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8-03-26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特教学校贺胜元

师道(教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特教行为习惯康复

文/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特教学校 贺胜元

如何加强听障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促使听障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这是听障儿童特教康复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导致听障儿童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1.家庭原因——陪读家长素质不高

我校是一个县办农村特教学校,位于双峰县东华村,由于听障儿童年幼,学校要求家长陪读,陪读的家长以母亲居多,还有少数的是父亲和奶奶,有高中学历的家长寥寥可数,有些只有小学文化,年龄较大的奶奶甚至没进过校门,而陪读的父亲整天只管打牌,缺乏耐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听障聋童康复的主导者,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俗话说 “言教不如身教”,而许多的家长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面前表现的诸多不良行为都被沿袭。而且他们的观念落后,想教又不会教,只知道唉声叹气,从不思考如何让听障儿童更好的立足社会。我校调查结果显示,全校95%的听障儿童家长不管孩子学习,一切只听从学校安排,轻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只要在校能 “开口”就行了,不积极引导孩子参与社会生活,给孩子创造沟通、交往的机会。

2.社会原因——常被当作另类

有些在特校康复得很好的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进入普校,平时看着挺开朗的,一个学期还不到,就变得越来越沉默,不爱讲话,最后不得不又转回来,究其原因,普校的孩子把他视为异类,不愿与其交流,更不愿与他交朋友。何况,很多的体育活动都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随意参加,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加剧,出现不良的攻击性行为。像有个别从普校回到特校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对康复老师都是横眉冷对,不搭不理。

3.学校原因——没有正常的语言环境

现在的学校为了安全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交往对象局限于听障孩子之间,他们不能学着和行行色色的人打交道,有些需要灵活处理的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全部教到,即使有情景模拟,也不如现实来得那么真实。比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进去,用脚踢门是不礼貌的。再比如,他们想向别人借一样东西,但他们又不知道怎样跟别人讲,他们就会直接拿别人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自己没有的就去拿别人的。

4.自身原因——身体的缺陷

听障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身体缺陷,他们听力损失,听觉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而听觉不起或仅起很小的作用。听力缺陷限制了他们对外界事物正确的感知,分辨不清事情的对与错,不能正确区分 “借” “偷” “拿” 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不能把自己放于集体中去考虑,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养,依靠他们自己是不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所以他们总是喜欢踢门、乱拿别人的东西,甚至撕坏别人的东西、报复心重等,如果不反复纠正,就会变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1.“逼”家长动起来

由于听障儿童的身理缺陷,家长对听障孩子过分溺爱或者放任不管,看待问题总是走极端,这样听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同龄的孩子。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定期召开家长会,不断给家长传递新观念。一切问题的根源来源于思想,要想解决根本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思想的问题,只要我们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还是能接受的,毕竟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第二,要求最好是父母陪读。爷爷奶奶毕竟隔了一代,教育小孩的方式方法大多欠妥,而且和老师交流起来也有困难。第三,学校每天所教内容要求家长一定要抄回家认真复习。不能是孩子在学校“开口”了,一回家就 “哑”了,不能让我们的教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第四,要让小孩每天在家干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擦桌子、收碗筷、叠被子、穿鞋子等,当然家长一定要在旁边及时地指导和鼓励,切忌嫌麻烦而大声训斥,或者自己全包。第五,定期组织家长听课和上课,并要及时地作出适当地评价,长此以往,家长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家长的言行也或多或少给孩子树立了榜样,从而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基本达到一致。第六,要求家长平时带小孩多参加社交活动,找同龄小朋友游戏,邀请同龄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克服胆怯心理,学会与人交往。第七,下午无特殊情况小孩不能由别人代接。第八,每月组织亲子活动,增进家校联系,培养感情,同时也给听障儿童提供了一个在大众面前表演的舞台。

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听障儿童也是社会的成员,他们应该享有与普通儿童同样的人格权利。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理解、宽容和尊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他们的遭遇与他们的期望相去甚远,当他们受到排挤或者歧视的时候,他们会感觉自卑难过,从而可能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障儿童出现问题的行为也许是在向社会发出的一种求救的呼声。针对现实情况,第一,要保障听障学校的教学规模和教育经费,加强特教学校的师资力量。第二,大力发展听障生职业教育,真正让他们学会一门能自己谋生的技术。第三,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都应关爱、帮扶听障人士。第四,利用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听障儿童。

3.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模式

听障儿童主要是在特教学校接受教育,特教学校对听障儿童的教育是对他们缺陷补偿的重要手段,特教学校通过言语、思维等方面的特殊训练,逐渐让他们在认知、语言等方面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学校教育也是听障儿童习得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更快更好的促进听障儿童的全面康复,从而减轻社会的负担,也降低了他们产生不良行为的概率。那么,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该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呢?第一,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创设情境,开展情景教学。比如创设我在马路上迷路了,该怎么办的情境。第二,根据教学内容,带孩子走出校门,进入家庭、超市、银行、医院等地,实地教学。第三,经常组织志愿者来校交流,重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第四,康复教师应多交流心得体会,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严宽有度,抓住语言康复的关键期。第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无障碍平台。第六,要求幼儿入校和离校时,必须说礼貌用语。比如说 “老师早上好” “校长下午好” “妈妈再见” “老师bye-bye” “奶奶再见” “姑妈再见” “谢谢” “没关系”等等,这样幼儿既养成了懂礼貌的好习惯,又锻炼了说话的能力。第七,突破传统教育的框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4.帮助听障儿童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听障儿童由于受到语言上的限制,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缓慢,形成了他们胆怯、缺乏自信心、不喜欢与人交往等心理现象,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人分享、与人合作、与人为善,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将成为听障儿童今后走入社会的绊脚石。那作为康复工作者,又该如何解决呢?第一,用爱心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心理,教学多以鼓励为主。第二,对待幼儿犯错,耐心劝告,严宽有度。第三,在集体课教学中,可以让他们自带糖果,从而体验与人分享的乐趣。第四,在游戏中,指导幼儿一起玩,一起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从中体会合作完成作品的喜悦。第五,让大龄儿童关照小龄儿童,学会服务他人,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比如帮小龄儿童洗手、穿鞋、倒水等。第六,在集体课上,让已学会知识的幼儿教未学会的幼儿,体验合作学习的好处。第七,可以经常带小孩捡垃圾、擦桌子、打扫教室等,养成劳动的习惯,懂得劳动是美德。第八,幼儿上厕所、就餐、上下楼梯等要求排队等候,理解等待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猜你喜欢

特教行为习惯康复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