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学术研究新成果的结合:以官渡之战为例

2018-03-26薛海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代史官渡袁绍

薛海波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如何将已经公认的历史学研究新成果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关系到一堂课是否具有学术意义,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视野和思考能力。目前,大学高师院校历史系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简称十院校本)。该书至2010年已经修订5版,总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1]1笔者拟以此版本教材官渡之战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界对官渡之战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中国古代史教材与学界研究成果有机结合的问题。

一、十院校本有关官渡之战的表述与学界对官渡之战研究的新观点

十院校本将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合在一起,作为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第一节“三国鼎立”的一目“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从官渡之战在十院校本教材所处的位置看,编写组对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意义有充分认识。编写组对官渡之战双方的实力表述为:“袁绍方面兵多粮足,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则粮少兵寡,可用来作战的,大约只有一两万人”[1]304;将曹操击败袁绍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是袁绍“性格外宽而内忌”“犹豫寡断”以及集团内部“政治腐败”等;二是曹操阵营团结一致、知人善任、从善如流以及曹操个人杰出的军事才能,认为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1]305由上可见,编写组主要沿用二三十年前学界对官渡之战的传统看法,并没有将学界研究新成果吸纳到教材的编写中。任课教师如果不将学界有关官渡之战的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的讲授中,学生只能从以上教材的表述中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乃至公式化的结论,这体现不出大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历史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洞察力的特点和要求。

学界对官渡之战研究的进展集中体现在官渡之战是否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上。相关论文从袁绍在官渡战前对青、冀、幽、并四州的实际控制程度、袁绍集团的军事经济实力、曹操战前占据的地盘范围、许下屯田的良好效果、讨伐董卓起兵之初至其战前兵力扩充的过程及总数、官渡之战实际涵盖的地域范围及与官渡地区的区别、曹操在官渡战前的征伐刘备等其他小军阀的军事行动、曹操在官渡之战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兵力部署、对袁绍军数万降卒的处理、曹袁双方内外线攻防态势、张绣、鲜于辅、刘表、刘备等其他军阀的态度变化、陈寿撰写《三国志》时是否存在刻意抬高曹操贬低袁绍的曲笔、裴松之的相关注释①,得出官渡之战实际上一场实力相当的拉锯战,曹操军队在十万左右,并非是曹操以弱胜强的结论。学界对官渡之战曹操兵力的考证有助于学生认识东汉末年北方各派军阀豪强的真正实力和各军事集团内部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认识官渡之战前后北方政局的实际情况有重要价值。

二、将官渡之战曹操兵力数量研究新成果融入教学中的途径

十院校本和学界认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观点,主要是依据《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本纪》建安五年八月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时“(曹操)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记载。如将“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放置在其所在的语段中仔细分析,就会得出曹操兵力绝非仅万人的结论。现将此句所在《三国志》中的段落列出如下:

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盾,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2]19

由上可见,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投入的兵力不能不满万人,否则曹操不可能与袁绍的十万大军在官渡东西数十里的战线上“分营与相当”,挡住袁绍的多点进攻。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应当是指曹操在与袁绍相持的核心官渡地区所部署的兵力[3]62。从官渡之战曹军分布东西数十里的范围看,在官渡地区曹操部署“不满万人”的兵力并不算少。裴松之对上引史料的看法也是论证曹操兵力并非仅万人的重要史料,现列如下: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馀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2]20

从中可见,裴松之断定曹操投入到官渡之战的兵力绝不止万人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其一,在官渡战前,曹操通过不断的招降纳叛使其军队数目已在数万之上,官渡之战是关系到曹操集团生死存在的决战,曹操不可能仅率万余人参战。

其二,如果曹操仅万余人,袁绍必然会采取围歼的战术,而实际情况是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东西数十里的范围内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且曹操还可派大将徐晃率军外线作战截断袁绍粮道,自己还能率军偷袭乌巢。因此,曹操能与十万大军的袁绍形成对峙,并且不时主动进攻,说明其兵力必然在数万之上。

其三,曹操仅凭八千人根本无法坑杀八万袁绍军降卒。

那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际投入的总兵力有多少呢?笔者根据《三国志》中曹操在官渡之战期间兵力的调配,结合沈祖祥先生的研究[3]65-66,列表如下:

表1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投入兵力

从表1可见,粗略估算曹操用于官渡之战的兵力达到10万人。在官渡之战期间,为防止袁绍从侧翼包抄在青州等地,曹操在黄河南岸的白马、延津、原武、获嘉孟津等战略要地、政治中心许昌、战略后方宛、汝南、陈留,均部署重兵,且上述地区的将领夏侯淳、曹仁、曹洪等将领统帅的还是曹军主力。这使得袁绍十万大军无法将曹操包围或两翼夹击,只能集中军力在官渡寻求“中央突破”。在相持阶段,曹操率万余人在官渡就能牵制袁绍军主力,伺机偷袭取胜。可见,官渡之战是一场曹操、袁绍势均力敌的相持战。曹操断袁绍粮道、偷袭乌巢仅是袁绍官渡之战惨败的直接原因。袁绍军事集团内部派系倾轧、勾心斗角,袁绍自身用人不当,导致谋臣许攸投奔曹操,将袁军屯粮乌巢的机密告之曹操[2]21,是曹操能一鼓作气击溃袁绍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学界研究新成果的结合应以史料研读为基础

通过对官渡之战是否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例教学过程的举例分析,我们认为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应当加强对原始史料的研读。从教材编写修订上,不能满足于对传统观点的长期沿用或对教材表述的小修小补,而应当及时吸取学界已经公认的新研究成果,将之融入教材编写修订中,使教材与学术研究的新进展保持一定的承接和联系。任课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结构,以原始史料为基础,将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原始史料的研读,补充乃至纠正教材的疏漏之处,培养学生阅读原典文献、分析史料、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从而实现大学历史学专业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从史料中来、到史料中去。

[注释]

①相关论文主要有黎洪:《曹、袁官渡之战,兵力是一比十吗?》,《安徽史学》1985年第3期,第69-70页;宋裕:《官渡之战并非“以弱胜强”》,《齐鲁学刊》1988年第6期,第74-79页;张铁民:《官渡之战曹操并非以少胜多》,《文史知识》1991年第6期,第86-89页;沈祖祥:《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曹操官渡之战兵力考》,《江汉论坛》1991年第4期,第61-67页;杨巨中:《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考》,《军事历史》2000年第6期,第48-50页。

[1]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沈祖祥.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曹操官渡之战兵力考[J].江汉论坛,1991(4).

猜你喜欢

古代史官渡袁绍
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昆明官渡古镇休闲旅游的发展研究
广东官渡六户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袁绍其实不无能
袁绍其实不无能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以《世界古代史》课程为例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从“源头”认识东南亚之“利器”:《东南亚古代史》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