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十五元宵十四闹
2018-03-26曲沃露
曲沃露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元宵节。元宵节,民间叫“小年节”。如果说春节是一台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中国人根据“第一良宵”之意,名之“元宵”。因为旧时这天晚上通宵张灯结彩,人们放灯观灯,故又名“元宵灯节”。
2017年2月9日清早,我们应宁波女企业家、上海绣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静飞的邀请,在上海虹桥站搭乘7503高铁沿着东海画廊直奔久慕大名的宁海县,去体验40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的“十五元宵十四闹”的传统民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宁海,是浙派丁氏的代表性人物、“绣钧财富”的当家花旦丁静飞“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而正是这方乡土,有着家族经商血脉的她,16岁始弃学经商。如今她的父亲、儿子、家人,都在经商,而且不亦乐乎。“理财找绣钧”的丁静飞,做的风生水起。她的理念,就是不贪大,而是积少成多,稳着稳打。
元宵佳节至,金鸡彩灯明。车到宁海,我们看见县城里的商店大多店门紧闭,路上行人稀少;但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特别是夜色降临,满城的红灯笼摇曳生姿,映着古色古香的楼宇飞檐;再加上盏盏花灯与老街水巷相映成景,河埠水巷,星星点点,将宁海的轮廓勾勒得分外鲜明。
“元宵节,闹花灯;欢欢喜喜人欢腾。”10日(正月十四)中午11点,我们到达千年古镇前童时,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四处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气氛,这个被誉为宁海最有年味的地方,将迎来鸡年元宵灯会的最高潮。与我们同行的还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解放日报》摄影记者崔益军与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专业摄影干部欧阳鹤等带领的一批摄影爱好者,他们采风时个个全副武装,长枪短炮,背包马夾,好不威风。凑巧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编导们,也正在这里摆开阵势,搭起拍摄设备,并策划下午3时开始的前童古镇元宵行会的直播。
古镇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年一度的前童元宵行会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在各村汇集的巡游表演现场和声势浩大的祭祀仪式上了解到,前童元宵灯会则是为了纪念明代水利功臣童濠,这种为庆祝、祈求丰收而进行的流动灯会,也称为行会。行会以鼓亭抬阁为特色,其中最亮眼的还是抬阁游艺游行,服装要崭新合体,色彩要鲜艳强烈,扎绑要平稳周正。那演员一般都是选择俊俏苗条的小孩,他们虽然不唱,但经过玄妙设计,精心化妆,无声胜有声,能让观者想象无穷。抬眼望,飘飘然凌空展现,惟妙惟肖,大有从天而降之势,这在江浙一带独一无二,精彩动人,元宵行会是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节日,也是攝影爱好者的乐园。
下午1时,在《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桃花香两岸”的经典红歌中,美丽的村姑村嫂开始翩翩起舞,跳起了整齐划一的广场舞;伴随着一片欢庆锣鼓,接连登场的是浩浩荡荡的游艺队伍,鸣群锣、放铳花,狮舞龙舞、接财接福等传统表演形式精彩纷呈,使古老的街巷一下子欢腾了起来,其实这都是在邀请古镇居民和游客一起欢庆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庆元宵民间风俗展示活动,让当地老百姓个个乐在其中,也让赶来前童参观游览的外地游客拍案叫绝,大家热闹非凡、反应热烈,同时纷纷拍照留念。“2017前童元宵行会”民间风俗巡游,展示了宁海“十五元宵十四闹”传统的特色文化,也延续了500余年因治水而演变的浙东著名欢乐嘉年华——前童元宵行会的正式启动。
听企业家丁静飞和她的兄弟介绍,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的前童镇,现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省旅游强镇。据记载,前童行会具有500年的悠久历史,始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盛于清末民初,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消亡。从1995年元宵节起,前童恢复了中断30多年的元宵行会。元宵行会的巡游从正月十四开始,俗称“十四夜”。代表前童十八房的十八杠鼓亭、秋千、抬阁一律采用朱金木雕工艺制作,每一件均彰显了忠孝礼义、儒家耕读等思想,整个巡游流光溢彩、热闹非凡。2014年,宁海县前童镇的元宵行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下元宵在十五,而正月十四闹元宵正是宁海的习俗。宁海各地这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活动,除了前童元宵行会,再就是到东岙吃“馏”。十四夜“吃馏”,是东岙的传统习俗,相传始于戚继光抗倭年代。当年,村民有感于戚家军衣食无着,纷纷拿出不多的杂粮混在一起,做成羹状,供军人充饥,此后年年相传延续至今。
甜“馏”,就是水果羹(食材有苹果、生梨、菠萝、红枣、山药、花生等,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加入当地的名优特产“白枇杷”),甜而不腻、清新爽口、富有营养。
咸“馏”,也就是海鲜羹(食材有龙虾、海螺、蛎肉、鲜贝丁、蛤蜊、虾仁、生蚝、牡蛎、石蟹、花生等),也是一种味道鲜美、回味无穷和绿色健康的特色小吃。
还有麦饺筒,这是煎饼的一种,用一张圆形的面皮裹成圆柱状,将豆芽、萝卜丝、雪菜、粉丝、鸡蛋、香葱等多种食材混合在一起,面皮四周煎成焦黄,香味四溢,皮软味美,又香又脆,这也是当地的美味特色小吃,常配以咸“馏”一起吃。
东岙自古以来,留下一句民言:“卅年夜的鼓,十四夜的肚”。
“馏”是流行于宁海、象山、以及台州三门等地的一种农家家常小吃,既能当菜下饭,又能当主食,并且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元宵节吃“馏”的风俗。据介绍,近些年东岙“馏”的味质大有提高,尤其是各地电视台、报纸大力宣传东岙元宵节吃百家馏这一民风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赶去东岙吃馏的客人越来越多,每年正月十四不少于三万人次,给东岙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欢乐气氛。
随着滚滚不息的车流,我们驱车经过实施交通管制的道路,到达一市镇已是下午4点半,但镇上已是乌压压的人,家家门口似乎都有汽车停留。漫步街头,各户人家正在忙着煮“馏”,无论是谁,无论来自哪里,只要这一天到该处,村民都会邀请大家前往赏味,并热情好客地招呼你吃“馏”。
在丁董的妹夫、昆山绣钧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锋亲戚的引导下,我们夹杂在来自四面八方的拥挤人群中,穿街越巷,走进石头村去体验了一把广吃百家饭的感受,也时时的被当地村民的热情好客所感动。据介绍,这个村近40户人家,家家都有灶台和使用液化气,门口还停有小轿车,多的有四五辆,大都是子女回家、朋友聚会,也就是亲朋好友在一起享受元宵佳节欢乐喜庆的气氛。
串门喝“馏”在这里早已成为一种习俗:一来可以品尝不同人家“馏”的口味,二来增进相互间的交流。我们先后走进4户人家,家家拿出自己最好最美的“馏”让我们品尝,吃的个个心情分外愉悦。石头村的“馏”,确实味美,口感好,吃了还想吃。在通往一市镇的山路旁,我看到很多当地村民,在夜幕下打着手电筒,拎着大口杯子,成群结队的到一个大食堂内去讨“馏”,那里忙着煮“馏”的妇女们一边热情招呼,一边忙着为他们盛“馏”。
令人难忘的是,其中有一家客厅中放着两个圆台面,三代人坐落一室,喜庆团圆的相聚相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名目繁多的海鲜,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当我们跨进大门时,除了每人一碗的水果羹,再一碗就是海鲜羹;加上主人家又是倒酒,又是拿筷,盛情难却。有朋自远方来,地主的热情原本在情理之中,但也让我们太不好意思了!这一家门口停留3辆轿车,由于父母健在,因而人丁兴旺,一片欢乐。主人非常欢迎我们到他家吃“馏”,她说,不管熟悉的或陌生的都可以随便吃,吃得人越多越高兴,同时也感到美好富足,并以此为荣耀。
经济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晚上6点多,石头村鞭炮齐鸣,焰火飞天,元宵欢乐的喜庆让我们的心也暖了。呼呼的光焰燃成了朝阳升腾般的红光,映红了院落、房舍、小道,红遍了石头村,红遍了一市镇,也红遍了宁海大地。其实,焰火映红的何止是村落,何止是原野,而是每个宁海人的幸福日子。
这一天的明月特别圆、特别亮。在石头村,远处可见万家灯火,星光璀璨辉煌,尤其是前童古镇燃放的耀眼焰火,凝结着历史的烟云,也弥漫着时代的气息。
“年三十的烟火,正月十四的灯。”到了宁海,我才真正懂得“过完正月十四闹元宵,这个年才算过完”的含义。
文化,是流淌于古城宁海生命机体里的重要血液,它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也为古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