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识话中学教育
2018-03-26重庆市实验中学蒋玉辉
□文/重庆市实验中学 蒋玉辉
实现中国梦需要教育贡献智慧,未来社会是一个多样、智能的时代,需要有文化、有思想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一直都在思考,有想法、有行动,也有困惑。
没有分数,今天无法立足。当前,高考承载了过多过重的期待,要让人民满意,只能努力做好自己。中学教育没有高大上,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不忘初心、永不懈怠。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征程中,我们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务实的抓师资、夯实基础;抓课堂、提升质量;抓课程、寻求高度。但是,只有分数,明天无法走远。不能将分数和素质混为一谈,不能用粗浅的指标来遮丑,不能以教育的名义干着违背教育规律的事。学校不是应试工厂,学生除了应试,还需要懂得更多。
而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素质和质量到底是什么呢?不管各种纷杂的理论如何混淆人们的视野,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基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之上的。
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中学教育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考个好分数,而应当培养“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的能力”。我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就是不知疲倦的去发现、珍视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我们的工作不允许错误,哪怕教育的误差出现在极个别人身上,也是教育不能承受之痛。
我校立足于“两人两课两支队伍”来抓教育教学质量。“两人”即教师和学生;“两课”即课程和课堂;“两支队伍”即班主任队伍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
关注两人,即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师生合作、共同发展、彼此珍爱是我们的追求。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学生永远是心中的最爱,永远是心中的骄傲,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成为最有可能的自己,这就是教师的获得感。在学生的一生中,会遇见很多人,如果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并指导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教师的成就。
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关键平台,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显著标志。在我校学习的学生除了得到毕业证书之外,还将拥有六张通向未来的素质证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的行动是构建“六个一”校本课程体系:体魄锻炼课程,基本要求是培养一种运动爱好;文学艺术课程,基本要求是培养一项文学艺术喜好;科技创新课程,基本要求是拥有一项创造发明“专利”; 特长培养课程,基本要求是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协会);人格成长课程,基本要求是每期参加一项志愿者活动;实践探究课程,基本要求是每年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实施“六个一”校本课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学习主体。我们称之为人才培养“五要素”。
最好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校园。教育即生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六个一”校本课程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多个方面,践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同时,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学校还在学生兴趣和特长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特长、专业意识和精神,为学生发展打造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从“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普适性教育,到“六个一校本课程”的个性教育,我们努力做到“目中有人,人有所长”。我们将教育的眼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去发现他们的需要,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去成就他们的未来。
高质量的课堂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阵地。我校打破了以往单纯由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着力打造“四四互动”问题探究式课堂,其要求为:疑为主轴、学为根本、练为主线,自主学习、问题贯穿、师生互动。“四四互动问题探究式课堂”包含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提出读书(阅读)、发言(对话)、动笔(练习)、思维(质疑)的四项规范;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环节清晰、内容充实、学法规律、艺术巧构四项课堂标准要求。希望教师追求有效、高效、艺术化教学境界。在课堂的“互动”上,提出学生“主”动、教师“带”动、师生“互”动,特别强调学生“生疑释疑、动手实践、课堂全程,问题贯穿”。
用现在的知识去教要去适应未来的学生使教育进入困窘的境地。信息时代,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会学生解题的同时打开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的成长,我们永不停滞。
我校师资培养以四大工程为抓手,即继续教育工程、“1369”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高级后教师引领工程、名师工程,通过这些工程实施,让每一个教师都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提升教师团队素质。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发挥学科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在课改推行引导、示范方面的影响力。
德不孤、必有邻。这个世界最美丽的事情就是把春天变成花朵,让花朵香满世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幸运的就是让花朵在我们手心成长。从仰望别人到让别人羡慕,追求的不仅仅是华丽的褪变,更是做一个教育人的责任担当。
过去决定了现在,但不能决定未来,从来不敢陶醉在过去的成绩里,有的只是鞭策和鼓舞,向着教育强国梦奋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