,是当前政府在监管秸秆焚烧措施中较为有效的方式。但这一激励政策发挥作用的基本约束条件是,政府的激励措施能弥补农户处置秸秆所带来的成本损失。也有学者站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禁止焚烧秸秆制度失灵的原因。赵学平等[20]从“时空知识”概念出发,利用委托代理理论讨论农户焚烧秸秆问题,认为生态环境产品的“供给”与“生产”需要一种激励机制来防范代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同时探讨了对秸秆回收综合利用的企业进行补贴,从而对农户进行转移支付的激励机制的可行性。李振宇等[21]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农户焚烧秸秆的行为,认为在农民的经济算盘中,秸秆物品在传统意义上被视为收益(收成),而现在(在其过剩条件下)秸秆处理被视为成本。秸秆禁烧,提高了秸秆处置的成本,将农户手中的秸秆资源变成了负担。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焚烧秸秆的问题,必须提高秸秆在农民手中的经济价值。

在技术利用方面,学者们基本上是从个人特征、技术诱导因素特征、风险变量、信息变量等方面对农户技术采纳意愿进行分析[22-24]。朱启荣[25]以济南市郊区609户种粮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农户处理秸秆方式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户对参与政府禁烧秸秆活动的预期收益越高,农户焚烧秸秆的可能性越小; 当地政府宣传禁烧政策力度越大,查处农民焚烧秸秆的力度越大,农户焚烧可能性越小; 农户对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性认识越深入,农户焚烧的可能性越小。黄武等[26]以利润最大化模型为基础探讨农户的秸秆处理行为,认为投入要素价格和农户所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影响农户秸秆处置行为的关键因素,降低农户实际支付的要素价格以及改善农户的资源状况将有助于促进农户对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钱忠好等[27]利用江苏省南通市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费用负担、政府支持、农民文化程度对农民秸秆利用行为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说明促使农民合理利用秸秆,需要围绕有效降低费用负担、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程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尹昌斌等[28]研究农户秸秆直接还田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时发现,秸秆还田是否增加成本、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是否由政府承担等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颜廷武等[29]利用来自湖北稻区的农户调查问卷、运用Heckman Selection Model实证分析并揭示了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福利响应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发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济福利、生态福利、健康福利在农民中的响应程度不高,其比例分别为16.7%、34.9%、45.6%,农民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经济福利响应程度尤其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农民福利响应有待提高。

1.2 问题的提出

前人的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为该文进一步探究影响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因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相关文献研究不难发现,研究侧重点为对农户秸秆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实践中,秸秆还田技术日趋成熟,秸秆焚烧依旧存在,关键原因在于农户秸秆还田存在反复性,政府政策较少关注作物秸秆利用主体的利益关切和政策诉求[28]。秸秆焚烧的困境在于缺乏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政策规制工具组合[29],没有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农户如果不能意识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好处,而仅依靠政府高压被动进行还田,一旦政府管控松动,秸秆焚烧很容易卷土重来; 如果农户已经意识到秸秆还田的好处,主动选择秸秆还田,再辅以政府政策,将很容易实现秸秆资源化长效利用。要构建农户秸秆还田的长效性机制,首先应了解目前农户面对秸秆还田的态度,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适应,这是该文想要探究的问题。

2 理论框架、模型选择和数据来源

2.1 理论框架

(1)

该区间是农户感知行为与政府处罚力度的交集。由农户的焚烧可能性区间可看出,提高秸秆还田收益,加大政府处罚力度,都能降低农户秸秆焚烧的可能性,从而促进农户秸秆还田。同时,提高秸秆还田收益和加大政府处罚力度,能使农户焚烧秸秆的可能性区间向不焚烧方向移动,降低农户焚烧秸秆的可能性。

从理论角度可对上述推导进行验证。刺激—反应理论(Stimulus-Response,SR)是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外部刺激是个体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行为主义者重视外在因素或环境的影响,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31]。结合农户行为可知,处罚措施能通过设定特定的环境来塑造农户的行为,减少农户焚烧秸秆的可能性。农户还田行为是对政府处罚措施刺激做出的相应反应。郭利京等[32]通过通径分析发现,处罚变量会直接影响亲环境行为,如果农户感受当前环保部门对农户焚烧秸秆的查获概率较大,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农户对焚烧秸秆的约束意识,还可以显著降低农户认为同伴焚烧秸秆的可能性。

Ajzen[33]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态度、主观标准和可感知的行为控制共同决定行为动机,进而产生行为。行为态度表明个体采取某项行为的倾向。个体对某一行为越认可,采取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Bhattacherjee[34]、Rogers[35]、Hans[36]等认为感知有用性是预测个人需求的重要因素,如果接受某一技术能够给工作带来更高的成效,那么个人使用它的需求会更强烈。类似的,如果农户认为秸秆还田有利于家庭的增产增收、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更好利用,农户越愿意采纳新技术。

基于前文的数学推导和理论验证,该文提出如下假说:

H1:政府对秸秆焚烧的处罚能促进农户进行秸秆还田;

H2:农户对秸秆还田的认知能促进农户进行秸秆还田。

2.2 模型选择

该研究考察的是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行为,所得的结果有还田(记为1)和不还田(记为0),是一个二分变量,可选取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用p表示不同类型农户是根据采用秸秆还田技术行为的概率,考虑有n个独立变量的向量x=x1+x2+…+xn,设条件概率p=y=1|x是根据观测量相对于某事件x发生的概率。那么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设条件概率为根据观测量相对于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2)

式(2)中,g(x)=β0+β1x1+β2x2+…+βnxn。那么在x条件下y不发生的概率为:

(3)

所以事件发生与不发生的概率为:

(4)

对公式(4)取对数可得:

(5)

式(5)中,β0为截距项;x1,x2,…,xn为相关自变量;β1,β2,…,βn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υ为随机干扰项。

2.3 数据来源

该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6年8月对山东省平度市、莱西市、安丘市,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实地调研问卷。选择以上地点进行调研,主要基于两点考虑:(1)山东、湖北是产粮大省,秸秆多,适合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较好地收集样本数据,使结果更具可靠性; (2)调研地点自然条件、耕作方式、规模化程度不同,能使研究更具广泛性和科学性。

调查在研究区域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受访农民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9份,回收问卷550份,其中有效问卷536份,问卷有效率97.45%。

3 变量选择与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择

该文主要以环境感知变量、经济感知变量、资源利用感知变量来构建反映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认知程度的指标,以此来测度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所能带来的好处的认知。

(1)农户认知1:环境感知变量。即农户认为秸秆还田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完全不利=1;不太有利=2;不好说=3;有些好处=4;非常有利=5。农户既是制造农村空气污染的主体(焚烧秸秆),也是承受者,一般而言,如果农户认为秸秆还田有利于环境保护,提升农户对污染和环保的认识和了解,就可以成为农户产生减少污染的内在动力,而环境的改善则会进一步增强农户的内在动力,由此进入“提升认识—减少焚烧—环境改善—感知好处—进一步减少焚烧”的良性循环。所以该文假设环境感知与是否愿意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呈正相关。

(2)农户认知2:经济感知变量。即农户认为秸秆还田是否有利于家庭增产增收。完全不利=1;不太有利=2;不好说=3;有些好处=4;非常有利=5。农户是理性经济人,只有有利于家庭的增产增收,农户才愿意采用该新技术或新办法。所以该文假设,经济感知与是否愿意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呈正相关。

(3)农户认知3:资源利用感知变量。即农户认为秸秆处置不当是一种资源浪费。完全不同意=1; 不太同意=2; 一般=3; 比较同意=4; 完全同意=5。一般而言,如果农户认为秸秆处置不当是一种资源浪费,则面对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农户秸秆还田的意愿会变强烈。所以该文假设,资源利用感知与是否愿意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呈正相关。

(4)该文主要以农户对政府处罚措施的感知情况来表征政府行为,以此来测度政府行为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情况。这个变量是:政府行为。您觉得您这里焚烧秸秆会被处罚吗?不会被罚=1; 多数时候可以躲过=2; 不好说=3; 很可能被罚=4; 肯定被罚=5。

为保证研究结果更为全面,该文还控制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变量,以期能全面了解影响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相关因素。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实证分析

为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定性,用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感知情况的3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一个最主要的成分来测度农户的秸秆还田技术感知程度指标。经检验KMO检验值为0.679,在1%条件下通过Baetlett球形检验,说明存在较强相关性,可以做主成分分析。

表2是对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模型Ⅰ为基准模型,主要检验了农户基本特征等控制变量的影响情况。模型Ⅱ、模型Ⅲ分别检验了政府处罚行为、农户还田感知等两个关键解释变量对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情况; 模型Ⅳ在模型Ⅰ的基础上同时纳入了政府处罚行为和农户还田感知两个关键解释变量,检验了政府处罚行为和农户秸秆还田好处感知对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情况; 模型Ⅴ是一个完整的模型,同时包括控制变量、政府处罚行为、农户还田感知情况以及两者的交互项,检验了政府处罚行为、农户还田感知情况和两者的交互项对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情况。从模型回归结果看,政府处罚行为和农户还田感知情况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两者都能显著促进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与前文假说相符。政府处罚行为感知和还田好处感知的交互项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也有促进作用。即平均意义上,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农户感知政府处罚行为越强烈,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所能带来的经济、环境、资源利用的好处越认可,越倾向于选择秸秆还田技术。不难发现,农户对政府处罚行为的敏感程度大于农户对还田的感知情况,说明目前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时,受政府处罚措施的影响依然大于农户自身对秸秆还田的感知。

图1检验了政府行为下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调节作用。政府处罚力度和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交叉系数为0.302,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该文按照以下方法对政府处罚感知下的秸秆还田好处的调节作用进行作图:用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均值上、下一个标准差表示高感知和低感知,用数字1和2分别代表政府处罚的低强度和高强度,然后将模型Ⅴ的回归系数带入进行计算。从图1可看出,政府处罚行为确实能提高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意愿; 高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线比低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线更加陡峭。当政府处罚强度由低到高时,低还田好处感知从1.59变化到2.93,变化幅度为1.34; 高还田好处感知从3.11变化到7.52,变化幅度为4.41。表明在政府处罚强度由低到高的过程中,有较高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农户更会采纳秸秆还田技术,且采纳意愿较低秸秆还田好处感知农户变化更为显著。

表2 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分析

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模型Ⅳ模型ⅤBExp(B)BExp(B)BExp(B)BExp(B)BExp(B)性别0 309∗∗1 3620 314∗1 3690 271∗1 3110 293∗1 3410 296∗1 344年龄0 0261 027-0 0550 947-0 0150 985-0 080 923-0 0540 948文化程度0 287∗1 3320 1951 2150 246∗1 2790 1741 190 1681 183兼业情况-0 1240 884-0 0560 945-0 1330 876-0 0610 94-0 0520 949种植面积2 285∗∗∗9 8242 1∗∗∗8 1672 228∗∗∗9 2842 066∗∗∗7 8942 096∗∗∗8 134家庭年收入0 1241 1310 0541 0560 1011 1060 0451 0460 0561 058政府处罚感知0 724∗∗∗2 0630 699∗∗∗2 0120 763∗∗∗2 144还田好处感知0 281∗1 3240 1581 1710 226∗1 254政府处罚行为∗还田感知情况0 302∗1 352 注:∗∗∗、∗∗和∗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统计水平下表现显著;“政府处罚行为∗还田感知情况”表示交叉项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

图1 政府行为下秸秆还田感知的调节作用

图2 政府行为下男性农户秸秆还田感知的调节作用 图3 政府行为下女性农户秸秆还田感知的调节作用

表3 性别限定下的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女性男性BExp(B)BExp(B)年龄0 1961 216-0 189 0 827文化程度0 543∗1 722-0 1450 865兼业情况-0 2350 7900 0141 014种植面积1 191∗∗3 2902 835∗∗∗17 024家庭年收入-0 0060 9940 2091 233政府处罚感知1 086∗∗∗2 9620 661∗∗∗1 937还田好处感知0 082∗1 0860 330∗1 392政府处罚行为∗还田感知情况0 231∗∗1 2600 418∗∗1 519常量0 9132 4912 0347 647 注:∗∗∗、∗∗和∗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统计水平下表现显著;政府处罚行为∗还田感知情况表示交叉项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

性别在不同模型中表现显著,相比女性,男性更愿意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由此,该文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农户对政府行为和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反应情况。

表3说明了不同性别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对政府处罚行为的敏感程度均大于农户对还田的感知情况,农户依然处于被动还田状态。同时,男性农户的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影响系数为0.330,对政府处罚力度感知的影响系数为0.661,二者相差0.331。相比之下,男性农户在进行秸秆还田时,秸秆还田好处和政府处罚力度对其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作用大致相等,对还田好处的感知已经进入男性农户的决策中,即男性农户在考虑是否采纳秸秆还田技术时,已不单考虑政府处罚强度,还会考虑秸秆还田所能带来的好处。分析影响女性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因素发现,女性农户对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影响系数比政府处罚感知较低,二者相差1.004,且女性农户较男性农户对政府处罚感知更为敏感,二者相差0.425。即女性农户目前依然停留在被动还田的地步,对秸秆还田好处认识不够清楚,依旧是在政府高压下被动还田。政府高压对女性农户更加有效。

图2、图3分别说明了男性和女性农户在政府行为下农户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调节作用,绘制方法与图1相同。由图2可以看出,男性农户中,高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线比低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线更加陡峭。当政府处罚强度由低到高变化时,低还田好处感知从1.85变化到3.54,变化幅度为1.69; 高还田好处感知从2.61变化到8.06,变化幅度为5.45。表明在政府处罚强度由低到高的过程中,有较高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男性农户更加愿意采纳秸秆还田技术,且采纳意愿较低秸秆还田好处感知农户变化更为显著。由图3可以看出,女性农户的高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线比低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线更加陡峭。当政府处罚强度由低到高变化时,低还田好处感知从1.62变化到2.37,变化幅度为0.75; 高还田好处感知从4.86变化到7.83,变化幅度为2.97。表明在政府处罚强度由低到高的过程中,有较高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女性农户更会采纳秸秆还田技术,且采纳行为较低秸秆还田好处感知农户变化显著。

比较图1~3发现:首先,男性农户的高还田感知线最为陡峭。说明在政府处罚力度一定时,具有较高还田好处感知的男性农户更愿意进行秸秆还田。从计量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男性农户的政府处罚力度和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交叉项系数为0.481,高于总体组系数0.302和女性组系数0.231。其次,女性农户的高、低还田好处感知曲线相比都较为平缓。但是在相同的政府处罚力度下,对秸秆还田好处有高认知的女性农户与低认知的女性农户相比,其采纳意愿差距很大,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意愿会得到显著提升(在低处罚力度时,女性组的技术采纳意愿可由1.62变化到4.86,变化幅度为3.24,而男性组的变化幅度为0.76,总体组的变化幅度为1.52)。说明女性农户在提高其对秸秆还田好处的认知后,能显著地提高女性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意愿。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1)目前农户依旧处于被动适应的还田状态。即在政府处罚措施的高压状态下采用秸秆还田技术,未达到农户自身认为进行秸秆还田有利于自身经济、环境、社会的提高而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阶段。

(2)有较高秸秆还田好处感知的农户更加愿意采纳秸秆还田技术。有较好的秸秆还田好处认知的农户的采纳行为相比于较低认知农户,其采纳行为变化更为显著,说明提高农户对秸秆还田好处的认知将极大促进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

(3)性别不同,其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也就不同。男性在进行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时会同时考虑政府处罚力度和还田好处,而女性农户对政府处罚更为敏感。男性农户在政府处罚和提高秸秆还田好处认知的共同作用下能显著促进其采纳秸秆还田技术,政府处罚力度越大,男性农户的认知越强烈,越能促进其采纳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女性农户对于秸秆还田好处的认知,能够显著地提高其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行为。

4.2 启示

(1)强化技术支撑,创新还田方式。在绿色化进程的大背景下,秸秆资源化利用既要实现纵向深入,实现秸秆还田技术服务等配套措施一体化,又要实现横向整合,由秸秆资源化利用整合为农业生产的可循环、绿色化发展。秸秆还田技术应“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在农户不太了解秸秆的巨大利用价值之前,农户并不能直观感受到秸秆的利用价值和秸秆还田的收益,此时可以通过延长和拓宽秸秆还田产业链,例如重点研发以秸秆为原材料的秸秆肥料或秸秆地膜,将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其他生产资料的原料,以实现循环生产和利用。让农户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秸秆和购买相应的秸秆肥料或秸秆地膜,使农户认识到秸秆流通的商品价值和秸秆的利用价值。只有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创新还田方式,实现秸秆还田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整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秸秆的收集回收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认知。在宣传秸秆还田过程中,应着重提高两个方面的认知:一是提高农户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要让农户切实感受到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对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后果和损失。二是提高农户对秸秆的利用价值的认知。应加强秸秆还田等多种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引导、宣传与推广,通过各种途径让农户切实感受到秸秆还田等所带来的好处,让农户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还田。

(3)注重群体导向,提高政策精度。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和多元化,构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在女性农户越来越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角色的情况下,应注重女性农户的特点,以女性农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推广模式,因地制宜开展职业培训,进行相关秸秆还田的教育培训,实现技术供给与技术推广的有效衔接,提高其对秸秆还田的认知,增强其职业技能。

[1] 李后建. 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 2012,(2): 28~36, 66

[2] 毕于运, 王亚静,高春雨.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构成及总体趋势.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4): 35~38

[3] 陈尚洪, 朱钟麟,吴婕,等.紫色土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6): 141~144

[4] 王爱玲, 高旺盛,黄进勇.秸秆直接还田的生态效应.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0, 21(2): 44~48

[5] Gianfredal,Raoma,Piotarowska A,et a1.Soil enzyme activities as affected by anthropogenic alterations:Intensiv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organic pollution.Sciences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5, 341: 265~279

[6] 李成芳, 寇志奎,张枝盛,等.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11): 2362~2367

[7] Avvarenga P,Goncalves AP,Fernandes RM,et al.Organic residues as immobilizing agents in aided phyto-stabilization:(I)Effects on soi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Chemosphere, 2009, 74(10): 1292~1300

[8] 杨晓梅, 尹昌斌,李贵春,等.氮肥减量及秸秆替代过量氮肥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素淋失风险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7): 116~122

[9] 颜廷武, 张童朝,何可,等.作物秸秆还田利用的农民决策行为研究——基于皖鲁等七省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17,(4):39~48,110~111

[10]刘勤, 何志文,郑砚砚,等.农户秸秆还田采用行为影响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5): 25~29, 43

[11]吕杰, 王志刚,郗凤明.基于农户视角的秸秆处置行为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农业技术经济, 2015(4): 69~77

[12]颜廷武, 何可,张俊飚.社会资本对农民环保投资意愿的影响分析——来自湖北农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1): 158~164

[13]丰军辉,何可,张俊飚.家庭禀赋约束下农户作物秸秆能源化需求实证分析——湖北省的经验数据.资源科学, 2014, 36(3): 530~537

[14]芮雯奕, 周博,张卫建.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5): 1971~1975

[15]陈新锋. 对我国农村焚烧秸秆污染及其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兼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素的工业替代.中国农村经济, 2001,(2): 47~52

[16]曹国良, 张小曳,郑方成,等.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资源科学, 2006,(1): 9~13

[17]梅付春. 秸杆焚烧污染问题的成本—效益分析——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1): 30~32, 37

[18]王舒娟, 蔡荣.农户秸秆资源处置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8): 162~167

[19]马骥, 秦富.秸秆禁烧政府监管模式及其效果比较——基于农户与政府博弈关系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4(4): 131~136

[20]赵学平, 陆迁.控制农户焚烧秸秆的激励机制探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69~72, 82

[21]李振宇, 黄少安.制度失灵与技术创新——农民焚烧秸秆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 2002,(5): 11~16, 80

[22]孔祥智, 方松海,庞晓鹏,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 2004,(12): 85~95, 122

[23]曹光乔, 张宗毅.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2008,(8): 69~74

[24]苟露峰, 高强.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行为选择与决定因素实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 65~72

[25]朱启荣. 城郊农户处理农作物秸秆方式的意愿研究——基于济南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08,(5): 103~109

[26]黄武, 黄宏伟,朱文家.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观察, 2012,(4): 37~43, 69, 93

[27]钱忠好, 崔红梅.农民秸秆利用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数据.农业技术经济, 2010,(9): 4~9

[28]尹昌斌, 黄显雷,赵俊伟,等.玉米秸秆还田的受偿意愿分析——基于河北、山东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7): 87~95

[29]颜廷武, 何可,崔蜜蜜,等.农民对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福利响应分析——以湖北省为例.农业技术经济, 2016,(4): 28~40

[30]贾秀飞, 叶鸿蔚.秸秆焚烧污染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基于公共政策学、经济学维度的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 36~41

[31]王建明. 公众低碳消费行为影响机制和干预路径整合模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32]郭利京, 赵瑾.非正式制度与农户亲环境行为——以农户秸秆处理行为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11): 69~75

[33]Ajzen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 179~211

[34]Anol Bhattacherjee.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MIS Quarterly, 2001, 25(3): 351~370

[35]Rogers,E.M.Diffusion of Innovation.New York:Free Press, 2003

[36]Bauer H H,Reichardt T,Barnes S J,et al.Driving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market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study.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05, 6(6): 181~192

猜你喜欢

秸秆农户政府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