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古镇山水环抱的千年古镇
2018-03-27文图郝赢
文图+ 郝赢
东溪古镇原名万寿场,建镇1300多年,建场2200多年,因东丁河、福林河至西向东流入綦江河故名“东溪”。云、贵、川各民族地区文化在此汇聚,造就了古镇形态各异的生活气息。古镇上有建造工艺精良的南华宫、万天宫;有西南地区最古老的麻乡约民信局;有宗教文化场所龙华寺、观音阁;有气势磅礴的大小金银洞瀑布;有苍翠挺拔的古黄葛树群;有见证两千年沧桑岁月的盐马古道……
左右页图:东溪镇位于重庆南部,与贵州省习水县接壤,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此设丹溪县。东溪建镇1300多年,建场2200多年,素有“川东第一山水古镇”的美誉。
武宗皇帝降旨治綦江
綦江河,古名夜郎溪、僰溪、南江,流域面积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而且“水作苍帛色”。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明武宗皇帝微服私访,周游全国,来到了綦江区安稳里麻城(今东溪古镇镇紫街)。他看见綦江河由于年久无人治理,沿河两岸杂草丛生,河道泥石阻塞,致使一江河水白白向北流去。而当时的綦江地势偏僻,交通不便,百姓生活困苦。于是便设想:如果把綦江河整治开发出来行船,岂不是为人民造福?
武宗皇帝回到京城后,随即降下圣旨,责令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知府孙公豹(具体名字不详)清理整治,开发綦江河。接到圣旨,孙公豹立即招募石匠民工,砍掉綦江河两岸的树木杂草,清掏河道的泥石,叫工人们用大锤打掉河床的巨石和浅滩的岩石,疏通河道。经过半年多的治理,綦江河的河道变得既宽敞又通顺,足可以载重几吨的木船。从此,綦江河道的雏形形成。这个故事至今还流传在东溪古镇一带的民间,人们对武宗皇帝降旨整治綦河的皇恩充满了感激和钦敬之情。
而武宗皇帝到达过的麻城,正是依靠着綦江河的疏通,渐渐发展起来,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东溪古镇的前生。
东溪古镇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早在公元前202年就已在此建场,取名万寿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此设丹溪县,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4年)撤丹溪县为镇,之后到清代均为安里统治中心,属县行政公署所在地。解放后,为东溪区公所驻地。因为丁山河向东流入綦江河和綦江河从东面来此,故而命名为“东溪”。
如此算下来,东溪已建镇1300多年。
西南地区最大的黄葛树群
东溪古镇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贵州大娄山脉北端、重庆市南部,与贵州省习水县接壤,也是万盛石林、铜鼓滩漂流、南川金佛山、江津四面山等景区的重要中转地。
前往东溪古镇很方便,在南坪就有直达大巴。下车后,我以为古镇就会静静地摆在眼前,第一眼看到的却是一条小河,当地人介绍这是福林河,既是东溪古镇第一地标,也是通往东溪古镇的指示牌。以小河为起点,分别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条是河边的人工小道,可通向太平桥、王爷庙等景点;另一条是沿东丁河走向老街,街上有南华宫、万天宫和西南最古老的邮局——麻乡约民信局。
沿福林河边的人工小道前行,一路上流水潺潺,河内怪石嶙峋。高低不平的青石板两旁点缀着青绿的苔藓,有些路段落满了黄葛树的黄叶,脚踩上去,伴随着“沙沙”的声音。一位当地人告诉我,这片黄葛树是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黄葛树群,足足生长了大大小小五千多棵黄葛树。
继续往前,走了不到一里,便来到了“黄葛洞风雨亭”。亭有三层,盘旋的楼梯间摆放了一块大石,必须下到底层才能继续前行,亭前亭后长满了黄葛树,粗壮的枝干下,虬龙似的老根深深地插入地中。河道在这里突然变宽,水流也突然变得很急,地形的上下落差使得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型瀑布。
这段河边还散落着一些穿斗夹壁的木板房,但大多已损毁得十分严重。只在永久桥至太平桥一段还有一些古老房屋有人居住。至此,古镇的一条线路已游览完毕,我又沿着东丁河向居民口中的“老街”走去。
南华和尚八问定住持
东丁河边相比先前的福林河畔,就显得热闹许多,住户也多了起来。行至上平桥处,过桥便能抵达观音阁,也就是当地人叫龙华寺的地方。另一处有名的平桥盐马古道隐藏在观音阁身后,曾经是电视剧《傻儿师长》的拍摄地。
顺此道而上,就可到达东溪古镇的老街,街上的建筑都是清一色的仿古吊脚楼房屋,人造穿斗。经当地人指点,才找到一条隐蔽的小路去往古镇中规模最大的“万天宫”。它建于康熙二年,供奉川祖,原为蜀人的会馆。
东溪古镇有三宫六庙,除了万天宫,另一处值得去的便是南华宫。相传它是一个名南华和尚所建。这和尚因家道中落,看破红尘,就出了家。曾于广东一庙内当伙夫,庙内住持道法高明,掐指推算,不久将命归西天,于是在庙内所有僧人当中改选住持。他提出的八个问题,参加应答的和尚均未能圆满回答。平时沉默寡言的南华在住持病重的当晚,轻松自如地回答了主持的问题,于是老住持当晚便传法于他,并说:“南华啊!受法之后你必须于天亮之前离开,你的五位师兄均未得到我的真传,他们会追杀你的,切记远走他乡,弘扬佛法。”老住持说完后就圆寂了。
东华古镇仍旧保持着旧有的形态,道路两边均是清一色的吊脚楼房屋。
沿着镇中一条隐蔽的小路向前走,就可看到古镇里规模最大的“万天宫”,它原是蜀人会馆,以供奉先祖之用。
老住持的遗言成为现实,另外未得真传的五位师兄果真想置南华和尚于死地。由于南华和尚出家后只当伙夫,未能练就高超的武功本领,因此刚刚成为新住持,就不得不选择出逃保命。当他逃到广东韶关时,师兄五人追来,险些杀了他,因遇到犁田的老农把他藏于沟中,再用泥土轻覆,这才幸免于难。后来,南华和尚历尽千辛万苦到了东溪古镇,想在东溪古镇化一块地盘来修南华宫。东溪古镇的地主们与南华和尚协商,问他需要多大面积的地盘,南华和尚说只要他的袈裟那么大,众人不信,袈裟大的地盘怎么修庙?南华和尚朗声说:“诸位不管,出家人不打诳语,一言为定。”于是,南华和尚将袈裟往空中一抛,口中念念有词,袈裟神奇般地随风变大,如一朵火烧火焰般的红云,所罩之地甚阔,有四五百平方米,这便成了南华宫的庙基。
划地成功之后,南华和尚又到丁山旺族赵家院“化缘”修庙所需的木材。赵大老爷眼见修庙是善事,不好推辞,但又舍不得好的木材,只好说:“凡是山中巅断的树木,可砍无妨。”谁知当夜丁山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凡是大而直的树都被狂风折断了,南华和尚就叫人一一砍伐,赵大老爷有口难言,只是在心里犯嘀咕:“丁山山高路陡,无车又无船,看你和尚怎样运走。”孰知,过了七天,夜里又是大雨倾盆,银河倒挂,第八天早上起来一看,所伐之树全无影踪,不知去向。南华和尚回到东溪古镇,叫人到庙基内的一口井内捞,从井中捞起来一根,井下又冒起来一根,如此反复,就建成了南华宫。
文婆婆与王爷庙
离万天宫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作“麻乡约民信局”的建筑,乍一看,很普通的民居,细打听,才得知这是西南地区最早的邮局。
这个邮局据说创建于清同治年间,创始人是綦江运输业巨子陈洪义。“麻乡约”一词听起很古怪,当地人解释到,那是因为陈洪义是湖北孝感人,“麻”字指麻城,而“乡约”则是旧时保长,甲长等职务。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陈洪义本人就是一脸麻子。此房屋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现在仅存木门与石壁为原先建造时的古物。石门框两侧均由两米多高的整条石构成,且上方左右凿成三齿形装饰。门为古老的五丘田木质门,每丘田均有斜线条纹点饰,门楣上刻有四个繁体字。现在的屋主介绍说是“当衢向术”四字,曾有人前来辨认后告知他们,并说这是“通向大路”的意思,而两旁的圆形图案则是原先的邮徽。
别过麻乡约民信局,总觉得还差一点什么,站在路边对于不大的东溪古镇反复打量,才想起当地还有一座很有名的王爷庙,至今还不见踪影。询问路人,热情地指向最开始选择的那条河边小道的方向,告诉我王爷庙就在离太平桥不远的地方。
一边往回走,一边努力回忆:刚才在太平桥,看到的哪座建筑是王爷庙呢?直到走到太平桥,还是没能迅速分辨出,好在一位热心婆婆指点,才确认眼前一座较新的建筑就是苦苦寻觅的王爷庙。原来,这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王爷庙已被翻新,毕竟在古镇里没人会对新建筑产生兴趣,况且当我围绕王爷庙转了一圈,除了一处景观标识外就再也见不到任何指示牌,也难怪它容易被忽略了。
坐在庙门前,和先前的那位热心婆婆闲聊,才知道她姓文,已经九十高龄,自小便生活在王爷庙前。她告诉我,小的时候,王爷庙甚是热闹,东溪古镇有名的川剧评书、唢呐腰鼓、花灯舞狮等活动都会聚于此处,庙中那时还供奉了菩萨像,往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只是前些年翻修后,菩萨像也不知移去了哪里,各种热闹的场景都已不再。文婆婆还说起一段在东溪古镇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1998年,东溪古镇遭遇特大洪水,洪水涨至王爷庙观音像脚下突然就停止了,并且缓缓地退去。很多人都说这是观音显灵了,老天爷也出手保护东溪古镇,这也让王爷庙的神奇色彩增添了几分。
王爷庙在东溪古镇下面的河边,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古建筑基本保持了原貌,由山门、戏楼、庙坝、正殿、厢房等多所房屋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