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8-03-26钱方明
钱方明,李 畅
(长春师范大学 计划财务处,吉林 长春 130032)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
2003年,政府提出“要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首次提到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关于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始阶段,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成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预算绩效分析贯穿于高校预算资金编制、申报、分配、执行、评价的全过程,对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后勤保障、行政工作等发展有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忽视经费的使用效益、经济效益,预算绩效考核环节相对薄弱,只注重预算经费投入情况。政府部门拟通过推进部门预算制度,规范高校资源配置。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资金未能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存在资源重复购置现象。因此,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构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内部与外部双角度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预算包括预算编制、分配、执行、考核及监管等多个环节,涉及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及社会公众。所以,预算绩效考核工作覆盖面很广。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不能只从高校内部或高校外部考虑。要根据评价主体,分别构建内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外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本文以高校内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
(二)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财务收支管理是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预算绩效评价以财务收支周期(即会计年度)为研究周期,将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三个环节紧密结合,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涵盖经费筹集绩效、经费使用绩效及发展绩效、相应子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目的在于提高高校预算经费的管理水平及经费的经济效益。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除考核评价功能外,还应对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审核给予支持并为其提供操作平台。高校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角度构建评价体系:预算编制决策评价;预算执行过程评价;决算结果评价。
(三)确定预算绩效评价程序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周期性的、持续性的过程,通过反复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升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高校制定考核周期预算目标绩效。目标绩效主要是高校年度预算管理拟完成的绩效考核目标,该目标可以是量化目标,也可以是非量化目标,既包括财务指标,也包括非财务指标。
第二步:由财政部门制定标准绩效。标准绩效是财政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大多数高校的预算管理情况制定的参考标准。在预算考核周期内,高校可以通过实际绩效、标准绩效、目标绩效的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三步:在预算考核周期结束后,高校在上报财务决算报表时提交年度预算绩效分析报告,详细说明各项指标执行情况。
第四步:由财政部门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结合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及防范措施,并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拨款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高校预算管理责任机制
高校预算管理责任机制能更好地保障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编制年度预算时,高校要确定目标绩效,适时对预算执行进行全程监控、管理。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责任制与激励机制,有利于增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调动参与预算管理的主观积极性,加速高校预算管理由“重分配”向“重管理”“重绩效”方向转变,以责任约束各责任人进行预算管理,尽全力完成年度目标绩效,达到标准绩效,缩短实际绩效与目标绩效、标准绩效的差距。
(五)建立高校预算管理激励机制
高校预算绩效激励机制能更好地提高相关部门及责任人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所谓的激励机制就是奖优罚劣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绩效评价结果与利益挂钩,也就是与相关责任人的工资福利、人事晋升挂钩。工资福利主要体现在奖金、绩效工资等方面;人事晋升主要依据业绩和政绩考核。
二是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拨款挂钩,充分发挥绩效评价激励和约束作用。对预算绩效评价水平高的部门,适当提高下一年度的预算拨款;对预算绩效评价水平低的部门,适当调减下一年度的预算拨款;对执行进度迟缓、未达到标准绩效和目标绩效的项目,适当调减或推迟拨款;对执行效果良好、达到目标绩效和标准绩效的项目,适当调增拨款。
(六)合理确定评价指标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是高校预算绩效考核的难点和重点。如何选取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一直是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有助于横向、纵向衡量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真实反映高校财务收支状况及教学、科研、行政、后勤服务的管理水平,合理分配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高校预算管理范围广,涉及高校管理的诸多方面,涵盖教学、科研、后勤保障、行政。评价的内容包括人事管理、教学科研事业管理、财务管理等,评价的内容有的可用定量指标反映,有的需要通过定性指标说明。因此,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统一体。此外,还可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判断指标,判断指标只需被调查者回答是或否、有或无即可。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可理解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数据要符合正常的逻辑,不能选取比较偏、比较生僻、比较窄的指标。否则,既不能有效得出预算绩效评价的主要结论,也不能如实地、符合常理地评价预算执行相关情况。
(二)科学性原则
将事实当作评价的根据和基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实施过程和方法的确定都要切合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采集、评价信息。
坚持科学性原则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把握评价信息的真实性,不要主观臆断;二要把握数据的全面性,切忌片面信息作出评价总结;三要切忌评价者主观定位被评者,避免评价不够准确;四要尊重被评者个体的差异性,切勿一刀切。
(三)全面性原则
选取评价指标的范围要全面,充分顾及财务指标数据,并兼顾一些非财务指标数据;要认真统计相关短期指标,并兼顾与之相关的长期指标;要思考指标数据的整体层面和局部层面,并兼顾社会、学校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行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要可行、可操作,依据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构建数据的筛选及指标体系。
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遴选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初步分为三级。首先,构建一级指标,分别为经费筹集绩效、经费使用绩效、可持续发展绩效;其次,构建二级指标,分别为多渠道筹集的经费绩效、教学经费的使用绩效、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人员经费的使用绩效、后勤经费的使用绩效、预算管理绩效、资产增值绩效、社会绩效;最后,根据二级指标构建42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
经费使用科研经费使用绩效人员经费使用绩效后勤保障经费使用绩效预算管理绩效科研支出占总支出比率科研支出增长率科研收入增长率人均科研支出人均科研奖励人均承担立项课题数人均SCI论文数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比率人员经费支出增长率人均年工资总额增长率人员培训费占总支出比率高层次人才引进增长率后勤保障支出占总支出比率后勤保障支出增长率人均水电取暖费人均后勤保障支出收入预算总完成率事业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总完成率事业支出预算总完成率可持续发展资产增值绩效社会绩效资产增长率第一志愿报考率录取人数增长率毕业生就业率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上述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是参考以往相关研究构建的,主观性较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筛选,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1.专家筛选
首先,要找到熟知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及高效预算制度、熟悉高校财务运行管理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然后,将上述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成问卷调查表,由专家进行选择和判断,按重要性进行打分。最后,综合分析每个专家的意见。
2.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
结合专家调查问卷结果,根据数理统计相关知识,对指标进行集中程度、协调程度、离散程度分析,保留相对重要的评价指标,删除相对不重要的指标。
分析过程中,采用数理统计中均值、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来判断指标的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及离散程度。均值越大,指标越重要;变异系数和标准差越小越好。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剔除一些相对不重要的指标。
3.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筛选后的指标中可能仍存在考核内容相近的一些指标,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及有效性。为此,可以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确保评价指标的独立性,剔除相关性大的指标。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信度即为可靠性,本文的信度检验是指问卷调查的可信程度。
信度检验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后检验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致性程度越高,测量结果越可信。一致性程度越低,测量结果越不可信。
信度包括外在信度和内在信度。外在信度是指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调查,检验其调查结果的相关性程度。如果相关程度较强,说明调查问卷是可信的。内在信度主要考察调查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一致性程度越强,调查越有意义,其结果可信度就越强。
内在信度反映的是指标体系的同质性和稳定性。在管理学中,通常采用内在信度来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最常用的是用alpha系数作为内在信度检验系数,alpha应该在0~1之间。如果alpha为1,表示信度为最高程度;如果alpha为0,表示信度为最低程度;alpha值越高,可靠性越强。如果alpha低于0.6,表示调查问卷结果不符合测量学要求,应该考虑重新调查。
2.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即为有效性检验,是指测验的准确性和有用性。效度检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测量范围与测量目的,分析测量对象特质,对比测量内容与测量目的是否相符。效度通常用相关系数表示。
效度分析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的检验结果反映的是效度的不同方面。内容效度是调查问卷效度检验常用的方法。内容效度是指所设计的调查问卷能否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
在分析中,必要时采用内容效度比来衡量:内容效度比=(n-N/2)÷N/2,其值介于0.4~0.7之间比较理想,其中n为认为指标能很好地反映考核目标的专家人数,N为参与调查问卷的有效专家人数。
综上所述,最终选取出能真实有效、科学合理地反映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指标。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可理解性、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原则。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依据调查问卷结果及最终选取的评价体系保留下来的三级指标,分别赋予其相应分值。三级指标分值主要依据其重要性而定。
五、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标准
按照重要性确定各三级指标权重后,根据各三级指标数值判断其得分情况。为保证判断结果客观、全面、准确、科学、合理,应依据如下标准。
(一)计划标准
依据高校内部年度预算、工作计划、预定目标等,结合年度完成情况确定指标分值。比如,高校内部年初工作计划中明确自筹经费比率计划达到15%,支出预算总完成率计划达到95%以上等具体目标。达到预期目标,为满分;达不到预期目标,按照实际情况给分。
(二)行业标准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综合大学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为:生均教学面积为14平方米、生均图书100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00元等。根据指标得分与行业标准对比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分数。
(三)历史标准
以某指标最近三年最好绩效为依据。指标得分达到历史标准,为满分;未达到历史标准,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四)其他标准
主要指通过一定的指标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德菲尔法等,以及权威机构、学者、专家认定的标准。指标得分达到相应标准,为满分;若未达到相应标准,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根据各项三级指标得分,求出总分,进而评价高校预算绩效水平。比如,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可确定为:90分以上(含90分)为绩效优;80至90分(含80分)为绩效良好;60分至80分(含60分)为绩效合格;60分以下为绩效不合格。
六、结语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对高校预算资金使用效益、资源配置进行的评价,目的是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预算执行、管理、监督的实际情况,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利用资金。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真实有效、可操作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高校资金合理使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王棣华,王红圆.略议预算的柔性管理[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2]吴密.新时期高校预算管理的特点与机制创新[J].会计之友,2008(12).
[3]财政部.关于中央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试行)方法的介绍[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4(3).
[4]赵学群.绩效评价和绩效预算研究述评[J].财政研究,2010(9).
[5]贾康,阎坤.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思考[J].管理世界,2009(8).
[6]王晓芳.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与证券公司发展战略[J].财贸经济,2006(4).
[7]李明.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8]王志雄,刘运国.基于双视角的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以广东某文科高校为例[J].财会通讯,2010(4).
[9]钟小陶.用绩效预算强化高校财务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10]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李淑宁.浅议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12]章毓育,张佳春,李远勤.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J].财会通讯,2009(3).
[13]王明秀,孙海波.高等学校预算绩效评价及对策与措施研究.科技与管理,2005(4).
[14]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体系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15]王艳林,平衡计分卡下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财会通讯(综合),2009(8).
[16]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6).
[17]许江波,李春龙.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现状调查与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
[18]刘新荣.刍谈高校经费管理绩效评价[J].财会月刊,2006(8).
[19]王冲.文化视角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