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最好的书不读

2018-03-26吴淼峰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儿童

吴淼峰

哲学家周国平在其《阅读真正的好书,能使你发生这样的改变》一文中提到:“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然而,对于“什么样的书是最好的书”却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理由很简单,所有的阅读都是基于个人的,建立在个体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甚至功能指向上的阅读。

因此,对于经典文学作品共性基因的探索,其实依然是建立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上,带有一定个性色彩的行为。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借由对经典的品读与解析,为学生打开一扇走向经典的视窗,给教师洞开一处引向经典的路径。

经过阅读、分析,我以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至少具有如下共性基因。

一、优秀的儿童文学充满“生命情怀”

“阅读?什么是阅读?”弗里德里克茫然地问道,“是不是什么可以吃的东西?”

“不,不,”莉莉笑着回答,“阅读嘛,就好比飞翔,从我们厨房门内飞出去,飞到园子里的大树高头,往前飞,往前飞,飞过陌生的国度,飞过遥远的世界。”

“怎么样飞翔呢,莉莉?”弗里德里克惊愕地问,“难道你能像厨娘故事中的飞鱼那样,真正地飞到空中去吗?或者像蝙蝠那样灵活地飞来飞去?那你就一定能飞到我们老鼠的天空,去品尝美味的香肠和火腿啦!”

“不是这样的,我亲爱的朋友!阅读嘛,就像扬帆远航,从园子后面的溪流出发,航行啊航行啊,冲过惊涛骇浪,驶向无边的海洋。”

“阅读,就是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

“从每一个故事中,你都可以找到一段自我,你可以学会怎样更好地认识自己。”

……

这是维里·费尔曼的《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的节选,是两只老鼠之间关于阅读的对话,属于阅读者与非阅读者之间的对话。阅读者的美妙在于他有着美好的生命体验、美好的生活畅想、美好的价值彰显,而非阅读者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的。

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指向生命本身。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对世界的哲思、对生活的探问、对人生的追想……作者借由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借助故事所传达的信息,最终都指向人的生命本身: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柴米油盐酱醋茶……故事中角色的态度在成熟的读者眼里便是自己生活态度的投射;角色的情感往往能够在读者身上得到验证;角色的思考很有可能恰是读者思维的盲区;等等。

生存、自由、爱恨……都是文学作品绕不过去的主题,而这一切都指向人的生命。每一位作家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对生命的体认、对自我的救赎、对世界的洞察、对生活的省察。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永远且普遍的价值观。

在《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故事中,莉莉在最后时刻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阅读能力,不仅挽救了自己,也挽救了一群老鼠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甚至具有拯救生命的价值。

二、优秀的儿童文学贴近“儿童本真”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淘气是孩子的性格,但是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却过于沉重,过于深沉,过于教条化。

入编教材的文学作品,由于承载了教学的任务,寄托了教材的体例,负载了太多文学之外的因素,因此节选也好,改编也罢,使得文学作品与真实的儿童世界、儿童心理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而课外一些粗劣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以成人的感知、心态、理解,以成人的话语方式创编文本。

造成此类现象,一方面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关,许多作品是成人眼中的儿童世界,融入了太多成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与作家对儿童的接触、了解、认知、理解有关。

一本《长袜子皮皮》之所以能跨越时空、跨越地界,具有那么大的儿童阅读群体,原因很简单,很多儿童在书中读到了自己,读到了自己的性格,明白了自己的向往,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存。而这一切的背后,源于一位具有充分的儿童立场、充分理解儿童的作家——林格伦。

林格伦的每本书都极力想告诉人们——理想的童年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者说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成长,有陪伴自己成长的兄弟姐妹和玩伴,有各种小家畜和无法穷尽的游戏,最最重要的是有家人无条件的爱。只要有家人无条件的爱,周围的一切就是无限美好的。

在林格伦的笔下,你会重温童年的感觉,因为那种味道是如此的似曾相识;你会充满向往,要是自己就是其中的角色,那该是多么的惬意和安适;你会满怀憧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活泼健康……正如瑞典文学院院士阿托爾·隆德克维斯特评价的那样:“您(林格伦)在这个世界上选择了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他们和了解他们……”

儿童文学有三大母题,“顽童”是其中之一。搞清楚了儿童是怎么样的,也就明白了什么样的作品更贴近儿童。

三、优秀的儿童文学充盈“自我叩问”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源自内心对自我的观照、自我的反省。周国平说:“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的确,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恰恰能引发读者对自我的回观、对人生的省思。

“人是愚蠢的,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

“人类总是在不属于他们的活动领域范围内到处乱闯,造成许多动物妻离子散。”

“人类发明了许多东西,却毒化了大气,污染了环境。”

“乌鸦首领是被人伤害的,却又是被人所拯救的……”

……

这是埃迪特·施莱伯尔·维克的作品《人鸦》中的经典句段,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的创作意图:通过人与乌鸦的角色互换,引发读者的换位思考,在将心比心中反省人类存在的价值。

如果一个读者阅读这样的作品,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童话故事来读,而未能够引发哪怕一点点的内心触动,很显然,这是不成熟的读者。当然你也许会说,许多学生都是成长中的读者,他们未必能那么敏感,读得那么深刻。没关系,阅读的价值往往不在当下,而在下一次,甚至未来。只要这个故事足够经典,角色的选取、情节的编排、言语的质量、思想的表达等足够好的时候,故事会如种子般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扎根,并在某一个合适的时刻发芽、开花。

不用怀疑儿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判能力,他们或者不专业,但他们“由心”。“心”的悸动、触动,哪怕只是微微一动,都足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像《人鸦》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所构筑的精神世界,足以撼动每个人的心灵,敲醒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沉思良久。真正聪明的是人类,还是非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我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又伤害了什么?……

古希腊一座神庙的碑上,刻着足以惊世骇俗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意味着对个体心灵状态的直面,对自我精神世界的直观,对身心结合与分离状态的把握,这自然不是容易的事,而优秀儿童文学的力量恰恰在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自己,提醒自己,引导自己。

借用《人鸦》中的话:“伟大的秘密其实都是简单的——谁改变了自己,谁就改变了世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让改变发生。

四、优秀的儿童文学隐藏“教育动机”

总有些教师会问:阅读儿童文学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的引领中来?当教师这样问的时候,大致可以有这样两个判断:一是教师本身没有体会到最纯粹的阅读乐趣,更多把阅读视为某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需要加以理解和认识;二是教师将阅读的价值作了窄化理解,认为课外阅读挤进课堂、挤进教学,必然需要承载教育或者教学的功能。但这些教师显然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阅读更多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阅读的功效不在当下。

一本文学作品把自己的创作意图、价值取向显而易见地写出来,其实跟把某一个字写在人的脸上让他人一眼看见是一样的,会让人啼笑皆非。教育意图过于显性的作品,往往距离儿童越远。因为,“每一本书的价值,其中一半是由读者决定的”。谁都不希望一天到晚处在被教育的语境之中,成人如是,儿童亦然。

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女士在接受《郑州晚报》的记者采访时谈到“为什么写马小跳”,她是这样回应的:“马小跳一直是我想写的一个儿童形象,可以说,他是我的理想,我在他的身上寄予了太多的东西,比如我的教育理想,家庭教育的和学校教育的;我对当今教育现状的思考;我对童年的理解,对孩子天性的理解;这里面还包括我做老师、做母亲的人生体验。”很显然,《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也承载了杨红樱许多的教育功能,但学生读到的却是“童年的校园生活”“调皮淘气的友情”“成长中的快乐”……

最好的教育是被教育者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受教育。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隐藏起教育的目的,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濡染。

五、优秀的儿童文学磁化了“年龄差异”

在儿童文学的“星空”里,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其中最亮丽的“星球”之一。这是一本全球销量仅次于《圣经》的书籍,它的秘密何在?

我们不妨稍作停留,听听这本书在跟我们讲些什么。

“现在你对我来说,就不过是个小男孩,跟成千上万别的小男孩毫无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我对你来说,也只不过是只狐狸,跟成千上万别的狐狸毫无两样。但是,你要是跟我处熟了,我俩就都需要对方了。你对我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语言是误解的根源。”

“简单的秘密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

“只有孩子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小王子说,“他们在一个布娃娃身上花了好些时间,她对他们来说就成了很重要的东西,要是有人夺走他们的布娃娃,他们会哭的……”

这样的文字或者内容,你觉得应该归于哪个年龄层次的读者?很难判断,对吗?事实上,走进这本书,你可以展开基于不同角度、不同身份的阅读,自然你也能获得不同的阅读感悟。用译者周克希先生的话说:“这是一本可以在孩提时代听妈妈朗读的书,也是一本可以在青春时期和恋人一起默念的书,更是一本可以在任何年龄让自己再感受一次纯真的美、再为纯真的美而感动一次的书。”

儿童并非儿童文学作品的唯一读者,相反,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同样需要多读儿童文学作品。一方面,忘记了童年的角色,忘记了童年的经历,也就忘记了童年的天真,失去了走进童年的最佳路径;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是最好的消弭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隔阂,推动彼此言语交流、情感交流的通道之一。

或许你会觉得幼稚,那是因為你不懂童年的语言;或许你会觉得浅薄,那是因为你缺乏哲思的意识。“优秀的作品会带给读者人生中需要的哲学,那些哲学不但有益于我们,而且美丽。”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的沉思”称作人生最高的幸福、完美的幸福。即使是看似幼稚、浅薄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同样能够引发不同年龄层的人的哲思,如果你愿意的话。

六、优秀的儿童文学洋溢着“陌生韵味”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创造出伟大的人物。很多伟大作品的共同点,就是有着与众不同的主角。”“与众不同”恰恰是许多优秀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立根之本。作家王一梅的故事《书本里的蚂蚁》颇受孩子们的喜爱,就在于其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创想。

一位小姑娘把花和沉睡在花蕊中的小蚂蚁一起夹进了一本陈旧的书中。谁知这一无心之举却创造了离奇般的故事。被书本夹扁的小蚂蚁不仅没有因生命遭遇意外而恐慌,相反却乐意地做了一个“会走路的字”。书本里多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蚂蚁成了一个快乐的闯入者,它不仅激活了那些已经“沉睡千年的好久未曾动过”的文字,而且也激活了那本好久没被人翻动过的书。那本旧书不再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了,每天都在创编着新的故事……

一本陈旧的书变成了一本永远的故事书,小姑娘再也没有买过其他的故事书。从这层意义上说,小蚂蚁激活了小姑娘的阅读兴趣,也同步唤醒了读者的阅读兴致。每一个经历阅读的人都会对全新的故事和焕然一新的情节充满期许,因为那里有一方未知的却充满诱惑力的神奇土壤。每一位爱好阅读的孩子都会对新奇的情节和独特的角色充满向往,在陌生的故事语境中寻找自我的存在。我想,这也恰是那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孩子的原因。试想,王一梅的这则故事如果仅仅只是书本中多了一只小蚂蚁,而不是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故事会缺少多少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所以不太常见的故事主角,意料之外的情节转变,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因为“陌生化是最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潜在记忆,导致他内心无意注意的集中,使他的兴趣被引起,他的情感被激活的”。

七、优秀的儿童文学适宜“读者互动”

“所有的儿童书籍里都具有探索的架构。”这种探索既包括作者对写作过程、写作技巧、人物塑造、情节构造的探索,也包括留给读者的阅读探索。事实上,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追求的不是文学形象与现实表现的统一,而总是存在着与现实的对立、矛盾、差异。正是这些特性的存在,才使得文学作品充满诱惑力、吸引力,存在与读者思维互动、情感互动的可能性。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小说,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站在惠安馆门前的秀贞到底有没有真的疯?”“小英子与被人称为疯子的秀贞成了朋友,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小偷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小英子为什么分不清楚?”“为什么宋妈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失去了,她还不愿意回老家?”……这种与现实世界的差异、矛盾,总能激活读者的探究欲望,产生与故事进行思维、情感互动的冲动。

韩国作家南美英认为:“阅读是一种言语上的推测游戏。根据言语所提示的情况,想象作家没有写出来的部分,推测下一步可能发生的这项工作,是属于读者的。”推测属于读者,而是否适宜推测,则完全取决于作者以及作者所创造的作品本身。情节的变化、语言的讲述、角色的对立、形象的独特,都为读者预留了互动空间。“读者在有很多可以自己推测、想象部分的作品之中,比较容易获得阅读乐趣。”这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八、优秀的儿童文学富有“想象空间”

只有“可以让读者有很多想象空间、增加思考力的作品,才能带给读者乐趣,也能让读者获得比作品内容本身更高的价值”。的确,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往往能使读者获得比作品内容本身更高的价值。

很多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很快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因为故事在开篇便铺设了一条情节的想象通道。只要轻轻碰触一下,就会跳出有趣的故事,或者一开始就充满惊奇,学生想要如爱丽丝一样进入仙境去漫游……类似的开头,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儿童的心,从而开启神秘的阅读之旅。

很多作品之所以吸引着学生一读再读,在于故事在完结的同时也洞开了学生思索的空间,他们想要再一次“一探究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想象是超越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层面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一个空间。如果作者在书中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并且安排了具有想象空间的结局,那么,在阅读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想象力更是可以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激發。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的确,“非最好的书不读”应该成为每一个阅读者的共识,也应该成为阅读推荐的行为导向。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树人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儿童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刊首语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