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生态正义的五水共治实践
2018-03-26张学华
张学华
摘 要: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发生,我国也难以置身事外,已然表现出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一项重大难题。这迫使“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性工程的“出场”。“生态正义”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其实现有赖于在思维理念、实践行动和制度设计三维向度上共同发力。浙江省全面展开的“五水共治”是构建生态正义社会的伟大实践,“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又为新一轮的治水行动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生态正义;五水共治;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028-02
“生态正义”(Ecological Justice),通常是指从事社会实践的各利益主体之间关于生态利益与生态责任的公正分配关系,它要求尊重自然生态的内在规律、保障全球的共同利益、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与社会平等的政治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浙江,浙江省勇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潮头,全面开展了构建生态正义社会的五水共治的伟大实践。
一、构建生态正义的三维向度
构建生态正义的理念维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关键在于社会分配的全面公平和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23。这意味着环境保护与治理要回应人民的生态需要,直指人民关注的生态问题,让人民共享生态成果。然而,在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主导下的中国已经面临着生态恶化的严重困扰。生态文明内在地要求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摆放在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因此,党中央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生态是不能以资本(货币)作为考量标准的,以资本(货币)来考量生态所遵循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生态就是生态,它有其内在的本质价值,而并非只有资本价值,资本化的生態已然不是生态,而仅仅是资本。因此,构建生态正义必须在理念上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转变到存在论的思维方式。
构建生态正义的实践维度。一切生态正义或非正义关系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也是变革生态非正义关系的唯一方式。中国多年来粗放型发展实践导致了能源资源的巨大损耗和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因此,构建生态正义的生产实践势在必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贯彻将使生态正义成为可能。“创新”发展理念要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变革粗放型发展实践,践行集约型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开放”发展理念要求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努力提高全球社会正义、生态正义的制度性话语权,力图探索人类的新文明道路。“共享”发展理念要求超越资本对全球资源的剥削和环境的污染,推动全球共享生态治理技术、治理方案和治理成果。“协调”与“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构建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构建全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生态正义的文明社会。
构建生态正义的制度维度。只有在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法治保障下,生态正义理念才能够在实践中被真切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9月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诸多制度要求对保障生态正义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要建设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在生态环保监督制度方面,要建设健全广泛的环境保护举报平台和监督制度,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举报热线、门户网站、公开听证、媒体舆论等。在环境法律惩戒制度方面,要建立权威统一的环境执法体制和执法队伍,完善环境司法机制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二、浙江省五水共治实践的基本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良好的水环境无疑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上善若水,水是江南的灵魂,失去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山水浙江、诗画江南就失去了灵性。”[2]201因此,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11月提出了“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重大战略决策。全省四年来雷厉风行的治水行动已经解决了水环境的突出问题、成效明显,但治水行动依然在路上。
1.全省全方位地开展了治水工作。在治水动员上,全省相继举办了“五水共治”现场会、工作领导小组会和专题研讨会等治水动员部署。在治水实践上,全省全面落实了“河长制”,形成了省、市、县、镇(乡)四级河长体系,实施了“清三河”“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等治水实践。在治水宣传上,浙江卫视“五水共治”专题节目和“今日聚焦”栏目、浙江日报“五水共治”专栏和“五水共治百城擂台”系列报道、浙江在线“五水共治”直播访谈,以及各地以报纸、电视、政府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载体,广泛制造治水舆论。在治水督查上,全省广泛设立了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媒体曝光专栏,广泛发动群众监督治水、共同护水。
2.治污水取得重大成效。自“五水共治”实施以来,治水取得了重大成绩,笔者调研了金华市婺城区的治水状况,并以治污水为例进行论述。婺城区积极开展了水岸同治、四治两化、一河两员、双向补偿、清三河等治水策略,整治了主要臭黑河3条、重点排污口8个,完成治污水项目42个,总投资28亿元。畜禽养殖是婺城区的重要污水源,从2013年开始,就以“零容忍”的态度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4年来,全区共关停畜禽养殖场3 365家,拆除栏舍84.42万平方米,处置畜禽128.42万头(羽)。目前,全区畜禽养殖污染已全部整改到位,群众满意度超九成。白龙桥镇的浙江美保龙种猪育种有限公司作为全省首批“美丽生态牧场”20家之一,始终担任着畜禽业整治的排头兵。白龙桥镇对畜禽业的整治推动了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蜜蜂养殖、苗木、葡萄、毛竹、油茶、马家柚、灰树花、黑木耳、猕猴桃、香榧等多元化的绿色产业蓬勃兴起。那些曾经被关停拆除的养殖户,如今转换了传统思想、迈出了转型步伐、走上了致富新路,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3.治水新难题初步显现。一是治水成本高。浙江省的产业布局具有“低、小、散、乱”等特点,形成众多分散的污染源,难以实施污水集中整治,点源治理的成本很高。治水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性投入,尚未发挥市场资源和社会组织力量,政府财政压力巨大。治水理念、策略、技术、制度等方面不够成熟又造成治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二是流域性治水效率低。一方面来自上下游工作进度不同,尤其是下游进度超过上游,下游污染源整治好了,上游还在排放。另一方面来自责任分担不清,上下游之间缺乏区域协调,只管自己不管别人。例如:上游冲积下来的泥沙,造成下游水库、河道淤积,该由谁来清理?上游污染产业造成的下游河道污染,该谁出钱出力整治?上游考虑自己泄洪、发电、灌溉等需要,导致下游受淹、枯竭等该由谁来买单?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流域性沟通、协商和补偿机制加以解决,不少地方仍是相互扯皮、推诿,最终受损的还是民生利益。三是可持续、系统性治水难题。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1]236人、田、水、山、土、树之间互为命脉关系,种树、护田、治水、养人应是相互聯系的系统工程。有效治水往往不能靠毕一时之役、倾一地之功,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区域性、可持续性地综合治理,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三、运用“互联网+”推动五水共治转型升级
治水难题的提出,意味着需将“五水共治”提升到2.0版本,以解决深层次问题。有效利用“互联网+”,使“绿色+”与“互联网+”相互促进,是实现“五水共治”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运用“互联网+”,提高治水资金的使用效率。探索加快推进全省各地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聚集区建设,形成产业生态链和生态网,促进生态园区内资源共享。聚集区的集约化、循环化、生态化发展,要充分考虑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发展特色、园区演进规律,鼓励循环链条中的企业搬迁入园,形成综合性和行业性相结合的园区网络体系。实现水环境治理从点源治理向集中治理转变,从而降低水环境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另外,可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广泛筹集治水的社会资金,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运用“互联网+”,推进治水体系的现代化。建构“河长制”五级联动、河流上下游互联互动、流域性网络化一体化的治水机制,实施全省各地区统筹联网治水实践,以实现流域性治水的有效沟通、协商、理解和支持,确保区域间有效合作治水。建立互联网民主监督治水机制和信息平台,实施实时监控、实时指挥、实时监督。运用“互联网+”平台,使各地有效弥补治水的免费搭车、囚徒困境等漏洞。
运用“互联网+”,促进治水能力的现代化。转变固有治水思维,树立利益共同体、生态正义、协调创新、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维,实现治水技术、治水方法、治水策略的创新与共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智能制造、健康养老、在线旅游、社交网络等新经济新业态,推进环保工程建设、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实现低污染、高收益的经济结构。
综上所述,“互联网+”这一重要的时代背景,为推进五水共治的有效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供了重大机遇。“互联网+”既是实现五水共治转型升级,也是攻克我国诸多环境问题,实现生态正义的一把利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