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用具在美丽乡村景观中的运用与表达

2018-03-26余雯婧

老区建设 2018年24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

[提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农耕用具为主体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农业生产所取代,农耕用具因其功能的丧失被集体淘汰。然而,农耕用具作为农耕文明的有形“符号”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意义与价值,如何使其融入新型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溪霞镇仙里新支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例,归纳出农耕用具在乡村景观中的创新表达手法,这些创新性运用不仅增进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增强了村民对乡村记忆的归属感。

[关键词]农耕用具;美丽乡村;景观

[作者简介]余雯婧(1994—),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理论及实践研究。(江西南昌 330031)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重视农业发展的国家,农业的兴旺衰败与农耕用具的发明创造密切相关。农耕用具经过不断传承与持续改良,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如今,农业机械化迫使农耕用具面临淘汰的困境,但它是支撑中华农业文明极为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农耕用具以景观小品的形式“变废为宝,古为今用”,突显乡村地域景观特色和地域生活风情,成为美丽乡村建设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溪霞镇仙里新支村美丽乡村规划项目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并对村内现存农耕用具进行调查,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和群众访谈,总结出农耕用具在乡村景观小品中的景观化表现形式,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参考和借鉴案例。

一、农耕用具的溯源及历史地位

农耕用具的发展是伴随农业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勤劳智慧的祖先为了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使用当地的乡土材料进行劳动工具的发明与制作,将它们制作成携带方便、易于使用的工具,从而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完成农业耕作活动。当然,在不同发展时期和生产环节,他们发明了不同类型的农耕用具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农业耕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手段主要是采集、狩猎和捕捞,直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才开始出现。[1]

中国的农耕文化分为五个阶段,它分别是新石器时期(萌芽时期):人们依靠大自然中的食物赖以生存,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耕作方式为种植业,农耕用具以石质工具为主;夏商周时期(形成时期):随着金属冶炼和青铜铸造技术的快速发展,青铜农具比石质农具更坚硬、可塑性强,而被大力推广;春秋战国与秦汉(成熟时期):农耕理论技术与农耕用具发明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农耕用具的變革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铁质农具比青铜农具更去阶级化,易打磨和采集的特点,而被民间广泛推广使用;魏晋南北与隋唐(发展时期):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的发展,使得农业灌溉与平整土地的农耕用具不断改进;宋元与明清(发达时期):该时期以传统农业为重心,开始兴修水利,农作物种类和产量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农耕用具配套设施趋于完善。[2]

中国的农耕用具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类农业生产活动,并且它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各阶段的社会特征与标志性农耕用具(表1)。[3]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中,农耕用具是世世代代的祖先创造和发明出来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它由人创造,属于文化范畴,应加以保护和传承。农耕用具在农耕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功能逐步优化,性能更加精良,对当今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依旧保有重要的影响价值。换句话说,中国农耕用具的发展记录了农业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

二、农耕用具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乡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古老的农耕用具正在被大量丢弃,许多乡村石磨盘、翻车、竹篮等传统农具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城市塑料制品入侵乡村,一旦身怀手艺的老者去世,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手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传统的农耕用具实物消失,其手工工艺将面临失传的困境,乡村景观建设走上了‘旧物扔了换新颜的城镇化设计途径。美丽乡村建设对于乡村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著名农业考古学家陈文华先生提出:在一二千年以前,中国农村形成了耕作制度、耕作方法、品种资源、栽培技术、农耕用具,其中农耕用具是按照历史时间脉络发展,性能逐渐优化。农耕用具发展至今,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我们不应扼杀历史;另一方面,传统农耕用具相比机械化农具在提高农业单产上,有着显著的优势。[4]由此可见,传统农耕用具的历史价值和实用性在中国农耕历史和农业耕种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保护和利用好农耕用具,对传承中国农耕文化和发展乡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案例分析

仙里新支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溪霞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紧邻105国道,北邻溪霞农博园,西望怪石岭景区,西南侧有溪霞水库和千亩果业生产基地。新支村三面环植,植物资源丰富,有古樟树、毛竹、柚子树、枣树、柿子树、络石、箬竹等,该村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风景资源,有条件打造成为一个休闲旅游度假为导向的美丽乡村。

(一)农耕用具的文化科普性

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传播和传承,媒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文化传播和传承有的以文字形式为记载,有的以具体实物为存在。而农耕用具以具体的物件为文化载体进行文化传承,它承载了中国农耕用具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作为乡村景观规划师有责任和义务,将面临淘汰困境的农耕用具‘复活融入景观空间中去,以空间文化形式展现出来,而不是将其简单的摆放在博物馆供人‘欣赏和‘观摩。仙里新支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将场地划分为生态入口区、禅意休闲区、活动稻田观赏区、民宿体验区四大功能分区。在活动稻田观赏区内,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通过触摸传统农耕器具和聆听农耕用具功能解说,与祖先进行一场跨时空的精神对话,仿佛置身于乡村农业耕种场景之中,在步移景移间感知农耕文化所带来的场域精神,潜移默化地感知中国农耕用具知识和农耕文化的饕餮盛宴,从而达到情景交融、传播知识的目的。

(二)农耕用具的立面装饰性

空间由三部分组成:地面、立面和顶面。在户外景观空间中,地面空间除了步行走道与休憩空间外,大部分被建筑、植物、水域所占用;顶面空间大部分被茂密的树干和绿叶所覆盖,而且在户外做顶面空间的设计维护成本较高,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难以维持;立面空间是距离人最近,暴露视野范围最广的一个空间区域。合理的利用立面空间,能够丰富场地内的空间层次,并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所以在景观设计中立面空间的规划设计是重中之重。在仙里新支村规划设计中,乡村的路网格局基本上是按照居民住宅的人流动线来规划设计,而建筑作为乡村中庞大的立面体存在,人穿行在这些建筑之间,建筑墙面是离人视野最近的区域,将农耕用具作为景观小品进行墙面装饰,不仅有利于农耕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建筑墙面成为对外展示乡土农耕文明和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窗口。

农耕用具可以用于建筑墙面装饰,也可以作为立面景观小品而存在。在新支村的生态入口区,利用当地的农耕用具(石磨盘、陶罐)与乡土材料(废瓦片、碎石)等,打造村入口景观形象。设计师利用竖向格栅形成半实半虚空间,利用当地石材堆砌1.5m的景观挡墙,墙体立面开有大小不等的洞口,将石磨盘、陶罐置于其中,使墙体虚实有秩,打破了石墙的沉闷,增强小品视高的横向动势,富有律动感。镂空的瓦片、粗糙的石材、秩序的陶罐、质朴的磨盘,材料之间色彩与肌理的鲜明对比,远处植物以借景的方式融入其中,景观小品通过农耕用具与材料质地的对比与肌理的冲突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效果(表2)。[5]

(三)农耕用具的人景交互性

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缓解生活压力和舒缓身心的首要选择,相对于走马观花式的视觉乡村游已不能满足消费者市场的需要。当下,“精神文化缺失”、“互动参与性低”、“风貌趋同化”的景观空间形态遭受质疑,体验式景观成为人与心灵对话的空间场所。在西方,美国景观设计師约翰·西蒙兹(John O. Simonds)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设计不应是场所、空间和内容,应该是一种体验。由此可见,人与景的交互性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成为不可忽略的因素。人景交互包括:知觉的感应、行为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三个层次;人景交互类型包括:人与人造物、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三种。[6]农耕用具由人发明创造,被人使用,它是人与人造物交互的过程。在新支村的禅意休闲区,放置了石磨盘、舂米对、风谷机、石碾、竹篮、坛罐等物件,设计师预先规划园路引导,让人们到达各类农耕用具景观节点,通过使用不同功能的农耕用具来满足造访者精神体验的空间场所。

农耕用具的人景交互能够唤起当地村民对旧时农业耕作时的场景画面,游客重温农耕文化的历史记忆。让农耕用具文化融入乡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愿景与目标。[7]

四、结语

农耕文化在中国乡村生根发芽,它是农村人共有的历史记忆,也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象征。[8]美丽乡村建设不应只注重外在美,更应注重精神内涵。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而农耕用具作为农耕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地域属性,农耕用具与机械化农业相比,虽然后者生产效率更高,但将农耕用具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绊脚石,无疑对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会产生历史断层。如果乡村建设随意放弃农耕用具在乡村景观小品中的价值,乡村只徒有其表没有文化价值意义,那就等于城镇建设在美丽乡村的生搬硬套。将农耕用具在乡村景观小品中复现,能够提高乡村的文化性、互动性与趣味性,并开发出一整套关于农耕用具的文创产品,形成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文创产业与乡村民宿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良性局面。

[参考文献]

[1][5]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孙丹丹.基于农耕文化的农业博览园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4]陈文华.试论我国传统农业工具的历史地位[J].农业考古,1984,(1).

[6]金子亮,刘旭.风景园林中的人景交互[J].新乡学院学报,2018,(11).

[7]李枝秀.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愁符号”的保护与传承[J].江西社会科学,2014,(9).

[8]穆希.保护农耕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J].创造,2015,(5).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