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宾论坛模式及对我国新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

2018-03-26刘洪永程远平朱国庆

大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新工科课程建设

刘洪永 程远平 朱国庆

[摘 要]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工科课程体系中,嘉宾论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聘请特定的嘉宾走进专业课程的课堂讲授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及其应用,构建了嘉宾论坛进课堂模式,形成了以“情景性”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了产学研在课堂的融合、贯通。嘉宾论坛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认同感、拓宽就业途径等方面对我国新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昆士兰大学;嘉宾论坛;情景式教学;新工科;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2-0192-03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的理念,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发展和建设“新工科”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1]但发展“新工科”并不是单纯的用“新工科”去取代“老工科”,而是需要将“新工科”的元素引入“老工科”,改造和完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其实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强国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为了纠正“去工化的趋向”进行过一次深刻的变革,才有了今日以“情景性”实践教学为核心、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教育体系。[2]其中嘉宾论坛(Guestlectures)进课堂便是特色之一,且已成为西方高等工程教育强国工程教育专业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3, 4]2016年笔者在昆士兰大学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访学进修,先后听取了采矿工程等多个专业的数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研究了嘉宾论坛进课堂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模式,期望为我国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昆士兰大学工程教育的地位与现状

澳大利亚世界一流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吸引了全球179个国家的留学生[5],目前在读国际学生超过45万人,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且比重在逐年增长。国际教育已成为澳洲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价值每年高达150亿美元。这得益于澳大利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招生制度和培养体系。在国际著名教育机构QS 发布的2017~2018年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共有6所澳大利亚名校进入前100 强,23所高校进入前500 强,占澳大利亚现有大学总数的59%。[6]澳大利亚的 39 所大学中有 32 所大学设有工程专业,在世界大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排名中,共有7所大学进入前100 强,20所高校进入前500 强[7],显示出其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

昆士兰大学是澳洲八大名校的盟校成员,同时也是UNIVERSITAS 21成员之一,其科学研究的经费及学术水平在澳大利亚的大学之中始终位居前列,在校博士生的人数最多。昆士兰大学在最新的2017~2018年QS大学综合排名中位居世界第47位[6],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52位[8],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居55位[9],在Times ranking英国大学排名居60位[10],均处于世界排名前1%位置,稳居澳洲大学前三。在工程技术教育方面,昆士兰大学在世界大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居60位,位列澳洲大学排名的第六位。[7]而根据世界大学排名中心2017年对全球26000个院校的排名,昆士兰大学名列42位,有13个学科排名全球前10位,其中工程与环境学科排名世界第六,采矿与矿物加工专业排名澳洲第一。[11]

昆士兰大学现有6个学院,400多个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开设了6000多门课程。2017年昆士兰大学在校本科生达36322人,研究生14748人,其中留学生人数达13337 人,来自141个国家和地区。昆士兰大学本科学制通常为3~5年的全日制,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

二、昆士兰大学嘉宾论坛进课堂模式

笔者选修了工程教育专业的6门课程,涉及采矿工程、职业与安全健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具体课程名称及相应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所选课程面向2~4年级开设,时长一般设置13周,课时总量在50~60小时,主体由课堂授课(Lectures)和课程辅导(Tutorial)组成。课程的授课方式多样,包括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测验和嘉宾讲座等课堂教学活动和实验测试、上机模拟、现场考察等课堂外实践活动。

(一)嘉宾论坛的设置与授课方式

虽然每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各异,但嘉宾论坛却是所有课程的组成部分,课时量最少的为1课时,最多的达10课时,一般为2~4课时,约占总课时量的8.0%,详见表1。通过查看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嘉宾论坛的开设时间、讲授内容和嘉宾人选的详细信息是写入当年授课教案的,在课程选课前面向全校师生公开。嘉宾论坛通常安排在正常的课堂授课时间和地点,由课程主讲教师主持论坛和互动环节。

(二)嘉宾论坛的讲授内容

从嘉宾论坛在课程的开设时间看,嘉宾论坛一般开设在课程开设学期的中后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学习完成后。讲授的内容依据嘉宾的职位和专长而定,一般为技术方法与原理、装备及技术规范或是某专题内容的深化拓展,是课程讲授内容的必要补充和扩展。授课通常配合相应的产品展示和工程实例,并预留互动问答环节。这不同于目前国内教学改革所采取的请知名学者或者专家教授进行课程前言介绍或自身科研方向的学术性讲座。嘉宾论坛在扩展课程授课内容,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市场前景、就业去向以及工作内容有直观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所学专业的积极性。因此,嘉宾所讲授内容对其在课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嘉宾的选择与费用

从嘉宾的来源和职称看,嘉宾的选择是有明确目标的。讲授专业技术内容的一般为行业内的技术专家或技术管理专家,而嘉宾应是权威人士,是在本课程的某一方面有专门研究的学者和专家。而对于新型装备的研发与市场推广等,则会选择来自相关研发企业的技术或市场营销专家。嘉宾论坛的目的是要提高课堂工程教育的质量,嘉宾的选择是根据课程的内容而有针对性的聘请的,不是拉人充数,也不能因一时有事无法上课而找他人代替。同时,嘉宾论坛是有问答和讨论环节的,授课质量是列入課程评价考核的,由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如果授课效果不理想,则课程下次开课时便不再邀请该嘉宾,对学生和教学质量负责是最重要的。

昆士兰大学的所有课程虽然提供少量授课经费,但所有参加论坛的嘉宾通常是义务的,他们参加论坛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或者产品,以加强学生对嘉宾所在领域或者行业的认识。

(四)嘉宾论坛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

嘉宾论坛是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或者重要扩展,通常会作为课程作业和课堂测验的内容。一般主讲教师会在嘉宾论坛开设前将论坛所涉及的内容让学生进行预习,根据参与论坛的积极程度或课后作业进行评定,评分最高可达课程总成绩的5%,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嘉宾论坛的积极性,保证嘉宾论坛的开设效果。

三、我国新工科背景下嘉宾论坛进课堂的必要性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26年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专业布点17037个,但培养质量与美、英、澳等工程教育强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工程教育专业课程方面。受傳统“知识点”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课程大多以教授概念、原理为主,而非美、英、澳等高等工程教育强国普遍采用的面向工程实践的模式。[4]课堂教授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难以直接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出现了学与用的脱节,导致出现毕业生找工作难、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窘境。同时,学生对工程实践的不清晰认识,也导致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这也是引起毕业生工作后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工科背景下,要实现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能所用,需要回归工程教育本质,以面向工程实践为核心,紧密围绕工程需求设置课程和内容,体现工程教育的真情实景。这就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工程设计与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受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所限,课程通常很难单纯由几位或数位高校教师完成。而这一短板可通过高校教师和需要具有实际工程设计和管理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的配合来弥补。其实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展了类似的尝试,但多数以独立讲座的形式讲授相关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与本科生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内容关联性较小。少数院校开展了企事业单位技术专家联合开课试点,但嘉宾通常承担课程前言或现状等内容的教授,对课程的实质内容涉及较少。

四、嘉宾论坛对我国建设新高等教育的启示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工程教育的高级阶段,不同于职业教育的实操与实训,更多关注的是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与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脱离工程背景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而开展的理论学习就会造成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无法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出现“学生难找工作而企业招不到人”的怪象。因此,嘉宾论坛对建设新工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嘉宾论坛利于提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面对复杂枯燥的基础理论,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而嘉宾论坛却能将最新鲜的工程资讯带进课堂,通过了解来自工程实践中基础理论的应用,不仅让学生对工程实践有了了解,还能让他们清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方式和途径。嘉宾论坛所占课时虽然不多,但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热情,也会提高学生后续专业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嘉宾论坛可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论坛所邀请嘉宾通常是其所在行业的精英,具有相当的话语权,他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会有意无意的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传达给学生。因此,嘉宾论坛不仅让学生弄清了行业的发展规律,也让他们清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他们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三)嘉宾论坛可成为学生就业的新途径

嘉宾论坛的嘉宾通常是所在单位或部门的领导或负责人,具有一定的决策权,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会加深他们对授课班级和专业的认识,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为学生就业提供新途径。

五、结语

工程情景的再现是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特定嘉宾引入专业课程的课堂,在最大限度的还原工程情景的情况下讲授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及其应用,构建以“情景性”实践教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体系,将有利促进产学研在课堂的融合、贯通。嘉宾论坛进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认同感、拓宽就业途径等方面对我国新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 王梅,亢铭.国际工程教育研究演进路径与热点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29-33.

[3] 王延伟,李俊兰.美国大学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5):62-64.

[4] 周静,郭爱煌.澳大利亚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2012(21):98-102.

[5] Banks M O A. Outcomes and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rom international student to australian graduate, the journey of a lifetime[R].2008.

[6]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r) 2017-2018[Z]. 2017: 2017.

[7]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7[Z]. 2017: 2017.

[8] Usnews.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Australia[Z]. 2017: 2017.

[9] Arwu.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6[Z]. 2016: 2017.

[10]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2017[Z]. 2017: 2017.

[11]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UQ leads Australia in ranking of top-10-rated subjects[Z]. 2017: 2017.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情景式教学新工科课程建设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情景式教学模式在法律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情境教学法在高职“汽车营销”课程中的运用
小班化教学背景下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