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是解决学生厌学和教师倦怠的希望
2018-03-26李明
李明
摘 要:“教”的工作重心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育”的工作重心在于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线教师是教育创新的立体,课堂实践是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只有一线教师深入学习课改精神,才能有效处理教师倦怠、学生厌学等教风教学问题。
关键词:课改;教育;一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2-0014-02
笔者曾经看到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教育的“教”是没有问题的而有问题的是“育”。在当今课程改革的氛围中,“教”的工作重心在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育”则在于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始终把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作为自己投身教育事业的目标——所带的班级学生犯了错误,笔者心里总是自责没有嘱咐到位,悔及空洞的说教没有起到实际效用;当所教的班级成绩不理想时,笔者百般努力希望自己的學生不落人后——笔者认为这是每位教师最基本的情怀,而今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日益复杂,这份情怀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一、学生厌学
学生厌学表现为在课堂中不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对学习新知不感兴趣,由于学力原因而学不懂,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学生主观方面对学习不感兴趣。
(一)考试
一部分学生每考一次试就被打击一次,从开学初的信心满满到学期末的垂头丧气。过去的教育是为了升学而制定的,学校要生存就必须要满足家长对“宝贝儿”的高期待,升入高一级优质学校就成了考评学校的唯一的指标。然而随着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过程性评价使得师生都在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中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二)补课
每位家长都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态度,为孩子请家教补课,或学各种如绘画、音乐、体育等加分特技。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动力,学生动力没了,家校强制只有适得其反。课程改革的理念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坚持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学生势必无心向学,纪律涣散、身体疲劳。理应寓教于学,学生感悟,升华情感。
(三)傲慢
现在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最大的特点是在没有玩伴的童年中长大。有一天笔者看到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玩着布娃娃、橡皮泥,乐在其中。然而,就是这样的安静造就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世界会随着自己的意志发展,难以合群、难以虚心地向长辈请教、难以踏实地向书本学习。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部分孩子活在虚拟世界中,新闻中那些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的孩子就在学校当中、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师倦怠
从近期报道的师生紧张关系方面的新闻来看,有的教师对学生动手,甚至有老师在课堂上抢夺学生手机而出现了师生混战等现象。笔者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认为教师的行为合乎师德规范的行为底线是遵守法律法规;学生处于似水年华,活力充沛,搞出一点小动作反倒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犯错误的学生,社会就不需要老师。教师传道授业,学生却是现代学校职工的衣食父母。“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工作者能独善其身才有能力兼济学生,否则只是闻道在先并叫卖知识而已。立德树人,当先正教风。
一线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上课备课时间较长,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研习学术理论。而当今许多新鲜的概念如同百花齐放,看似创新却往往华而不实,让朴实勤恳的学人疲于应付。发展师生素养,必正学风。
三、课程改革的主体和主阵地
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一线教师,主阵地是课堂。解决学生厌学、教师倦怠的路,笔者认为就在于教育创新,贯彻课程改革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教研新精神。实实在在地改革、实实在在地教学、自由自在地发展、抛却名利地研究。
很早以前有人提出问题即课题,笔者也深信有价值的问题比盲目的解决手段更有实际意义。激发广大教师的创新热情,积极投身教研活动是课改关键中的关键。激发教师的热情,就要营造人人可成为专家的学术认同,为一线教师提供能够提出问题的窗口。窗口不关闭,教师心中的希望就在,希望在激情的火种就不会灭,激情不灭动力就在,动力在就一定会形式成全民皆创新的局面。
教学活动起于课堂亦终于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主要靠课堂来实现,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优秀的课堂。优秀的课堂应是把育人为本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师要以真实、有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推进教改。以学生兴趣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为基础,营造乐学善思的课堂氛围。
教育是良心活儿,是一个很难准确量化考核的工作。所以要发动社会这个校园人才流动的终点来正确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这将涉及每一个工作单位、每一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这样的全民参与教育的社会环境才是学习型社会应有的面貌。当然,教学工作的目的不是得到好的评价而已,而是真正让每个学生受益,让整个社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