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2018-03-26黄佑生

教师·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国培计划

摘 要:“国培计划”引领湖南省教师培训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湖南国培在全国影响力日渐扩大。其主要做法是:構建教师培训机构新体系,培养教师培训新团队,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建设市县主体责任新生态,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新机制。其主要经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施“互联网+培训”,实行分层培训,坚持问题导向、按需培训、抓大做细、放管服结合。

关键词:“国培计划”;主要做法;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04

作者简介:黄佑生(1975—),男,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培养培训管理科科长,副高级教师,本科。

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向湖南省(以下简称“我省”)转移支付“国培计划”专项经费6.24亿元,为我省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52.2万多人次。我省秉承“雪中送炭、示范引领、促进改革”的宗旨,以“国培计划”项目为载体和依托,着力构建教师培训机构新体系,培养教师培训新团队,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建设市县主体责任新生态,完善教师培训管理新机制,全省教师培训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我省在2016 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国培计划”综合绩效评估中排名第三,被列为2017 年“国培计划”免评备案试点省市之一。教育部专家组将我省教师培训的创新实践誉为“湖南模式”,在全国推介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我省《深化教师培训改革 推进教师队伍现代化》《以教师工作坊为载体 构建教师培训新体系》《抓大做实 促常态见长效》《国培项目系统化设计的实践与思考》等经验,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管理者高研班上交流。

一、主要做法

1. 构建了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机构新体系

我省分学段、学科遴选和建设了61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科(领域)培训基地,形成了师范院校为主体、有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相对稳定的高校基地格局;遴选了455所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园),建设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基地,培育了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岳阳市许市中学等基地校培训品牌;实行了“国培计划”项目县制度,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转型升级和能力建设,促进培训与教研、电教等部门整合或融合,形成了“浏阳模式”“东安模式”等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展模式;建立了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基地校(园)三方合作机制,构建了以师范类高等院校为骨干、综合类高等院校为支撑,以优质中小学实践基地为基础,以教师发展中心为纽带的高质量、有特色、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机构新体系。

2. 培养了专业化的教师培训新团队

我省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十百千万工程”,培养了980名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初步形成了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团队;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省级教师培训师培养工程,已遴选和正在培养首批、第二批教师培训师培养对象218名;力推市州教师培训者团队研修,改进项目县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推进校本研修培训团队研修,建设乡土一线培训者信息库,立体化、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团队日趋成型并发挥重要作用;完善教师培训团队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优秀专家信息全省共享制度,有效激发了培训者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探索了湖南特色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我省形成了体现项目特性、适应教师特质、彰显湖南特色的教师培训新模式。项目县培训团队研修,构建了“统一培训核心课程,统一推荐域外专家,统一影子教师分配,统一培训管理要求,统一培训结业考核” 的“五统一”研修模式。我省送教下乡培训,构建和完善了“省送培到市县,县送教到乡镇,名校送课到乡村校”的立体型、体系化送培模式。网络研修,构建了“统一管理,分网学习,集中研训,坊内研修”实施模式和“四级双线型”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了“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混合式培训模式。培训模式的创新,有效提升了教师培训质量。

4. 建设了市县培训主体责任新生态

我省分三批遴选52个项目县,将培训重心下移至项目县,“五子登科”建设项目县教师培训主体责任新生态;制定项目县建设指导意见和培训绩效评估细则,对项目县管理“有法子”;赋予项目县提出联合立项项目、自主实施送教下乡培训等权利,放手让项目县“挑担子”;采取“五个统一”方式统筹和引领项目县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帮项目县“育种子”;开展年初培训方案过关性研修、年中送教下乡现场培训和省外研修、年终培训成果展示汇报研修等活动,为项目县 “搭台子”。年终对项目县开展绩效评估,实行评估结果导向下的区别支持制度和末位淘汰制,让项目县“交卷子”。

5. 完善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培训管理新机制

我省坚持项目招投标,开发网上专家评审系统,随机抽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保证评审工作阳光、公正、透明。构建“学员现场测评+学员网络匿名测评+专家评价+第三方考评”的绩效评估机制,将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评价、即时效果评价与延时效果评价相结合,确保了评估的公正和科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培训约束与激励机制,初步实现了教师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可喜转变。

二、主要经验

1. 机制通顺,求真务实,培训生态良好

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我省教育厅和财政厅通力合作、运行高效,形成了良性循环;我省教育厅构建了“行政的事,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业务的事,交由专业机构来做”的运行机制,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统筹制定培训规划、开展项目立项、组织招投标等重大事项,我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抽调人员组成省国培办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和基础性服务工作,两者无缝对接、合作默契、相得益彰,坚守“求真、务实、创新、高效”的作风和文化,贯彻落实中央文件但“不唯文件”,实事求是制定了一些接地气、有力度、出长效的政策和措施。

2. 互联网+,精准管理,确保培训资源合理配置

依托我省中小學教师发展网,实施“互联网+培训”,开发建设全省教师培训管理系统,实现了项目建项、机构评审、计划下达、学员报名、培训分班、过程管理、结业考核、证书打印、绩效评估等全程信息化管理,并设置“每位学员每年只能参加一次国培”的报名限制,进行培训精准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防止“培训专业户”出现和培训资源浪费,确保培训资源合理配置。

3. 问题导向,分布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

坚持“问题导向,按需培训”的原则,精准发力,因需施策。针对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现状,我们不搞“一刀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性项目培训时长为7~9天,对项目县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适当缩短集中培训时间、错位安排“影子教师”时间、分年度递进安排培训内容。针对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等问题,我们在送教下乡培训中增加了价值认同和师德修养等内容,形成了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的“三阶段六环节”模式。实行分布管理,坚持“放、管、服”融合的管理思路,该统则统、该放则放,充分尊重市县真实培训需求和培训主体责任。省级确定须由省级统筹的项目,如“十百千万”工程、教师培训师培养工程及市县难以实施的项目。市州、县市区根据本区域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工作和实际需要申报省市(州)、省县(市)联合立项项目。

4. 关注差异,分层培训,发挥国培示范性

我省充分关注不同学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群体的不同需求,设立差异化的培训项目,构建教师培训金字塔模型,充分发挥国培示范引领作用。如校园长培训,形成了任职资格校长培训-新任校长培训-合格学校校长培训-骨干校长培训-名校长研修的系列化培训项目,各项目相互衔接、层次清晰,满足不同阶段校园长的成长需要;实行分层培训,尽量满足每一个教师校园长的培训需求;推行学科骨干教师与乡村教师的分层培训,探索性开展学科骨干教师“深度学习”研修,开展乡村教师“双基”培训(即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如创造性开展了资深教师关爱培训,针对50岁以上教师开展以养身养心养学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实现老教师人生的第二次起航。

5. 抓大做细,专向培育,催发培训专业化

我省先后颁发了《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科培训基地建设指导意见》《湖南省教师培训中小学、幼儿园基地校(园)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实现对高校、基地校(园)、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分类指导;坚持每年统计和公布各子项目最受学员欢迎的前五名专家信息,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全省共享共用;出台了《“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参训学员遴选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将无特殊情况未参训、被劝退、未结业的学员纳入培训诚信记录档案和记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系统。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国培计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效果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