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公”经费的控制与监管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8-03-26王思羽

时代金融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费三公问题分析

王思羽

【摘要】从理论上分析,所谓的三公经费主要涉及到了出国(境)费、车辆购置与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在近几年反腐倡廉的战略发展中,三公经费备受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政府已充分利用“三公”的信息公开与控制监督,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浪费和腐败行为。“三公”经费的控制和监督效率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政府职能效率和社会形象密切相关。然而,“三公”经费存在诸多问题,各界对“三公”经费治理充满期待。本文主要论述了“三公”经费的控制与监管,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三公”经费 控制 监管 问题分析

引语近年来,政府机构、每个业务单位对节约“三公”经费工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通过压缩预算、成本控制、公共信息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现实的“三公”经费使用和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服务质量与社会满意度,使“三公”经费得到规范使用,消费逐年降低,对进一步遏制浪费和腐败行为问题进行探讨。

一、“三公”经费控制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务用车方面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因为对公务车辆分配控制缺乏限制,所以导致超编配置现象的发生。其中编外分配是指一些单位和部门使用各种借口,如按领导人数分配公务汽车的实际需要,甚至有部门和单位用数量来比较和购买大量的公务车辆。这种情况下,有非常多的领导干部认为公务车辆的豪华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公务车辆越豪华地位越高,并且还经常出现公车私用现象的发生,根据相关文献调查研究得知,在众多婚礼等私人场合中经常会出现公车私用的现象。除此之外,在公务车辆的维修方面,也需要加以关注,燃料、保险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并且包括通行费等各类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务车辆的使用成本。

(二)公务接待方面

1.公务接待制度不严。省市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规定明确规定公务接待实行公函制,但是在实际公务接待中,大部分上级部门到县里检查工作都是通过电话通知,特别是省市重要领导,可能由于保密需要,基本上都没有正式的公函。有些是由县里相应对口部门出具领导签批的报告要求接待。可以说,上级部门在外出管理是没有严格落实公函制的,这给县里实际公务接待按制度操作带来麻烦,因为上级部门的公函是接待经费报销凭证之一,没有公函就不能报账,县里各部门单位又不好意思为了一次工作餐要求省市上级单位重新补上公函,只好另附本单位领导签字的证明作为报销凭证。由县里接待办接待没有公函的,只好要求相关对口部门出具加盖办公室公章的证明作为报销凭证。这些都是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不严的表现,长此以往,凭公函接待又将成为一纸空文。

2.公务接待超标准。尽管省市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在陪餐人员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一些单位实际就餐人员大大超过规定人数,理由是陪餐领导没有超过规定,主要安排很多工作人员就餐,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按照规定接待单位只安排一次工作餐,但实际接待往往是全程接待,包括住宿餐饮全部负责,这是与上级规定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3.缺乏全面的公务接待手续。就目前而言,有诸多单位公务接待缺乏内控制度,没有经办人,也没有证明人,或者是只有经办人,没有证明人,所以无法真正保证公务接待费用的真实性,导致公务车辆公车私用现象层出不穷。

4.认识模糊。某些部门或单位领导认为,只要不贪污受贿,多用公款吃点喝点算不上违反党纪国法。

(三)公费出国方面

因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有非常多的单位会打着学习的旗号出国旅游,导致公费出国现象十分普遍,比如有的单位会以学习的名义花费公费出国旅游,甚至还会伪造虚假的邀请函、国家学术交流等。当然还有利用学术交流会议、组织会议等各种会议,擅自改变路线,将真实公费比较隐蔽的用为旅游费。还有个别领导以公共开支的名义转移财产,甚至潜逃出国,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案件。

二、“三公”经费的控制与监管问题分析与对策

要想对三公经费加以控制,则需要从本质出发,从实际入手,其中要清楚的认识到三公经费是国家机关与工作人员花费经费进行行政性公务的一种模式,具有必要性与全面性,并且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条件,主要的目的与宗旨办事提高公共管理效率。但是从某一个角度分析,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并没有对三公经费加以控制与管理,所以在各个环节,包括三公经费的核定、管理等方面缺乏完善性,甚至还会出现各种浪费以及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分析,均需要对三公经费加以分析,提出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管理制度方面

毋庸置疑,只有积极做好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对政府财政预算的规范处理,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这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当前的发展口号。其中在2013年党中央与国务院加强探究三公经费,并且针对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反对铺张浪费提出了相应的批示,同年在中纪委十八届二中全会上也针对这一内容发表了讲话。所以在新时期,各个单位需要遵循党的基本要求,从思想上有所认识,并且要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减少各类经费的发生,还要从政治角度出发,对各项制度加以完善,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实现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有效管理。

(二)公务车购置和管理

过去几年来,各级政府都对官方接待和公务车配置的行政措施进行了修改,但在一些领域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与制度空白。比如在购买公车方面缺乏明确管理,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在购买公车方面要从数量以及公车标准入手,形成完善的购买制度标准以及审批制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公务用车管理加以落实,实施公务用车编制的控制,避免购买不符合基本要求的公务车。当然,还需要制定良好的公车标识管理制度,还要避免公车私用现象的出现,尤其是不可用的休闲度假、婚丧嫁娶等非公务活动中,日常还需要积极做好车辆定点维修制度,可以采取集中招标的方式,各个部门与单位要严格按照定點维修的规定实现对公务用车进行维修保养,提高公务用车的使用寿命。同时,建立健全公务用车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各单位公务用车管理规范、运行正常、监督有力。在进行内部控制中,为落实加油费用应将公务车的加油列入到加油卡制度当中,实行一车一卡。还可以在实行过路过桥的一车一卡制,以此来提高费用的管理力度。将所有用费纳入直管的范围,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公务接待

一是落实公务接待实施细则备案制度。各部门应将每年公务接待情况报同级公务接待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备案。严格落实公务接待审批控制制度和公务接待清单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公务接待严格执行“先审批、后接待”的管理程序,对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一律不予接待和报销费用。接待费报销严格实行“三单”(原始正规票据、派出单位公函、接待清单及附件)审核入账制度。严格公务接待范围。公务接待范围仅限于检查指导、执行任务、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活动。其他与公务活动无关的一律不予接待和报销费用。加强财政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加大对公务接待费支出的监督检查,做到有章可循、违规必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公务接待违纪违法行为,严肃惩处。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费信息公开制度。

三、监督方面

在新时期需要积极做好监督与检查工作,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三公经费管理机制,各个部门与单位要遵循基本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三公经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外,还需要在每年的特定时间对三公经费的实际支出情况进行归纳与整理,做好自我评价工作,其评价结果还需要上报给检查部门。单位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与作用,履行监督职能,对三公经费的账目进行审核,尤其是在发生问题的时候要及时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实现三公经费管理的规范性。纪委监察部门还需要做好三公经费专项检查,纠正各类违法乱纪现象,且还需要根据违法现状进行通报批评,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于财政部门而言,要积极做好三公经费预算与决算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三公经费预算制度,实现透明化,满足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笔者还认为需要对三公经费的使用结果以及预期计划差异进行评价,将其中所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及时解决,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漏洞,做好解决工作。与此同时,各个单位以及各个部门要做好组织领导工作,将各项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实现内部流程的有效性,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真正实现三公经费管理的有效性。还需要将民主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做好全面控制与约束工作,要在民众的监督上完善,这样方可提高其社会效益。其中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便是将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要实施岗位内部监督,做好合法核查以及复查工作,以此满足基本要求。当然还需要积极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做好监督工作,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可靠的中介机构建立内部监督机制,让政府对三公经费的各项开支情况有所掌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人民具有知情权,还可以实现三公经费管理的优化。

四、结语

总之,对于“三公经费”的使用,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社会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在新时期需要从本质出发,实现对三公经费管理的控制,并从问题入手,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让每一个单位都能够认识到三公资金的重要意义,能够有效落实国家规定,减少三公经费的支出,并且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真正提高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三公”经费统计难在预算无设置[N].裴力,潘强.中国改革报.2013(005).

[2]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构建——由“三公经费”引发的思考[J].張月玲,洪慧林.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9).

[3]完善“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加快推进民主理财进程[J].关予馨.中国财政.2012(21).

猜你喜欢

经费三公问题分析
继续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
图书馆纸质文献采访工作的思考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让百姓看得懂、愿意看“三公”账单
“三公”要严查,但美国不是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