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2018-03-26李瑶
李瑶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形成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长时间让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势必只能当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则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以4至6人为宜)、培养好合作组长、宏观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设计了“你认为故事中谁最可笑,为什么?请找出有关情节,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等。这些问题具有目标性,问题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可以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
在教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课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教师还应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三、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即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思考、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学习的氛围。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地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倾听学生自己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缺乏经验与知识背景,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戏剧性变化。
作为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地竞争,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一)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问题的情境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二)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地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硬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動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了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三)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究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