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走调变形”

2018-03-26杨明生王寅竹

城乡建设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新村三农战略

■ 杨明生 王寅竹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各地稳步推进,总体形势很好。然而,一些地方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功能定位、推进动力等关键问题研究不深,往往忽视统筹规划与长远安排,只重视短期内有“拿得出手”的建设成果、有“高大上”的表现形式、有“吸引人”的眼球效应,在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之后徒然落下一具光鲜而毫无生气的空壳。乡村振兴战略要因地制宜,防止在实施中“走调变形”。

应避免重“面子”、轻“里子”的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不能等同于修路盖房,按下快进键,加班加点就能建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在于下多大决心、用多少年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关键在于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达成什么目标。

应避免有“新村”、无“乡愁”的现象。如今,一谈农村发展建设的成绩,总少不了“面貌一新”,不少人以为凡是“新”的就是好的。一些地方忽视延续了千百年的乡土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忽视地方自然环境特点、农业特色、文化和地理特性,把“建城市一样的房屋,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当成农村建设目标,一味地强调“大干快上”“推倒重来”“全部翻新”;将城市规划建设中并不科学合理的方式简单套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中来,扒旧房盖新房、拆平房建楼房、撤小村并社区,建成的新村被规划得整齐划一,流淌了千年的小河被改了道,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砍伐殆尽,古朴的青石小路改成宽阔的柏油大道,碧草如茵的绿地被浇上水泥建成休闲广场,池塘、水渠、原始地貌纷纷湮灭,新建农民住宅小区让人看不到乡村气息。

应避免“客体”干、“主体”看的现象。一些地方不是按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轻重缓急来安排乡村振兴的架构次序,而是围绕上级实施的项目或者工程与行动来开展工作,很少有人问农民自己希望怎样。近些年,关于“三农”的政策出台了不少,但推动资本下乡、大户进村的较多,满足小农户生产生活需要的政策较少。还有些经营主体在参与乡村振兴时,力图代替“三农”而非依靠“三农”,导致“三农”成为资本谋取利益的“装饰品”。

猜你喜欢

新村三农战略
中国画《林涧·新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战略
战略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