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蝴蝶梦》中环境描写的翻译策略
2018-03-26叶雪晴
叶雪晴
摘 要: 《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的成名之作,自1938年发表以来,就颇受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喜爱,这也得益于其成功的文学翻译。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以英国小说《蝴蝶梦》为例,研究译本中的环境描写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并探讨其遵循的翻译原则,旨在为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些微借鉴。
关键词:目的论 《蝴蝶梦》 环境描写 翻译策略
一、研究背景
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文化上的联系尤为明显,这也得益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涌入。然而,译者们对外国小说的成功翻译才是促进各国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因素。
小说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种,这种翻译需要译者借助合理的翻译理论策略,对原文中心思想和艺术手法有着深层次的把握,同时要求译者能够用另一种文学语言表达小说的内容,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的感受。
《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的成名之作,该小说自出版就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该小说通篇都弥漫着悬疑的气息,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营造压抑的氛围,从侧面烘托小说中各人物的形象以及品质特征,本文将试图从目的论的视角浅谈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翻译策略,旨在为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些微借鉴。
二、目的論概述
目的论的出现经历了一系列阶段。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出现突破了语言学派中的对等理论,使得翻译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视。第一位提出目的论这一理论的是德国翻译教授汉斯·弗米尔。他在1984年撰写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提到翻译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有目的,因此首先要明确翻译的目的。他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时必须将目的法则放在第一位。在费米尔的文中还提到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能被原文的内容所束缚,而应该带有目的性的进行翻译创作,在不违背原文主旨大意的情况下,对原文进行升华。同时他指出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化,译者需要带有主观目的性对原文进行深层次了解,然后进行翻译活动。但由于语言种类、 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 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和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陶友兰,2006:94 - 95),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陈小慰,2006)。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在这些策略之下决定原文内容中需要删减或者修改的部分。
在弗米尔的《翻译基本理论框架》中,他认为目的,连贯,忠诚,这三个原则是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时必须遵守的。目的原则指一切翻译活动都是是带有目的性的,一篇译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连贯原则指一篇译文总体内容上的连贯通顺,也就是说读者能容易的理解译文述的内容;忠诚原则指原文与译文的近似性,也就是说译文与原文的相符性。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英国小说《蝴蝶梦》,这部作品中的女主角吕蓓卡是一位从未出场却已经死去的人物,然而作者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景物意象一次又一次地向读者们透露吕蓓卡存在的假象,让整篇小说故事笼罩在一个神秘紧张的氛围下。本文将在目的论的视角下,对这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翻译进行研究,并总结其采用的翻译策略。
三、目的论视角下《蝴蝶梦》中环境描写的翻译策略
英国女作家达芙妮的《蝴蝶梦》自出版以来,就出现了各种语言的译本,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林智玲和程德也翻译了这部小说,使这部小说有了第一个中文译本。这部小说采用了大量哥特式意象描写来构造情节、描写环境和刻画人物。(陈冰玲,2009)小说中有大量篇幅都在描写曼德利庄园中的环境,译者对景物环境描写并不是依照小说原文逐字翻译,而是大胆的突破源语,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了直译意译以及增译和减译,最终使小说的译文达到预期成果。下文将探讨《蝴蝶梦》译本中有关环境描写的翻译策略。
(一)不拘泥于文字的字面翻译
《蝴蝶梦》小说译本中对于环境描写有许多部分采用了意译的手法。意译是指译者根据原文内容以及自身对原文的理解来进行翻译的过程。意译不是指译者对小说原文进行简单的字面上的翻译。当原文的部分内容与形式不易用汉语直接表达时,译者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小说原文通过另外形式传递给读者。
例:Weeds were everywhere. But moon light can play strange tricks with the fancy, even with a dreamer′s fancy.
译文:到处杂草丛生。可是月光能给人们造成奇异的幻觉,甚至对梦中人也不例外。
这句对月光的描写中,作者赋予了月光生命,将其比作一个耍弄着奇幻把戏的人,但是如果这样按部就班直接翻译原文字面上的意思,会使得语言有些累赘,不具有文学美感性,好在译者并没有根据原文进行逐字翻译,而是巧妙地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同时还应用目的论中的连贯性原则,对这句话进行了语序上的调整,使得这句话的译文更具有文学美感性。
(二)最大限度保留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
翻译目的论中,有一个原则是忠实性原则,在小说翻译中,人们往往提倡译文与原文的相符,其中,直译法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直译是文学翻译中一种常见的手法,直译可以直接传达原文意思,还能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从而使译文与原文有着近似的语言效果,直译手法同样也被大量应用于《蝴蝶梦》的环境描写翻译。
例:The grey stone shining in the moonlight of my dream.Time could not spoil the beauty of those walls, nor the place itself.
译文:灰白色的砖石在梦境的月光里闪闪发光。时光的流逝,丝毫无损于围墙的完美,也无损于宅邸本身。
这句话描写的是曼陀丽庄园的灰色围墙,译者通过直译手法,最大程度地将原文中的景物特征展现给读者,如果此处采用意译手法,则不能完整的表达原文所要传递的意思。此处的直译成功的描绘了“我”梦境中曼德利庄园的荒凉景象,同时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小说的神秘感。
(三)适当的增译和减译在翻译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增译与减译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多样的文化背景也使得各国在语言表达上有所区别,同时这也导致译者在翻译原文时很难做到将译文与小说原文完全对应,由此,絕大多数译者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都会采取必要的删减和增加。在《蝴蝶梦》环境描写的译文中也采用了增减译的翻译策略。
1.增译
例:The sun shone very brightly still, and there was a gay high wind.
译文:阳光灿烂,一阵大风欢快地吹着。
这句环境描写中,译者将后半句“there was a gay high wind”,译成“一阵大风欢快地吹着”,从小说原文看,这句话作者采用的是there be句型,但译者并没有将其直接译成“这里有一阵欢快的大风”,而是增加了“吹”这一动词,使大风这一意象拟人化,生动再现了小说主人公出游时的天气状况,同时也从侧面衬托出小说主人公的心情。
2.减译
例:I looked out,and I saw below me the smooth grass lawns stretching to the sea,译文:从这儿望出去,下面是平整的草地,草地往外延伸,便是大海。
很明显,在这句话中,“我”是动作唯一的执行者,然而代词“I”却出现了多次,若是将原文直接翻译,则会出现译文累赘的现象,译者遵循目的论中的连贯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减译手法,直接省略了“I”的翻译,从而也使句子更简洁明了。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蝴蝶梦》环境描写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曼德利庄园环境的大量描写,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营造小说的悬疑气氛,更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小说中人物的形象。译者在翻译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文字表面的翻译,而是采用了大量直译,意译以及增译减译的翻译策略,充分的传递了作者的目的。但是,因为篇幅有限,本文只探讨了小说环境描写翻译策略中的四个小部分,对于其中句式词组的分组合译涉及较少,这是本文的一大不足。最后,笔者希望本文对于英文环境描写的翻译研究能对文学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微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陈冰玲.论《蝴蝶梦》中的哥特式意象[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
[3] 达芙妮·杜穆里埃.蝴蝶梦[M].林智玲,程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陶友兰.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外语学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