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与路径探索

2018-03-26赵辉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质量保障社会服务

赵辉

【摘 要】本文论述解放思想,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发展思路和机制,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和有效保障;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科研创新机制、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机制、职业教育文化传承机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 科研创新 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 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06-03

近年来,我国实施系列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建设100所示范高职院校计划,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制定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1年,为适应国家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共同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质量建设。2015年,教育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突出、综合实力领先的200所优质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国家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拉动、财政投入等方式进行职业教育全面改革,在办学实力、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水平、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充满活力,积极地推动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发展。

但是,针对一些试点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试点高职院校在示范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校企合作方面,93%的学校尚未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这说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缺乏内驱力和约束力,缺乏制度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技术技能传授,轻视人文艺术教育,不仅影响了个人综合素质和持续性发展,也限制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在科研创新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仍然只是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忽视技术技能创新研究,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能力。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瓶颈。在“后示范”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新要求,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和机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设优质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与建设

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增长趋势,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90%。高职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保持稳定,2015年理工农医类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到65%。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工资收入稳定增长,2015年月收入比2010年提高约60%。这表明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质量、综合实力、发展态势、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显著提高。但是,在“后示范”时期,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如何深化产教融合,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如何推进职业教育“双证融合”、“双师型”队伍建设等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在世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比较成功、典型的是“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就是将现代职业院校教育制度和传统的师徒相授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共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围绕共同目标,深度合作,互惠共赢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前提和关键。这要求:一是建立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机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因为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优惠政策不明确或不到位,致使参与合作的企业、学校及学徒之间的地位、职责关系不清晰,相互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各自应有优势和作用的发挥受到束缚,校企合作双方实际上只能处于浅层次状态,根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因此,我国职业教育需要权衡各方利益,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而且必须落到实处,有具体政策可依,有具体法律条文可循,政府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大力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二是建立企业激励机制。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与参与企业的规模、实力及参与热情紧密相关。正如德国的“双元制”,企业一直保持很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是其成功最主要的原因。一般来说,很多企业只关注短期利益、短期成本,没有远大的战略目标、战略思维,参与企业更多地考虑到增加了他们的经营成本,结果都是消极被动的姿态。因此,完善参与企业激励机制,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三是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制度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领导管理体制。自上而下建立相应的政府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参与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利益关系,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全面管理工作。其次是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应该从上而下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管理“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各个环节,减少、避免实施的障碍,提升实施效果。四是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体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和兼职企业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主要承担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任务;企业兼职教师专业工作实践能力比较熟练,主要承担传授专业实践技术的任务,组织实习实训。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定期参与企业实践,为建设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职业教育科研创新机制的思考与建设

随着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发展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精准扶贫”等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不清晰、培养模式错位、师资素质不符合要求、实训实验条件不足等问题。在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成果,以科研创新引领发展,提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在发展方向方面,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建立多元开放的办学体系和机制,加强应用技术研发、民间技艺及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努力发展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资源集聚地。在发展动力方面,高职院校是改革创新的主体,引导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改变被动参与心态,挖掘高职院校发展潜力和活力。在发展模式方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建成具有教学科研、交流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夯实基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骨干专业”“优质院校”。在科技研究方面,加强各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发挥学校人才、信息、资源聚集的优势,加大投入支持相关理论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完善科研激励制度建设。在人才建设方面,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水平。支持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创新能力,鼓励校企共建“双師型”教师培训研发基地。鼓励聘用企业骨干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探索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机制的思考与建设

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更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国家外交政策需要,加强应用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不断调整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责和发展趋势。

一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科学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引导、支持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群),适应生产方式变革、技术进步、公共服务的需求,人才培养满足当地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促进人才结构平衡。

二要建设优质特色专业,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依托重点专业(群),共建研发机构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建成行业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突出的优质专业。

三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开展研究创新。支持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面向社会(企业)创新需求,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

四是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广泛参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与合作,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通晓国际规则的国内外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开发相关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建立校际、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关系,扩大国际话语权。

五是加强社区服务和农业服务。高职教育要向社区开放服务,开展与当地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发挥资源优势,为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就业质量服务。建立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需要的技术人才,推进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提高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协调发展。

四、职业教育文化传承机制思考与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不仅受社会需求驱动,而且受人的发展需要驱动,不仅为人们就业、生活、发展的基本能力和基本需求提供服务,而且帮助广大弱势群体、社会底层的人们提高社会地位、人格尊严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促进人的职业发展、生命质量和人文精神提升。以培养高端应用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要以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宗旨,培养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一种跨职业、跨岗位的综合能力,在职业人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首先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技能培养、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相统一。现代职业教育要围绕重点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建设,大力推进优秀的民族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以及创新发展、生态环保、绿色节能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民族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要立足人文教育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构建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特色课程开发为核心,以文化实践创新为目标的人文职业教育模式,提升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能力。再次要深化校企合作发展,建立学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大师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开展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活动,健全、完善特色职业教育文化传承機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思考与建设

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分为内部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和外部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内部质量评价保障机制是指针对教学基本情况进行常态监测,及时自我诊断,随时自主改进;外部质量评价保障机制,主要建立健全政策、法律制度,促进社会参与和评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总体目标就是逐步建成学校自主办学、政府依法履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外部评价与内部保证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建立经费保障。落实教育部财政部相关文件要求,开拓、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提高经费保障水平,保证教学基本条件、学校运行正常、教学综合改革。二是建立制度保障。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多方参与、民主监督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健全完善“高职学校建设标准”“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规范院校设置条件,明确设置程序和要求,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为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标尺。强化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作用。三是建立质量反馈机制。全面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省、学校三级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积极推进管办评分离,依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组织有关行业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诊改工作,倒逼职业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质量,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四是改进教师管理机制。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要重点体现政治品德、教学能力、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等重要内容。鼓励高职院校制定和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鼓励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支持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的兼职教师,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喻朝晖.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2)

【作者简介】赵 辉(1975— ),男,安徽泗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职业教育。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质量保障社会服务
科研创新要素集聚、产业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加强机构编制研究工作的探索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