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2018-03-26蒋波
蒋 波
韶关市浈江区浈江中学 广东韶关 512000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自我修养作用,将各种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并树立学生良好的君子风范应该成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如此做不但可以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育人目的,也能逐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真正将“君子之学”渗透初中教育观中,培养初中生的各方面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意识。
一、语文人格教育渗透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组希望迎合新课改素质教育要求,针对“君子之学”来结合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内容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人格健康成长,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德育内涵,为初中生形成健康人格奠定良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也总结了实践活动法、学科渗透法与经验总结法,同时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过程拓展,组织并鼓励师生不断发掘、提炼教学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现教学内容扩充,以达到教学实践创新成果。总体来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还要紧密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来渗透“君子之学”思想,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理,渗透德育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提升[1]。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具体教法
结合上述教法,本文也简单阐述了当前本课题组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具体教法。
(一)强化自信理念、培养独立自主意识
“君子之学”中就强调君子一定是拥有自信理念和独立自主意识的人,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这一点,结合初中生心理上依然处于半成熟的阶段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上存在困难且信心不足的学生进行基础层面的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解决自卑心理问题,让他们看到希望。例如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结合作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及语言描写来引导学生分析、揣测人物内心世界,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就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最好时机。比如说在《愚公移山》这一课中,教师就会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主动独立思考比较一下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态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愚公移山的目的和决心具体体现在哪里,那就是愚公之所以能够移山,关键在于他所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加增”这一客观规律,所以这让他拥有了移走大山的精神信念,最终终于梦想成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横向思维引导学生感悟如何处理自己生活中的大山。有些差等生认为当前生活中的大山无疑就是繁重的课业学习生活,所以教师要帮助差等生摘掉这顶压力帽子,鼓励他们重建信心,用演讲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互相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或者看到别人所经历的克服困难的例子,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最终达成共识,在教师引导下相信自己做任何事都要拥有成功的信念,培养他们良好的“君子”精神。
(二)强化情感教育、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君子之学”教育的一大关键点就是情感教育,它能陶冶初中生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我校的初中生还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养尊处优,生活在蜜罐中,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并不到位,所以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情感方面的缺失,情感相对单纯、情商表现也不高。所以教师应该借助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课文内容有效渗透情感教育,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中,教师就应该首先带领学生反复品读这一课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中所描述的朱自清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主要是抓住课文中的几处细节来渗透情感教育内容,比如父亲到月台送别儿子、父亲艰难的翻越栅栏去买橘子的背影,这其中都蕴含了父亲对自己身后的父子情感,明确了一种舔犊父爱之情。而在布置课后作业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回到家中观察自己的父亲,亲手写一篇有关父亲的作文,下一节课上进入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作文内容,并由师生共同评判,看谁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更有趣、更感人,流露出学生希望回馈父母养育之恩的的复杂心情。
(三)欣赏自然之美、感悟莲花精神、提升审美能力
在《爱莲说》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悟莲花精神进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审美能力。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点,这正符合了“君子之学”中所蕴含的君子高洁精神,同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提升也具有一定现实价值。如果有条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在适当的季节到公园、大自然中去直接观察莲花,看到他们圣洁纯粹的一面,即要通过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接触莲花,然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根据当前所看到的莲花和自己曾经接触过的莲花来进行经验总结,全面解读莲花与君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更多教学内涵渗透[2]。
总结:
课题组在围绕“君子之学”这一主题背景下也积极全面的开展了初中语文教学人格教育过程,并结合多种教法实现了教学内涵优化,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一定的人文价值,为初中生乐学、好学、优化思想道德品质与人格意识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