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利用课本 向名家学习写作

2018-03-26王国辉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鲁迅

王国辉

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鲁迅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作品不仅有着开启现代文学的崇高价值,也给予了现代文学的具体创作无尽的营养。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收录最多;在中学生的记忆里,鲁迅先生的印象也最为深刻。鲁迅先生的思想深邃,笔法严谨老练,若能深入研究这些作品,无疑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中,鲁迅作品充分利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主题分析和思想理解上,很少关注鲁迅作品这样经典的写作指导意义,造成经典作品的极大浪费。从中学生写作实践出发,深入挖掘鲁迅作品的写作指导意义,以期对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写作;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2-0031-05

一、前言

经典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而鲁迅作品的教学则是重中之重。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鲁迅作品就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此后,几乎各套语文课本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虽在“文革”初期,鲁迅作品曾一度被逐出中学语文课堂,但后来也很快就恢复了,并增加了更多的篇目。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作家,没有谁能像鲁迅一样在我国教育领域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如此的关注。中学语文课本中,其他任何一位现当代和外国作家都可以缺席,惟独鲁迅不能缺席。

鲁迅先生的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精品,最早为中国现代文学获取了国际声誉。尤其是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使鲁迅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堪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塞万提斯、肖伯纳等艺术大师相媲美。以至罗曼·罗兰也感慨他永远也忘不了阿Q那张忧愁的面孔。作为大家,鲁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经典,鲁迅的作品能给我们写作以有益的启发。鲁迅曾强调,要写好文章“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中去领会。”对中学生来说,最熟悉的课文就是鲁迅的作品,最熟悉的作者就是鲁迅。若能将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适时地结合起来,将鲁迅丰富的创作手法和严谨的创作精神带入课堂,自然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充实,可以让学生从课本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收获。然而,在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很少关注鲁迅作品的写作指导意义,一般比较注重剖析教材、讨论主题,强调鲁迅的批判性、思想性。如果对鲁迅作品深入挖掘,研究写作技能,必能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

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数量多、难度大,是中学教师不可能忽略掉的一部分。因此,对鲁迅作品的研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需要深入的。学校内如此,各大刊物也是如此。但这些研读,要么是總结鲁迅作品教学经验和方法的,要么是关于鲁迅作品主题探讨的,很少有谈鲁迅作品教学与写作关系的。

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是放在主题分析、语句理解上,几乎很少关注这些作品的写作指导意义。比如:教《孔乙己》,教师更多的是花大力气来讲解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及封建科举制度的对人性的扭曲;讲《祝福》,则是重点讲解祥林嫂的悲剧和封建礼教对中国女性的摧残;讲《药》,则集中力量来分析文章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和国民的麻木愚昧。甚至讲解《雪》,也只是关注鲁迅所赞扬的北方的雪,分析其内在的象征意蕴。这种讲法没错,也是应该讲的。但问题在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这样是否充分学习了这些经典作品呢?显然不是。鲁迅作品作为经典,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刻上、批判犀利上,还表现在他传达深刻思想、进行犀利批判的高超艺术手法上。这也是鲁迅作品带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弃之何忍?学习鲁迅作品,我们不仅要吸收鲁迅作品中的人文养料,还要积极地汲取其中的写作养料。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何况写作教学本身就是教师的一大难题,与其费九牛二虎之力找材料教写作,不如趁热打铁,利用阅读教学的成果来促进写作教学的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进行写作教学,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提高写作能力——从鲁迅作品中汲取营养

鲁迅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引领着现代文学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们既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也能给我们的写作以有利的推进。将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将对中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那么,怎样从鲁迅作品中汲取写作营养呢?现就笔者的思考和实践,粗略浅谈,抛砖引玉,以期对各位同仁有所启发。

(一)深入文章,激励鼓舞,激发中学生的写作欲望

德国著名学者斯普郎格说:“教育就是唤醒。”鲁迅作品这样具有写作指导意义的经典,自然是有力的写作唤醒的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不仅要学习鲁迅作品中蕴涵的人文性内容,也要学习鲁迅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工具性内容。当代著名学者、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说,当我们为作品中的人文性内容感到震撼时,会不自觉地关注它的工具性内容。鲁迅作品丰富的人文性内容是无可质疑的,凡是读过鲁迅作品的,没有一个不为他那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所慑服。由此,我们往往会崇拜起鲁迅来,进而我们要扪心自问;“鲁迅是怎么做到的?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该如何表达出来?”于是,研究鲁迅、研究鲁迅作品就是必然的结果。在研读作品之时,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到共鸣之处,感受写作带来的畅快之感。有共鸣、能感受,学生不免手痒难耐、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大胆模仿、及时展示。一旦成就感具备,写作动机便会愈加强烈。

(二)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提高写作能力,需要多观察,这也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恐怕中学生听了也不止一遍了。但在具体操作上,他们仍不知所措。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中学生对观察还只停留在概念上,距离实际行动还很遥远。教师往往只强调观察,却不告诉学生怎样观察,给学生仍是空洞的感觉。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让他们可感、可触、有依凭,给他们一个可模仿或具有启发意义的范本,并多次强调,增强他们将观察付诸实践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做到这些都需要有一双积极观察生活的眼睛。为了启发中学生,完全可以拿鲁迅作品作例子进行写作教学。鲁迅对生活的观察是独到的、细致的。鲁迅的母亲看了自己儿子的小说后就说:“这本是乡下常有的事,无啥希奇。”但鲁迅就能在这无啥希奇的事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故乡》里,鲁迅通过对杨二嫂细脚伶仃的“圆规”似的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小市民的性格:“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在《雪》中,鲁迅看到了南北方雪的不同:“江南的雪可是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而北方的雪则是“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旋风忽来”“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描写了先生忘情读书的样子,极其的形象,犹如就在眼前:“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者,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的观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既有自然景观,也有风土人情。总之,正是由于鲁迅观察的细致和思考的深入,他的作品才意蕴丰厚起来、描写传神起来。如果经常拿这些例子给学生作范例,自然会起到强化观察意识、教导观察方法和角度的作用,观察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

(三)深思熟虑,精心构思,提高自己布局谋篇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是精心构思出来的。用心研究鲁迅作品的布局结构,一方面可以积累一部分结构模式;另一方面,长期的关注,定会为鲁迅匠心布局的严谨精神所感染,有利于养成作文注重布局的良好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鲁迅先生的精彩布局展现给学生。如《祝福》,鲁迅采取了倒叙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鲁镇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和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使用,使小说内容更加真实可信。文章最后依然是祝福,首尾照应、完整紧凑、对比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再如《拿来主义》,全文主旨是阐述“拿来主义”,却并不从“拿来主义”写起,而从批判“闭关主义”落笔,再写“送去主义”的弊端,然后,急转直下,提出了“拿来主义”。显然先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就从反面证明了“拿来主义”的势在必行,一正一反,对比强烈,具有极大的说服力。鲁迅的作品几乎每篇都有独特的结构,都是根据文章内容精心选择的,当我们将这些作品的結构进行详细分析、认真比较后,学生自然也会感受到篇章结构对文章思想和感情表达的积极作用。而这也正是学生写作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能有效矫正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散漫写作习惯。

(四)积极学习,活用技巧,积累自己的写作知识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极地多方面地学习写作知识。从哪里学?学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最直接最便捷的语文资源就是课本,而其中鲁迅作品富含丰富的写作知识和艺术技巧。鲁迅在创作过程中“总是求内容充实的同时,注意技巧的表达,并认为忽视艺术技巧”,作品就“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鲁迅书信集·致李桦(1935年2月4日)》)。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作品是内容技巧的有机结合。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将生机勃勃充满情趣的百草园和沉闷的三味书屋加以对比,突出了儿童天真活泼和封建教育枯燥无味。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生趣盎然的儿童乐园:“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对先生读书入神的样子也用白描手法传神地表达出来:“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运用了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抒情艺术手法,使人时而愤怒:“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之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时而悲伤:“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在医院里呻吟。”鲁迅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吸取了古典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艺术成果,同时积极吸取了外国文学的艺术成果。鲁迅先生曾说:“《药》的收束,也分明的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可以这么说,正是鲁迅综合学习了中外各种艺术成就,才造就了他艺术大师的地位。因此,研究鲁迅作品创作技巧就是丰富自己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

(五)多方推敲,准确用词,做到准确无误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应该说鲁迅在这方面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往往通过几个词就能简洁、鲜明地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在《药》里,康大叔在刑场上,“一只大手”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不敢去接,他“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摊”“撮”“抢”“扯”“裹”“塞”“抓”“捏”“转”“哼”等一系列动词,把这个刽子手的凶残暴虐揭露无遗。对华老栓夫妇的描写则是“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 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一个“掏”、一个“抖”、一个“按”便将他们的钱来之艰难表现了出来。在《孔乙己》里,用“排”字就揭示了孔乙己显示身份的心理。可以说,正是鲁迅先生的精确用词,才使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是准确用词的威力,学写作不得不注意词语的推敲。鲁迅先生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六)反复修改,积极提高,培养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养成自己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南腔北調集·我怎么坐起小说来》)凡是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没有修改就没有经典。写作教学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自我修改文章,尤其重视引导向大家学习怎样修改。鲁迅曾指出:“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是怎样修改,是极有益的学习方法。”研究鲁迅的手稿,看他怎样选词、怎样炼句、怎样增删、怎样改作,探索他写作时思索的过程就正是一种极有益的也极有趣味的学习。如《孔乙己》中,“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他人的说笑声中,坐着这手慢慢走了。”原作是“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不一会喝完酒,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这手慢慢走去。”这一改动有三个好处:①多重复句变成两个单句,简明得多;②增一“又”字,表示多次这样;③“走去”之后加“了”字表示完成式,谁也不再注目,不再关心。这更能增添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又如,“温酒”的“温”字原来是用“烫”或“热”字。三字意思相近,但其深沉含义却不同。“温”字的意思是不冷不热,而“烫”字和“热”字便没有“不热”这层含义,而且不便马上喝下去,也不适合“傍晚散了工”“靠柜外站,热热喝了休息”的这些人的要求。再如《故乡》中“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原无“看着”二字。如果不用“看着”,这“气死”的原因便不明确。还有“我愕然了”原在这一段“……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圆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我愕然了。”现把他单独作一段,可以突出“愕然”的意味来,使读者思维停住,进一步思考“愕然”二字。在鲁迅作品中这样的改动还很多,几乎每做一次改动都会使艺术效果更加鲜明,很值得我们学习。

(七)常记多背,充分学习,丰富我们的语言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在鲁迅作品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优美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所以,笔者主张充分利用这份资源,积极地背下来、记下来。如:在《故乡》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纪念刘和珍君》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的优美景色的描写。这样句子、段落在鲁迅作品中数不胜数,将他们积累起来,无疑会成为自己写作的一大笔财富。

四、结语

可以说鲁迅作品问世以来便闪烁着灿烂的艺术之光,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他的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他的作品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养料和艺术养料,谁重视它们、谁研究它们,谁便会从中取得异想不到的收获。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对鲁迅作品的关注,是对中国教育和千千万万中学生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深入地多方面地学习鲁迅、研读他的作品,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广大的中学生都是有力的促进和提高。将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对鲁迅作品的充分学习与利用,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朱 正.跟鲁迅学改文章[M].长沙:岳麓书社,2005.

[5]吴中杰.吴中杰点评鲁迅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李 怡.最是鲁迅应该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写作鲁迅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孔乙己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