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
2018-03-26林德志
林德志
云阳县水口镇水口小学 重庆 404500
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等,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在众多听课和与许多教师交流中了解到,在概念教学中老师们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争议,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部分概念教学是在不同年级进行分阶段教学,其中,教师最困惑的就是目标的定位。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就会出现“越位”或“清空”现象。
(二)概念的归纳过于简单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没有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概念的内涵没让学生吃透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往往是囫囵吞枣,没有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重点突破。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四)教学过程比较枯燥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上了概念课,听了之后就发现不经意的把数学概念课上得冰冷无味、死板缺乏生机;学生没有通过对大量事物的感知、分析、理解而抽象出概念。
二、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要有大数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要大数学观,研究分阶段概念教学教材的前后联系,系统思考,循序渐进;了解学生每个阶段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对比不同教材间编排异同,找准切入点,充分为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把握阶段性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概念都应该是确定的,这样才不致于造成概念混乱的现象。有些概念不严格下定义,但也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用描述代替定义,或者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同时注意与将来的严格定义不矛盾。
2、当一个教学阶段完成以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指出概念是发展的,不断变化的。
3、当概念发展后,教师不但指出原来概念与发展后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便学生掌握,而且还应引导学生对有关概念进行研究,注意其发展变化。
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搞清概念之间的顺序,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既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不能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余地,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从而处理好掌握概念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二)加强直观教学,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1、通过演示、操作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
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尽可能地利用恰当的演示或操作使其转化为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
教学中有许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即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生活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将其生活知识抽象为教学内容。
概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三)重视概念的应用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的,通过概念的应用,除了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巩固外,还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巩固练习的设计既要侧重于对概念的灵活运用,又要力求反映概念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深入思考数学概念与各种事实、现象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巩固知识不应当是在刚刚讲完某个概念时就立即让学生复述或回答相应的问题,而是让他们深入思考数学概念,通过独立作业促进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消化和吸收,达成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形成或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