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高校选调生的针对性培养
2018-03-26蒙代伟曹军会
蒙代伟 曹军会
摘 要:选调生政策是我国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从选调生针对性培养的意义、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机制的健全以及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方法体系的完善,提出高校对选调生针对性培养的对策与方案,实现选调生从高校学生到基层工作者角色的转换和工作对接。
关键词: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175-02
选调生作为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是未来我们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主要领导力量之一。选调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学习工作长期以来是党和国家培养和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建立和健全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机制;创新和发展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方法体系,是当前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将从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机制的建立以及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方法体系的形成,两个方面提出关于当前高校在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方面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的意义
到基层甚至是偏远地区工作是我国选调生发展道路上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纵观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各省、地区的选调生选拔制度均要求高校毕业生必须在基层锻炼一定的年限才能提拔和调用到其他部门。以陕西省2017年定向选调生选拔制度为例,要求最低基层工作服务年限为两年,然而,基层工作又是当前我国各项工作的基础保证,也是重中之重。习总书记在《关键在于落实》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基层群众最有实际感受,落实得好、落实得快,群众就拥护;落实得不好、落实得慢,群众就会有反映。”总书记明确诠释了基层工作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对基层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一些选调生缺乏在校学习期间的针对性培养,思想上疏于对选调生工作性质及深层次意义的认识,盲目地加入选调生队伍,从事基层工作。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在他们整体的发展道路上滋生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由于缺乏在校期间相应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直接接手基层的工作,致使其执行力低下,工作能力差,工作效率低,很难跟得上当前我国基层工作的固有节奏;其次,由于思想上缺乏对选调生基层工作性质的认识,不愿接手甚至抵制基层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基础性事务,难以达到党和国家锻炼和培养选调生的最初目的;最后,基层生活较为艰苦,由于思想意志不坚定,缺乏吃苦精神,导致部分选调生无法适应基层的生活环境,有些甚至选择了放弃。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当前基层各项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因此,高校对选调生的针对性培养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工作创新转型方面指导的重要实践。
二、建全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机制
各大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之前为社会所推崇的985、211院校是我国选调生的主要培养和输出基地。因此,高校应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建立健全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机制,始终坚定不移地为党和人民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选调生队伍。
1.加强组织,强化领导
健全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養机制,首要任务便是加强组织,强化领导,高等院校对于选调生的针对性培养贯穿于学校及各院系的多个部门与机构,例如:校党委、校团委、院党委、院团委以及各个层次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就业管理办公室等等。首先学校应强化对这些部门的组织与协调性领导;其次,要统筹在选调生针对性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整体任务和具体责任,明确各个部门和机构在相应环节的责任人;最后,高校应充分发挥部门和机构的具体职能,使学校各个相关部门在选调生针对性培养工作上形成一个多级联动的有机整体,使选调生培养工作向系统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从不同层面上为提升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成效奠定基础。
2.明确培养对象,突出培养针对性
突出培养的针对性,首先就要求各大高等院校应该紧密围绕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各省、地区对于选调生的实际要求,特别是要以选调生选拔制度中的各项基本条件为基准,有目的、有意识地在广大学生中遴选出符合要求的同学作为针对性培养的重点对象,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以陕西省2017年定向选调生选拔制度中的选拔基本条件为例:身心健康,能适应基层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期间担任过学校、院系学生会职务或班干部,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担任过学生会职务或班干部。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各地选调生选拔制度的选拔条件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院校选调生的针对性培养工作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其次,高等院校在选调生针对性培养问题上应该始终坚定不移的秉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全面提升教学、科研质量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和发现学生中政治素养较高,工作能力较强,工作态度积极,有强烈政治抱负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应该在学科专业培养的基础之上,要重视其政治修养的培养,将他们作为选调生针对性培养的对象,也可以称之为准选调生。
最后,高校应积极关注学生干部队伍的成长与发展,重视学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并挑选有能力、敢负责、有抱负的学生干部骨干,根据他们自身情况和意愿,有意识将他们也纳入准选调生培养的队伍中来。
3.加强针对性培养机制师资力量建设
强有力的针对性培养师资力量是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机制发挥效能的基础性保证。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机制就缺乏最为重要的核心支撑,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培养机制的整体效果。高等院校在确立准选调生人选之后就应该在准选调生培养师资队伍上给予加强和重视。
加强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机制师资力量建设,一是,高校要委派责任意识强,政治素养高,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当前基层工作了解程度深的教师作为选调生针对性培养的师资力量,定期为已确定的准选调生进行指导和培训;二是,各个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的聘请长期在县、乡等基层单位工作的人员加入选调生针对性培养的师资队伍中去,他们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基层生活体会深刻,可以帮助准选调生对基层状况的深层次理解;三是,要进一步强化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机制师资队伍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求教师队伍从思想上全面认识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的现实意义,并端正态度,重视高校对选调生的针对性培养工作。防止这项工作由于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程度不高而流于形式,达不到高质量选调生输出的最终效能。
三、完善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方法体系
形成和发展选调生针对性培养的方法体系,是我国高等院校对选调生针对性培养工作的关键性程序,也是提升当前我国选调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保证。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法体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高校选调生针对性培养的长效机制。
1.重视准选调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我们国家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面临众多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力变革和经济由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向着中高速发展转型的一个关键性阶段,迫切需要一批政治素养高的年轻干部队伍去支撑。选调生理所应当是国家各项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践行者,更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护者和推广者,这也恰恰体现高校准选调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重视准选调生政治素养的提升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对准选调生共产主义信念的培养,积极引导准选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其今后的工作和发展至关重要。二是要指导和强化准选调生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形成,避免其成为选调生走上基层管理岗位之后,由于缺乏为人民服务意识,而不能真正的亲近基层人民,更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基层人民办实事[1]。三是高校应该带领培养对象加强对我国在革命、建设与发展各个阶段方针政策的学习,提升培养对象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与理解。四是高校要不断激发培养对象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政治动机,推崇脚踏实地的工作思想。
2.强化准选调生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认识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环节,缺乏实践教育,认识的形成就不够完全,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不断强化准选调生的实践教育是全面提升准选调生思想理论水平和日常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强化准选调生实践教育首先是要引导他们自觉形成实践意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激发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高校应该给予准选调生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完善实践教育体系。当前高校选调生培养对象的实践教育机会也有很多,如何合理地分配和充分地利用这些实践教育机会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高等院校应该尽量在各级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以及学生党支部等各个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的主要干部选拔和任用上优先考虑准选调生,敢于让他们担任各类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这样对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識和大局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有效地锻炼他们处理各类综合性事物的能力,更可以促进准选调生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快速形成,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选调生选拔制度中主要学生干部经历的基本要求。二是,高校应极响应各类政府见习制度,优先推荐选调生培养对象前往省政府、基层政府或者各级机关单位见习,进一步提升他们对政府各项基础性工作的了解程度,增加他们的行政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这对准选调生综合素质的加强也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三是,高等院校要积极引导针对性培养对象组织或参与团中央举办的高校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深入基层进行相关课题的调研实践,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对基层的生活状态和环境,以及基层各项工作方法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四、结语与展望
高校做好选调生针对性培养工作就是要不断健全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机制,完善选调生针对性培养方法体系,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过强的选调生队伍,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安.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