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水共治”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植物生长环境”教学改革初探

2015-06-15陈海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教学改革

摘 要:“植物生长与环境”是高职涉农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培养学生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既能实现作物的优质高产,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新时期下任课老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该文对该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探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上述措施将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高职涉农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植物生长环境;职涉农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167-02

浙江是著名水乡,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5项。“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也是推进浙江省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1]。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由浙江省水利厅承办,以水利水电职业教育为特色、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体、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学院于2006开办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根据浙江省气候特点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确定了“特色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即在知识结构方面,使学生既懂农业又懂水利,既懂农艺生产又懂农业工程;在操作技能方面,使学生拥有喷滴灌设计施工、园艺生产技术以及农业设施设计、管理维护的能力。2010年11月,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水利部“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

“植物生长与环境”是与农林业生产以及水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课程[3]。在我校开办的设施农业专业课程体系中,“植物生长与环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就是在遵循作物生长发育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的改变,影响作物的生长状态,让作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既能实现作物的优质高产,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作为依托水利厅办学的高职院校,指导高职学生认真学好“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培养学生接受“五水共治”的理念,是新时期下任课老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基于上述,我们在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作了一些改革。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新时期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生物科技时代,有关植物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生态学、水生态学的各类书籍、期刊、广播电视、网络信息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这些知识更新情况,汲取最新的国际上尖端的科技成果,保证在课堂上能为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浙江省科技厅、水利厅、社科联每年要组织申报一批与水环境、水文化有关的课题,我们专业教师要积极申报与本课程有关的省级、厅级科技攻关课题,并带领和组织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本学科的最前沿,而且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革教学内容

“五水共治”强调抓节水。在目前全球水资源匮乏条件下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旱地土壤水分利用率,是目前引人瞩目的新课题[4]。于是我们增加了节水农业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使学生掌握作物需水规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喷滴灌在果树、蔬菜和药材方面的应用前景和操作技术。针对浙江省水稻移栽期经常干旱缺水的情况,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水稻旱作的栽培技术。除了着重介绍土壤水分运动与作物吸水外,还及时将我国旱地土壤水分状况研究的最新成果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五水共治”中节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水共治”强调治污水。我们在“植物生长与水分环境”这一章节中增加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水污染生态学”等内容,在详细地向学生讲授“湿地”和“水生植物”的概念时,重点介绍了基质和植物在降污中的作用机理[5],并带学生考察了位于杭州西湖的长桥溪公园,公园中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水生态植物修复和水生植物造景让学生目不暇接,现场考察使学生明白了溪底的鹅卵石和细砂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和生长于溪流中的水生植物如水杨柳、枫杨、狗牙根、落羽杉、蒲苇、五节芒对污水中氮、磷的吸附作用,以及溪流中的多次跌水充氧降污。最后让学生根据“人工湿地”的降污机理,针对自己家乡不同的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设计多种多样的降污方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五水共治、治污为先”的意义,学生毕业后方能自觉地投入到“五水共治”的运动中去。

“五水共治”强调排涝水。浙江省沿海地区台风频繁,水稻生长后期往往存在着降雨偏多、涝害严重的问题[6]。我们增加了课程内容如“涝害对植物生理活性的影响”、“植物的耐水机制”、“克服涝害的途径”等。并将重点放在水稻涝害的补救途经上。大雨过后,受涝后的补救措施主要是先清洗稻叶中的泥沙;尽早排水,争取让苗尖及早露出水面,以减少受淹天数,减轻损失。在排水时应特别注意,在高温烈日期间,不能一次性将水排干,必须保留适当水层,使稻苗逐渐恢复生机,否则,因稻田长期浸在水里,生活力弱,茎叶柔软,遇晴天烈日容易枯萎,反而加重损失。但在阴雨天,可将水一次性排干,以利于秧苗恢复生长。排水后稻苗恢复生机,即进行1次轻露田,以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根系活力,轻露田后结合灌浅水补追1次速效肥料。

3 加强实践教学

“植物生长环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课和实习机会,带学生到野外实习考察植物及其生长的环境,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杭州太子湾公园的樱花盛开时间一般在每年的3月中下旬,我们就安排这段时间积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带学生实地考察杭州太子湾公园的樱花。学生就会发现太子湾公园不同地方的樱花花期不一致,有的樱花树花期早一点,有的还未开花,学生就会明白,除了品种原因外,太子湾公园内众多的溪流和小水塘产生的水体小气候造成的积温差异是造成樱花花期不一致的最主要的原因。这样就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植物发育与积温的关系,同时也加深理解了水体小气候的概念和作用。

4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

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接受知识方面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近几年我院设施农业专业学生来源不一,层次不齐,大部分是从普通高中理科考上来的,也有从普通高中文科考上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从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考上来的。因而,单一的教学内容就不会适应学生的知识接受要求,必须要针对学生地域来源特点和基础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我们尽量采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视频等形象直观的材料向学生讲授知识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每次带学生参观中国水利博物馆,学生都反映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中国水利博物馆位于我们学校旁边,是一座以水科技、水文化、水民俗、 水生态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博览园,其展区内采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演绎和多媒体特效应用等5位1体的模式,生动展现中华民族5 000多年水利历史和文化。学生通过近水、亲水、观水、戏水和识水,了解水的历史,认识水的哲理,体会水的重要,重视水的保护,增强水的法制观念。

5 讨论

“植物生长与环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且又很前沿的课程。以我校目前的办学条件而言,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努力。这需要教师的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水利工作的新使命,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机遇,作为依托浙江省水利厅办学的我校设施农业专业,其课程改革的成功,有利于本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浙江省“五水共治”运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浙江省经济和环境的良好发展。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的改革,力争形成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小代.五水共治项目对流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J].低碳世界,2014,9:82,83.

[2]陈海生,吕乐燕,高职院校设施农业技术“设施园艺”教学改革探索,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0):131-132.

[3]徐礼英.项目教学法在《植物生长与环境》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4):88-89.

[4]邢淑莲,姚艳丽,徐磊,刘洋.中国南方地区旱作农业发展概况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7):175-179.

[5]张雨葵,杨扬,刘涛.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湿地植物对污染河水的净化能力[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5):1318-1323.

[6]李钟学,张季中,王玉莲.水稻涝害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2004(6):24-25.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教学改革
“五水共治”视阈下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研究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基于CNKI的“五水共治”工程文献计量分析
用标准滤出“清流”——浙江浦江县以水晶标准化综合试点推进五水共治工作
杭州“五水共治”公众参与调查与对策探究
顺势而为 勇担责任 发挥优势 学校召开“五水共治”专题工作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