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感觉的培养策略初探

2018-03-26张玉彬徐海春

关键词:高中美术培养策略

张玉彬 徐海春

摘 要:现阶段高中美术课堂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欣赏并理解艺术作品,掌握绘画技能。为此,依据多年高中美术的教学经验,提出游戏策略、模仿策略和再现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艺术感觉,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优化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美术;艺术感觉;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2-0044-02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面对教育的改革,美术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成为了改革的焦点。笔者通过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认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该更多的侧重于对学生艺术感觉的培养,下面笔者就依据个人的经验,对艺术感觉的培养提出几点策略。

一、游戏策略

美学家凌继尧认为艺术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游戏是一种审美现象。在游戏当中,人们将情感、动作、语言等关联在一起,这是吸引学生从事艺术活动的基础,同时也能激发个体对艺术活动的欲望。基于此,我们应该在艺术活动中,重视游戏的存在,以游戏创设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体验。对于游戏式的情感体验课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保证能给学生带来正确的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让艺术活动富有趣味性。如此学生就能在愉悦的心情当中自主参与到艺术欣赏之中。

活动案例:

为了让学生学习西方现代立体派的艺术特点,感受立体派画作的艺术精神,教师在课堂伊始可先让学生欣赏立体派的代表性画作《哭泣的女人》《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西班牙,毕加索)和法国立体派画家勃拉克的《吉他》,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官体验简要谈一谈在欣赏完这些画作后的感受。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做游戏。每组学生都围成一个圆圈,且组内成员都面向圆心而站等待教师的命令。当教师喊出“123”时,组内的学生必须完成位置的变化,并且自由做出一个自己认为优美的动作。然后大家一起看组内成员的新位置和新形象。当教师发出“321”的命令时,组内成员再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如此往复三次。然后教师可趁此机会启发学生,立体派作品的特点与刚刚的游戏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其本质都是将原来的整体形象进行自然的形体破坏然后再重组。随后在课堂实践环节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用废旧的挂历画,并将其裁剪成8块,让学生通过自己大胆的想象与创作,改变原来的顺序并重新组合成一幅新的作品。

这个游戏的设定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自身对艺术品的体验来加强对艺术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身体动作与视觉相关联,从而亲身感受这种“重组”的艺术性。然后再通过重组废旧挂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立体派绘画艺术精神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理解知识,并对立体派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模仿策略

相较而言,一些写实性的艺术作品更适合学生进行模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晚钟》《拾穗》(法国,米勒)等写实风格的作品。学生可通过模仿画中人物在捡拾稻穗或在黄昏中祈祷的动作等来提高自身的艺术感受能力和绘画技能。

活动案例:

19世纪俄罗斯著名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部具有深刻艺术精神的巨作。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这幅作品的深远意境,在讲解新课之前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欣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游戏。首先让一组学生模仿作品中饱受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的纤夫的动作和表情,并让学生在做好动作以后保持静止。然后再让另外一组的学生在《伏尔加船夫曲》的旋律中带着对作品的理解朗诵诗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朗诵之前,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应该用怎样的语调与心情来表达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纤夫,以及他们在劳动时的内心感受与神情。然后教师给学生一定的体会时间,让学生闭上眼睛,将自己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随后音乐再次响起,原本静止不动的学生开始跟着音乐的节奏模仿拉纤的动作,费力的前行。

该活动设计与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學模式不同,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体验来看还是学习效果来看,都远远超过了传统艺术的教育模式。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活动实践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艺术作品,这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大有裨益。

三、再现策略

再现策略的目的是帮助欣赏者还原艺术作品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所体现的情感,从而达到欣赏者与作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增加欣赏者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继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可以运用再现策略,为学生创建场景,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通过再现策略还原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情感。

活动案例:

当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画家蒙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呐喊》时,为了达到让学生通过欣赏与学习完成自身与艺术作品《呐喊》的心灵沟通,并深刻体验作品情感内涵的目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开拓思维,自己创编一个能充分体现“呐喊”的动作,并让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体验被掺杂了各种情感的“呐喊”的感觉。然后教师再在一些卡片上分别写出不同情感的对比词分发给学生,这些词语包括:快乐与悲伤、温柔与刚劲、轻松与压抑等等。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别用表情与动作表演这些情感词语,并体现出对立词语在表情与神态上的差异性。当学生对不同的情感有了初步的亲身体验以后,教师再拿出画家蒙克的《呐喊》,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家的内心情感,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

这种再现策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并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与体验。教师通过让学生创编呐喊的动作,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体验艺术作品的情感。这样一种情感再现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对于参与创编呐喊动作并表演的学生还是在一旁观看评价的学生,都能通过这种对艺术情感的传递增加自身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并且这种情感上的真切体验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达到的。

猜你喜欢

高中美术培养策略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