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梯度式设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3-26张玲玲
张玲玲
柳城县实验高级中学 广西柳州 545200
一、课题研究的界定
(一)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梯度式设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①问题:通过问题梯度的层层推进,促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形成新的问题,促进原有问题的解决,随着新问题的提出,思维又会向前推进。思维从梯度的问题开始,又导致新的问题的产生,周而复始的循环,思维得以发展。
②梯度式设计: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问题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规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没有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的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确定研究的方向:高中数学课堂各环节的问题梯度式的设计。
(二)研究的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等方面有所提高。
(三)梯度式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梯度式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基本心理状况等。
2.梯度式问题设计的思维过程的生产性原则:以记忆性、理解性问题作为导向,鼓励学生开展反思性、创造性思考为目标,在设计梯度式问题时,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根据经验进行合理的预设,同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映情况,进行恰当的设计。
3.梯度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4.梯度式问题设计的挑战性原则:梯度式问题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学习欲望,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接受问题的挑战。
5.梯度式问题设计的体验性原则: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所得,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梯度式问题设计的联系实际原则: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
(四)研究如何借助导学案进行教学,设置梯度式问题,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指导后续教学工作。
(五)在编制导学案及集体备课打磨一节课时,全组成员反复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构建“问题梯度式”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从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学难题为归宿,通过对自身或他人实践的反思,主动地设计与尝试,以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年09月~2014年09月底)
课题准备阶段,广西从2012年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根据自身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思考,探讨最终达成一致,拟定了“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梯度式设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借着通过开展对数学问题梯度式教学的研究,以望能探究出一套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有效性的数学教学模式。并由此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分工及论证等工作。
(二)实验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05月)
研究对象为2012级、2013级学生,当年课程设置方面由原来的每周一个班5节数学课变成每周一个班是4节数学课,周末不补课,课时短,教学任务重。
1.教师方面:(1)确定研讨课的课题,精心设计梯度式问题,实施课堂教学。(2)借助导学案为载体,编制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
2.学生方面:采取测验的方式,教师开展问题梯度式教学后,对学生进行测试。
(三)总结阶段(2015年06月~2016年3月)
进行资料汇总,全面分析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每人根据自身情况撰写课题总结,由此初步完成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促使这一研究课题进一步有序地向纵横深度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对课堂实施问题梯度式的教学研究
1.课题研究内容
(1)时间:2014年09月~2017年03月底
(2)地点:本校
(3)对象:12级学生
(4)研究的人员:张玲玲、陈万里、罗程、骆丽玲、吴燕
2.行动步骤与过程措施
(1)每节课前组内成员做简单的集备,形成思路,编制导学案,于课前发放导学案给学生,指引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学案”部分。
(2)课堂反馈前置“导学案”完成的情况,教师通过问题链把“预习学案”中的练习串起来并让学生回答,由此变式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或需探讨的内容)。
(3)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或一些动手实践活动),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表达、展示的机会,借助组内交流,组间探讨,从而不断使其思维得以碰撞,进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所研究的知识点,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
(4)典例的讲授及课堂的及时巩固训练。
(5)课后设计一些具有思维深度的练习进行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3.对观察到的有关现象的描述和整理
(1)亮点
学生方面:①学生学习习惯有较大改变:从课前的浮光掠影,到现在的主动预习,借助导学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②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较以前明显提高,睡觉现象逐渐减少,更多看到生生间的学习交流互动。思维状态较以前活跃。
教师方面:通过问题梯度式的教学,关注了学生的参与度,有意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2)不足:教师没能更切合学生的学情设置梯度问题,梯度把握不准,设置的问题有些过难,学生答不出来,造成了思维的难度过大。
4.成因分析
导致学生无法回答老师的设问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不全,没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梯度链。
(一)借助编写导学案,设计梯度式问题的研究
1.研究内容
(1)时间:2014年09月—2017年03月底
(2)地点:本校
(3)对象:12级学生
(4)编写人员:张玲玲、陈万里、罗程、骆丽玲、吴燕
2.行动步骤与过程措施:
导学案的编写主体分“课前预习学案”及“课堂探究学案”两大模块。
(1)“课前预习学案”部分:主要是根据本节课所涉及之前所学的一些知识,通过问题或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或做中不断复习所学知识,为本节课后续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2)“课堂探究学案”部分分“合作探究”、“典例讲解”、“巩固训练”、“课后拓展延伸”四块。
①“合作探究”:基本采用问题梯度链的模式呈现,让学生在问题链的导向下,借助合作学习生成新知识;
②“典例讲解”: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应用所获得的新知识解决问题;
③“巩固训练”:设计几道课堂完成的训练题,及时训练,巩固新知识;
④“课后拓展延伸”:设计的课后训练题综合性普遍比较强,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对观察到的有关现象的描述和整理
(1)“课前预习学案”部分设计效果较好,学生基本都能掌握,但也存在学生不会写的现象。
(2)“合作探究”中的问题链设计难度较大,学生合作学习都不会写。
(3)“课后拓展延伸”部分,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
4.成因分析及措施
(1)“课前预习学案”部分学生不会写,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设计时可以加入所用知识点的复习环节。
(2)问题链难度大,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造成,拔高了问题梯度;二是学生不理解老师设计问题链的用意。
(3)“课后拓展延伸”部分难度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降低难度即可。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初步形成以“疑惑—好奇—冲突—平衡”为问题梯度式设计的操作流程
探索出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梯度式设计的操作流程:“疑惑—好奇—冲突—平衡”。
1“.疑惑”:暴露学生思维的障碍点。
2“.好奇”:借助问题导向营造一个学生能明显意识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激起思维的波澜。
3“.冲突”:通过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4“.平衡”: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的提问,不断的解答,不断的追问,不断的明朗的过程。
(二)形成我校数学学科的校本课程——基于“问题梯度式设计”的优秀导学案集
1.精心编写及有效使用导学案,辅助课堂问题梯度式教学
通过这次对问题梯度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合适我校学生使用的课堂辅导资料集。类似这种导学案基本上每节课都在使用,事先安排好进度及编写人员,保证在每节课前都能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书写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学案”部分,课前回收检查或是在课堂上直接反馈。
2.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使用导学案后学生及教师方面改变颇大,具体体现如下:
学生方面:(1)学生学习习惯有较大改变:从课前的浮光掠影,到现在的主动预习,借助导学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2)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以前明显提高,睡觉现象逐渐减少,更多看到生生间的学习交流互动。(3)思维状态较以前活跃。
教师方面:教学设计中设计的问题切合学生的学情,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设计问题链及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个人教学基本功得到提升。
在每周精简课时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借助问题梯度式设计教学案例,依托导学案辅助课堂实施课前、课后的跟踪,成绩效果显著。
(三)“问题梯度式教学设计”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转换,教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在此次研究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最大在收获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学会了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该教什么?要分清教材中哪些是基本的理论,哪些是基本的结论,隐含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经过了怎样的研究过程;二是为什么而教?要明确所教的目的,即三维目标,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实际应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三是该怎么教?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什么样的程序,提出什么样的导学性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对结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及怎样进行反思。
下面以高中数学课中最难上的一节概念课——“函数的概念”为例:
课题组科学严谨,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锻炼培养我们成为了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同时也带动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全面成长。课题组成员在此过程中教学设计(含课件设计)等分别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其中陈万里老师在指导2012级学生高考备考中,教学效果显著,荣获柳州市2015届高考备考“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罗程在指导2013级学生高考备考中,教学效果显著,荣获柳州市2016届高考备考“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同时,罗程老师、张玲玲老师的教学课件分别荣获全国一、二等奖。另外我们课题组成员多位老师承担市级、县级以及校级的研讨任务,均得到同行的一致认可。
六、研究反思及今后设想
通过这次对问题梯度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借助导学案为辅助载体开展教学实验,从导学案的编写到课堂的实施,中间让我们体会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集体备课的好处。在教育教学中立足学生,凡事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多思考,必能找到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及课堂模式,教师、学生都能从中收益!
其次,在实施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价值,认识到数学知识重要,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最后,有些今后教学工作的设想:
(一)加强理论学习
在具体实施问题梯度设计教学时,课题组的还需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通过老师的问题“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尝试复习课问题导向研究
本次研究没能在复习课上有所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与有高三复习课经验丰富的教师探讨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中,渗透问题链,启发学生主动复习知识,改变高三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三)及时评价体系在建构
对于每节课的评价体系没能及时构建,今后可以尝试构建每节课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