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广场

2018-03-27

中州建设 2018年1期
关键词:炒米春联白菜

新 春 放 歌

春节颂

夏和盛

春节

人们搁下一年的辛劳

春节

几千年的传承延续

观千万人家灯火

倾古老传统的乐奏

舞奔腾的中国龙

挂火红的中国结

唱着山歌跳着族舞

敲响新年的钟鼓铜锣

点燃纸钱烟花爆竹

送走那“灾”的恶魔

驱赶那“年”的怪兽

载着积累收获果实

怀着感动激动的心情

象归巢的幸福鸟

打扫门庭换新装

备好年糕年饭年酒

贴上对联门神迎先祖

举起千杯万盏

感恩天降的好运

拜谢地生的丰收

春节

是团聚分享的日子

许多人却漂居他乡

握住不变的承诺信念

守着多变的机遇追求

跌倒了又站起来

结束了又寻找开头

抛弃离愁饮尽孤独

顺着熟路生路复杂的路

探索无人走过的路

把人生责任成功守候

向着成功拼搏奋斗

春天里,走进新时代

晓 亮

春天里,我们走进新时代

踏在冰雪消融的土地上

沐浴春风

迎接美好的未来

春天里,我们走进新时代

放眼大江南北

在金色的阳光中

迎春花儿开放

春天里,我们走进新时代

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在奔驰的高铁动车上

聆听驼铃声声

春天里,我们走进新时代

长江,黄河

万吨巨轮出海口

扬帆在大洋大海

春天里,我们走进新时代

黄土高原,黑土地

播下希望的种子

收获幸福的日子

春天里,我们走进新时代

山川,草甸

孕育希冀

得到丰年

春天里,我们走进新时代

白云,蓝天

纯洁美丽

展开一幅雄伟的图案

春天里,我们走进新时代

在阡陌纵横的大地上

拿起巨笔,再挥手

描绘波澜壮阔的画卷

春天里,我们走进新时代

在希望的田野里

展望未来

拥抱明天

新 年 物 语

鱼头有火

黄伯益(河南 郑州)

现在许多的城里人,尤其是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鱼叫“年鱼”。“年鱼”本身并不是鱼中的某一品种,而是特定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称谓。大家不明白其中的故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年鱼”,最直白的说法,就是农村过年时才能享用的鱼类。春节马上来临,一说起“年鱼”,心中立马涌动着浓浓的年味。

好了,不卖关子了,现在详细给你介绍下什么是“年鱼”。

说到“年鱼”,就不能不说说那个人们可以享受“年鱼”的时代。那就是改革开放前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产地点是当时生活贫困、没有经济支撑的农村。

因为,那时的人们是没有私有财产的,除了家人和住房,其他的一切都归集体:田地、耕牛,大型农具如犁、耙、水车等等,都是生产队的集体财产。那时的人们过的是集体生活,收入分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

从事集体劳动的人们,干活时不会寂寞。但是,由于是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少干坏,都没啥两样,所以,劳动效率与农作物产量都是打了折扣的。说白了,当时农民的生活,就一个字——穷,再加一个的话,就是——苦。

“年年难过年年过”,不论穷也好,苦也罢,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即使是贫困的乡村,到了春节,乡亲们也仍有一颗改善生活的心。于是乎,每个生产队都想法设法为社员们过春节提前准备些美味佳肴。“年鱼”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的“年鱼”,就是生产队统一养殖的,作为年货之一的家鱼。学过生物的同学都知道,我国产量较高、味道鲜美的淡水鱼类不在少数,那时,也讲究个“农牧渔”全面发展,虽然有些是停留在口号上的,但专家们也确实给农民推荐了几款优良鱼种,那就是有四大家鱼之称的青、草、鲢、鳙——鲢分白鲢与花鲢两种,相比而言,花鲢比白鲢更鲜美,所以,我们老家那时主要是养殖花鲢。花鲢者,俗称“胖头鱼”。

那时,村村都会有几口水塘,靠近村子的那口塘,俗称门口塘,大多会用来养家鱼。因为离村子近,方便看管,免得辛苦养大的家鱼被人偷了。

农村人都很纯朴,即使是养有家鱼的鱼塘,也是允许那些走村的鱼民捞上几网的,只是,捞上了家鱼不得带走,那些野生的,如鲫鱼、小白条、鳝鱼、青虾之类的,他们都可以收入囊中。现在想来,那些野生的鲫鱼、小白条、鳝鱼、青虾之类的才是至醇的美味,白白让乡亲们给浪费了。

鱼苗春季下塘,经过近一年的放养,到腊月就可以长到一二斤重了。

由于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的,乡亲们下不了水,也没捕捞技术,就请了专业的捕鱼人来捕捞。那些人都是成群结伙的,一个人是干不了这苦差事的。皮衣皮裤,鱼网小船,看着就像专业队的。

当年,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子都会到塘边去看热闹,还纷纷议论那些打鱼佬怎么不怕冷呢?这时,就有有经验的长辈开始出来唱歪经了,说是“鱼头有火,冻死一裸(这个字是我们那的土话,也是脏话,不知怎么写,就找裸字代替了)”,他们有工钱,完了还有鱼吃,哪还顾上冷不冷呢?

鱼捞上来后,按每家人口的多少,将鱼分成大概公平的多少堆,也不过秤,各家的户主就用竹筐高高兴兴地提回家去。而那条最肥最大的胖头鱼王,则被队长弄回家,和上冬白菜、干辣椒熬上满满的一大盆,用来招待打鱼佬。

当晚,家家户户都会把鱼收拾好,鱼身子切成块,用盐腌了,装进坛子里,密封起来保鲜,留待春节时招待客人。鱼头则切下来,砍成大块,然后再从咸菜缸里捞出一大把盐箭杆白咸菜,和鱼头一块炖了,一家老小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盐菜炖鱼头的年前大餐了。喜酒的父辈,还可以尽兴喝上几小杯劣质白酒。

没吃完的剩菜剩汤千万别扔掉,放到第二天就是味道鲜美无比的盐菜鱼冻了,虽然里面没加什么调料,但一点鱼腥味都没有,比现在的皮冻要美味百倍倍。

鱼块经过几天的咸制后,再用油煎到两面金黄后盛也,锅内留少许油,加点干椒、香葱、香菜,倒入鱼块,烹点料酒、生抽,拌匀出锅,就是享誉豫鄂的糍粑鱼了。

如果时间放得过长,鱼块也会发生神奇的变化,鱼肉会微微发红,煮熟了的鱼肉成蒜瓣状,味道有点怪怪的臭味。当时,这样的口味我是不喜欢的,没想到,现在却催生了信阳的一道名菜——桶鲜鱼。

家庭条件好点的,还会专门拿出一两条新鲜的花鲢,切块、裹粉、上浆、过油,炸成鱼块后再保存。

刚刚出锅的炸鱼块是最香最诱人的,父母会挑出几块奖赏一下灶台边眼放绿光的孩子们。

炸鱼块是半成品的方便食材,可以红烧,可以清蒸,可以做汤,客人来了很方便快捷地就能出菜。

几十年前的场景,又一幕幕地回映在脑海里,双唇泛起水润,齿边暗生醇香。那个并不富裕的时代,却留给我们如此丰盈的回味。

儿时的年味(三题)

余 兰(湖北 宜昌)

又快过年了,在街上碰到几个老乡,说起过年的事儿,都说现在的年是过得越来越没味道了。的确是的,虽已年关将至,城里的腊月却感受不到过年的氛围。要是在儿时,农历腊月一到,浓浓的年味就弥漫开来。

炒货

儿时的农村生活虽然清苦,但一进腊月,人们还是高兴得不得了。腊月里最忙的是家庭妇女,最开始做的是炒货,主要是炒红薯片、炒瓜籽、胶炒米糖……炒红薯片时为了不使红薯片被炒焦,需要在大锅里放进去一些粗沙,先把粗沙炒热,再把红薯片放进去跟粗沙一起炒,这样炒出来的红薯片受热均匀,片片金黄,脆香可口。腊月的村庄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闻到炒红薯片的浓浓香味,这时不管走进哪一家的大门,主妇们都会热情地捧出刚刚炒好的炒货招待。

炒红薯片对主妇们来说是相对简单的事儿,胶炒米糖可就是一门技术活了,并不是每一个家庭妇女能够做的。儿时胶炒米糖不像现在有白糖、糖油等原料,胶炒米糖用的都是红薯熬出来的糖稀,所以胶炒米糖之前首先要熬制好糖稀,其次是要准备好炒熟炒香了的大米或爆米花,将炒米或爆米花倒入锅里已经煎好了的糖稀中,不停地搅拌,让其均匀地粘成一团,再勺入一个方块模型中压紧,等冷却之后用刀切成片,再装入不通风的胶袋或瓦缸中使其不受潮,这样便大功告成了。

胶炒米糖的关键技术是煎熬红薯糖稀,煎的时间长了,糖稀就老了,就没了粘性,做出的胶炒米糖压不成模;煎的时间短了,糖稀照样不粘,做出的胶炒米糖也是压不成模的。只有恰到火候才能胶炒出上等的米糖。那时谁家的媳妇如果有胶炒上等米糖的手艺,在方圆十里内一定是很有面子的人,不会做胶炒米糖的家庭就会排队请她帮忙,并用好饭好菜招待她。

爆米花

腊月里最使孩童们怀念的当是爆米花,爆米花的人挑着一头是爆筒一头是风箱的担子走进村庄时,整个村庄立刻就会沸腾起来。

爆米花的师傅一般都会选择村里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摆开阵势,孩子们知道消息后,都会迫不及待地要求父母早点去爆自家的米花。很快,拎着木炭和糯米的小孩子们便把爆米花的师傅围了个严严实实。

开始了,师傅一手摇着爆筒上的手柄,一手拉着风箱,眼睛时刻注意着爆筒上的压力表,当压力达到要求时,师傅会大喊一声“让开”,接着迅速把爆筒从火炉上移开,用麻袋捂住爆筒的出口,只听见砰地一声,一股喷香的气浪带着雪白的爆米花随之而出。

那些在山上捡柴的小孩,听到村里传来爆筒的爆米声,都没心思干活了,立刻飞快地往家里跑去。

守岁

家乡的大年三十夜里都要守岁,因为大年三十夜晚是新年与旧岁的分界点。

儿时过年守岁时,家家必备的一个项目就是焐年猪,焐年猪就是除夕夜要在火塘里架上一个早就从山上挖回来的干透了的树兜(即树根),让它那熊熊燃烧的火苗温暖整个房间,这便是焐年猪。

儿时守岁的时候,一家人围着火膛里的“年猪”取暖,嗑瓜子,讲故事,下棋打牌。孩子再困,大人都要让他们熬到凌晨十二点,记得儿时大人们总是骗小孩说守岁是不能睡觉的,说谁守的时间越久,他的父母寿命就越长。所以那时的小孩子们即便是坐在火塘边睡着,也是不愿意上床的。

凌晨,除夕的钟声一响,村子里噼哩啪啦地放起了鞭炮,守岁就算结束了。

腊月里的美味

高 超(山东 济南)

腊月里做下的吃食儿可真不少,都是为了来年正月里招待客人用的。

泡腊八蒜。把剥好的蒜瓣放进容器里,倒满醋封好,等过年时吃饺子用。用老舍先生的话说就是“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全,使人忍不住多吃几个饺子。”

做蒸鸡白菜。用刀把冬储的大白菜从中间剖开,择出里面的白菜帮,把清理了五脏六腑的整只鸡和八角、花椒等佐料塞进去,再把择出的白菜帮连同包藏在白菜里的鸡一块儿扔进大锅里,淋上酱油,撒上微盐,添上水猛炖。这还不算完,等蒸鸡白菜开锅,晾凉之后,还要把整只熟鸡和白菜帮用手撕劈开来,把鸡肉里的骨头剔出。蒸鸡白菜是道凉菜,做完这些,还得把蒸鸡白菜放到天井里冷藏。如果用大骨头汤代替水来炖的话,冷藏的蒸鸡白菜的表面上还会镶嵌着一层冻呢。近些年家里不做蒸鸡白菜了,母亲自己捣鼓出了一套做风干鸡的手艺。

灌香肠。这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春节吃食儿,以前可并没见过,更没吃过。前几年家里的香肠都是去一些集市上或者超市里买的,买回来搭在院子里的铁条上,晾上些许时日,等到正月里招待来家做客的亲戚们享用。后来家里对外面卖的香肠不放心,因此最近两三年家里的香肠都是用自己买好的新鲜肉馅,然后再让人家去灌的。

熬肉冻。我家过年时吃的肉冻从来没买过,全都是母亲自己动手熬的。把买来的猪皮先用水焯一遍,去掉猪皮上的脏东西,再把焯好的猪皮切成细条放到锅里,在锅里倒上鸡汤或骨头汤,浇上酱油上色,放上佐料使劲炖。把炖熟的猪皮连汤带水地全部倒在一个不锈钢盆里,晾成冻。过几天,再把晾成冻的汤汁再次投到锅里炖,捞出来再晾成冻,这样反复循环几次,猪皮里的精华就全都熬出来了,肉冻也就色香味俱全了,口感也比买来的好很多。

煎年糕。按说年糕多是蒸着吃,但我家每年都是煎着吃。每年春节,母亲就会把从年集上买来的年糕做着吃。她把镶着大红枣的块状年糕切成小方薄片,然后放到铁瓢里用油煎,撒上红糖,出锅后竟粘连成了一张不规则的深色糕面饼子。尽管样子不好看,可味道还是蛮不错的。

菜品备下了,当然也少不了面食。小年过后,到年三十的这段时间里,家里得空就得蒸馒头,馒头是要蒸上几锅的。母亲每年总是要蒸上一锅红枣馒头(在馒头里裹上红枣),但市场上卖的干红枣大多数都是不去核的,母亲可能也是嫌费事儿吧,她就直接把红枣包进去了。以至于每当正月里有亲戚来家做客吃馒头时,母亲都得先过去提醒一句:吃的时候慢着点,那枣里还带着核嘞。但尽管如此,也总有人不留心地被枣核硌了一下牙。叔家爱蒸豌豆包,把豌豆粒提前用开水浸泡,给豌豆去皮后,加糖加水煮熟,这时的豌豆就很轻易地捣碎成馅了,把调好的豌豆馅包进面皮里就可以上锅蒸了。除此之外,我们两家每年各自还都要蒸鱼馍馍。这蒸鱼馍馍的工具叫面鱼模子,把红糖和擀碎了的花生搅在一起,包进揉好的面团里,再把面团扯成长条,往模子里一放,用手把面团按平实,然后拿起来用力一磕,一尾面鱼就做成了。我们那儿把这手艺叫做“磕鱼”,也有用花模子做成的馍馍,叫做“磕花”,这模子多是用梨木造的,质硬,耐用。

既然是过年,饺子自然是少不了的。按说饺子是年夜饭的重头戏,但我们那儿不兴这个。老家的饺子都是在除夕夜十二点之后吃。零点到了,很多人家传来了阵阵鞭炮声,然后煮饺子吃。我家的饺子都是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吃。我曾问过母亲说:“咱家的饺子是不是吃得太晚了?”她说:“只要过了零点,啥时候吃都行。”

的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全国都在过年,但在这同一个节日里,各个地区的习俗还是略有不同的。

新 年 寄 思

年夜亲情若梅香

渝 文(重庆)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大年三十的傍晚。在十五瓦灯泡发出的昏黄灯光下,母亲小心翼翼地将一大碗猪肉炖粉条端到桌上。望着一大坨粉条中堪称点缀的几块猪肉,饥肠辘辘的我急不可耐地伸出了筷子。旁边的姊姊小声提醒我说应该让爸妈先吃。我的筷子刚一伸出便闻声停住,父亲慈爱地笑了,说,“你们还小,不能饿着,先吃吧,我还要喝一盅酒。”这时,善解人意的母亲早将一个白色的小酒壶从热水杯中取出,父亲接过来,缓缓地往酒盅内倒满了酒。忽然,父亲像想起了什么似的,撂下了一句“我要去金锁家一趟”,便走出家门。

十几分钟后,父亲回来了,他说,金锁是一个斗大字不识二升的文盲,下午金锁来我家请父亲帮忙写春联,父亲再三叮嘱他哪副春联哪个横批贴在哪儿,但仍然担心他记不住,便跑去他家看看。果不其然,父亲去对了。正当金锁准备把“肥猪满圈”的横批贴在房子大门口而不是猪圈上之际,父亲及时赶到,制止了他无心闹出的大笑话。父亲话音未毕,哥哥、姊姊和我已然笑出声来。

父亲忙碌地写春联卖春联的一个腊月就在我们的笑声中结尾了。

父亲幼时,得益于爷爷的言传身教,练就一手好毛笔字。父亲老了,为了让清贫的全家人过年吃些肉菜,便在腊月伊始去村里的小卖部买来一摞红纸,按照门框的尺寸裁成对联和横批的大小,天还未亮便起床,坐在炕头上,研好墨,挥动毛笔写春联。过了腊月二十后,父亲便将每天劳作的重点从写春联转到卖春联,辗转去县城和周围的乡镇,在不同的集市上推销他写的春联。

那年,在大年三十的上午,父亲依然去县城卖春联。临近中午了,父亲还未回家,母亲放心不下,便让我去县城找他。我看到,县城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与前几日人山人海的气氛不可同日而语,不由得想起了明代名将戚继光的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感慨父亲一年到头忙碌养家,到了大年三十也不得休息。

父亲见到我来了很高兴,让我看一会儿摊子,他去厕所方便一下。没想到,父亲刚走,生意就来了。一位穿着四兜蓝制服看上去很体面的中年男人说要买五副春联。我告诉他两毛钱一副,五副一共一块钱。他爽快地说没问题。于是,我便按他的要求将五副春联和相应的横批卷起来,用线绳系成小捆儿。其时,寒风不大但冰冷刺骨,我的手指似乎要被冻僵,努力哆嗦了半天,才终于将线绳的结打成了。我心里窃喜不已,彷彿是完成一件大工程似的,已经开始准备腹稿,等父亲回来向他报告。

谁知,那人接过春联后开始还价,他说,“干脆一副春联一毛钱算了,要不过了大年三十你卖不出去也要当柴禾烧了。”闻听此言,我很不高兴,一是为他的说话不算话,刚才说好了一块钱五副,他要砍价成五毛钱五副;二是他无视父亲写毛笔字的辛苦,将春联和烧火柴等同。一气之下,我立即反驳说,“你这么大的人,怎么能说话不算话呢?刚才我说一块钱,你也答应了呀!”那人可能没想到我会这么说,一楞之下有些不好意思,讪讪地说,“你这个孩子还真认死理。”在附近闻听我和那人谈话全过程的两三个大人也走过来,纷纷指责那人的出尔反尔。就在这时,父亲回来了,听我讲述事情的经过。那人见势不妙,扔下一块钱,灰溜溜地走了。

吃年夜饭时,我回想着上午那大人出尔反尔的事,手中的筷子不由得慢了下来。其时我才十几岁,真的想不通,怎么有大人这样做呢,而且是一个看上去很体面应该是不缺钱的大人,难道他是看我一个孩子摆摊,想占我的便宜?他真的不知道,他这样做,对一个孩子的心理是一种不小的伤害吗?

细心的父亲注意到我神色的变化,轻声对我说,“你还在想上午的事呢?”我点点头。父亲咂了一口白酒,语重心长地说,“有句俗话说得好,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千金一诺说话算话的大人,也有出尔反尔说话不算话的大人,等你长大后,会遇到更多类似的事情,你会逐渐体会到,看上去体面的人不一定就说话算数,邋邋遢遢的乞丐也不一定就不是一个言出必行的君子。今天的事情,也算是你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吧!今晚是除夕,我们吃的是年夜饭,还是忘掉不快,高高兴兴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吧?”母亲也随即劝我在新一年来临之际要忘掉不快,多想令自己高兴的事情。

于是,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我们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吃起了年夜饭。囿于贫寒的家境,虽然餐桌上只有一碗炒白菜,一碗猪肉炖粉条和一碗烩豆腐等三四个菜,但对于几个月闻不到肉味的我们而言,已是上好的佳肴。

在那些年的大年三十子夜前后,按照乡俗,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素菜馅饺子。也就是说,傍晚吃完大餐之后,我们还要在子夜吃饺子,饺子馅自然是大白菜莫属。为了准备子夜的饺子,母亲早从下午就开始准备,她将白菜剁得碎碎的,一捧一捧地放在一块白纱布上,然后团成一团地攥干。

和做大餐主要是母亲的个人秀不同的是,包饺子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老少齐动手。父亲母亲负责包,哥哥、姊姊和我三人负责擀皮、烧开水。母亲包的饺子呈常见的椭圆形,像一个个元宝似的,看上去赏心悦目;父亲包的饺子呈少见的潜艇形,一个个站在案板上,如整装待发的小型舰队。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子夜时分,听着窗外传来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口中嚼着热腾腾的白菜馅饺子,我们欢笑着,充满了对下一年的美好憧憬。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又一个除夕夜进入倒计时之际,回首往事,记忆中的那一抹温馨的父母亲情,历经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铭记心头,恰似陆放翁在《卜算子·咏梅》词中所说的梅香那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三代人的腊月记忆

余 平(湖北 武汉)

父亲出生在旧社会,他的腊月记忆与稀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时腊月天气格外寒冷,朔风凛冽,砭人肌骨。父亲家常常在腊月断炊,早晨一睁眼,灶下缺柴,缸内无米,冷冷清清。父亲虽然现在已是耄耋之年,但一说腊月,脑海里仍然都是粥厂的影子。粥厂是当地好心的富户对穷人无偿施粥的场所,腊月时施粥二十几天,约定俗成,粥厂里熬的小米稀饭须保持一定的浓度,要“小米粒挂碗”才行。可因经办人克扣了小米,施粥最初几天粥还稠,后来粥就稀了,甚至熬粥时加上食用碱以增黏稠。粥厂无固定场地,常常是先搭起席棚,摆几张桌子,铜锣一响,穷人就端着碗排队领粥。为照顾老弱病残和抱小孩的妇女,粥厂一般会为这些人另设一处取粥点,运气好还有馒头供应。虽然腊月里粥厂熬的粥越来越稀,但总是聊胜于无,让父亲熬过了寒冷的腊月。

我的腊月记忆几乎是与排队联系在一起的。那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刚成家不久,当时物质比较匮乏,很多生活品都实行按计划供应。腊月邻近春节,供给稍微要丰富些,为了购买物质自然免不了排队。我先要拿着户口簿和粮油证到有关部门排队去领取供应票,然后按规定凭票去购买物质。不管是买一瓶白酒、四两白糖、两斤菜油、三斤猪肉还是买一双棉鞋、三尺花布、半斤毛线都要排队。在腊月排队是件苦差事,在凛冽的寒风中一站就是几个钟头,人冻得瑟瑟发抖,站得腿疼腰酸,还要防止有人插队,也要看营业员的脸色。大家最怕的是营业员冲着人群嚷道:“今天卖完了,你们明天再来。”这时候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失望到了极点。还记得有一次是腊月二十三,我去排队买猪肉,站了好长时间,百无聊赖中不知不觉将手里的肉票揉碎了,好容易捱到我时营业员说票烂了不能用,我悻悻地回了家,结果被新婚的妻子好一顿数落,我那次犯错导致那年春节家里没有肉吃,至今想起来还蛮“心酸”的。

女儿的腊月记忆里满是腊味的醇香。女儿出生时凭票供应的日子已成为历史,物质有了极大的丰富,人们过年不再为买不到食品而犯愁。女儿对我用松柏枝熏出的腊肉情有独钟,这种腊肉有厚厚一层黝黑的烟垢,晶亮的油汁从烟垢中渗出,有一股独特的香味。每年腊月一到女儿回家,我就先从挂绳上取下腊肉,然后用滚烫的开水浸泡,再用刀子慢慢地刮去烟垢,慢慢地洗,一直把腊肉洗得白里透红就放进锅里,连同红萝卜、白萝卜满满炖上一锅。到锅上开始冒出热气,浓浓的腊肉香就会从锅里飘出来,在屋子里弥漫,女儿就垂涎欲滴。如今女儿已经在外地成了家,虽然与我相隔千里,可说到当年炖腊肉的醇香,女儿还是那么向往和怀念。

父亲、我和女儿,我家三代人的腊月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也刻上了时代的印记,现在是日子越过越好,腊月越来越有味道,我们应该为这个幸福的时代骄傲。

猜你喜欢

炒米春联白菜
一棵白菜
白菜长黑点还能吃吗?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开水白菜
神奇的“白菜换装”
最是香甜炸炒米
新春联
故乡的食物
新春联
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