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2018-03-26杨永志王延华
杨永志,王延华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是党的重要文献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笔者曾在2011年第14期《人民论坛》发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蕴含”一文,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今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我们认为有必要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课题,以此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及推动实践发展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以往常说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尽管内涵方面有一些交集,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蕴含,只有将其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比较才能充分说明。
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相同点来看,一方面,它们在理论上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使理论自身得到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因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都必然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另一方面,其时代性反映都通过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来实现,因为时代是客观的存在,实践和认识发展是时代的本质体现,所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都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和认识紧密相关。它们从丰富和发展两个方面共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不同点来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二者的直接依据不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依据是“适应真理存在和运用条件的变化”。一百多年前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完全适应历史文化和经济政治有极大不同的中国的实际,因此,马克思主义要保持真理性,必须依据条件变化实现民族化和时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和运用的历史性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依据是“用新理念回应由实践反映出来的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后,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而中国问题本身是动态变化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具体回答这些新问题。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业已存在的理论如何保持和发挥其真理性,让“理论之树常青”;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是通过实践发展概括出新思想新理念,使“理论的价值增值”。
第二,二者所处的层次不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与中国化和大众化处于同一层次的概念,是从世界范围和人类整体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的开放、运用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现实意义、历史过程等同属一个层次,是从中国的范围和实践发展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如何反映时代。就是说,由于所关注问题的范围和视角不同,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不在同一问题层面上。
第三,二者的着眼点不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着眼于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诠释现代话语概念,比如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解读“全球化思想”,用“东方社会理论”耕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更多地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观照现实的理论思考,比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着眼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着眼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回应时代问题”,以及“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第四,二者联系的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侧重于关注人类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历史趋势,“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1]。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侧重于“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并且“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2]。简单地说,前者主要与人类文明发展相联系,后者主要与中国人民的伟大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史进程是同一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时代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首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时代性,因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以各个民族化的实践为载体,否则时代化就没有立足之地,成为纯粹抽象的概念;同时,民族化的时代性又是时代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它在不同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实践发展中展现着时代的风采,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的时代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发展方向完全吻合,因为不管是时代化还是时代性,“时代”是二者共同的“基因”或者“血脉”,所以它们都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发展,融入时代潮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重时代性的历史经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高度关注时代性问题。在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判断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但是这个高潮即将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3](P106)。在1935年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则根据时局变化作出战略任务的及时调整,认为“目前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了的形势,我们的党已经规定了自己的任务”[3](P142)。在1938年的《论新阶段》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概念,在同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4](P522)。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又要有远见卓识,可以说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深刻认识,实事求是包括客观地对待实践和局势的发展,远见卓识体现着党和军队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回顾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主要经验:首先是敏锐地观察和判断“时势变化”,在长征途中,关于从敌人的“一张旧报纸”中形成战略新构想的故事,说明毛泽东善于捕捉时局变化的信息,并且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是“适时调整”,即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自己力量的积蓄,实事求是地及时调整工作思维,做到了因时而进,因势而发;最后是“及时跟进”,制定符合实际发展的新方针。中国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并且毛泽东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在于他在新形势面前的积极态度和果敢性格。可见,敏锐判断时局、适时调整思维、及时跟进时势变化,是毛泽东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最为主要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历史遗产。
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时代性问题。他在1978年的《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近三十年来,现代科技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并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5](P87)同年,《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和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够恢复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就不能够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提高部队战斗力”[5](P121)。他在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讲话中说:“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行动也要随之而改变。”[6](P274)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相比较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6](P373)。世界在飞速发展,必须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我们的思想要紧跟时代变化,要把人类文明进步取得的成果为我所用,可以说是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的思想逻辑。也是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还强调通过敢想敢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他指出“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6](P367)。“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6](P372)。可见,嘱托上海人民和深圳人民在改革中敢想敢闯,饱含了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的深情期待和实践逻辑。
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论述有很多,他的论述可以概括为四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国际和国内发展的“两个大局”。国际局势主要是科学技术以及人类文明的一切新成果,国内局势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各种新变化,结合国际和国内的局势变化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时代性。二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解决落后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特殊问题。三是着眼于从战略高度展望和规划未来。他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点,不仅代表了他的教育理念,更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的深刻认识。四是着眼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与改革开放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敢想敢闯中充分地凸显出来。
自1989年到2012年的23年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也得到进一步增强,相关认识不断加深。其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7](P1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P36);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有力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8](P36)。可以看出,江泽民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思想,突出强调了实践发展、理论创新和回答现实问题等方面的与时俱进。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实行正确引导”,要“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当前实践活动相联系”;“我们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大胆探索,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新形势下的新课题新矛盾”[8](P33)。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上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除了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应贯彻“求真务实”精神,也同样强调了“回应重大时代问题”。
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问题上,不仅论述较多而且形成了系统性。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9](P26)“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力量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9](P26,27)“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9](P57,58)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2]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10]习近平这些系列性重要观点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和发展逻辑进行的深刻阐述,更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历史性飞跃。
概括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方面的论述,他所强调的内容包括:首先,“回应新时代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他认为时代是命题人,共产党是答题人,而人民群众是阅卷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拿出真东西来,让人民满意,就是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情怀,从新时代发展的方位看待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他认为离开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去观察时代,就看不清时代的发展特点和本质是什么,时代新在哪里。再次,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核心要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即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通过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入发展,增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最后,把人类共同命运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相结合。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开拓马克思主义的视阈,在关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共同命运的同时思考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未来发展,使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更加丰满。
在一定意义上,毛泽东强调要准确研判时局变化,邓小平强调要紧跟时代步伐,习近平在此基础上强调中国也要引领时代发展。尽管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认识角度多有不同,但是“回应重大时代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共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变与不变”的认识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实事求是地面对时代变革,根据时代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总体安排,把马克思主义发展与改革实践中的不断创新结合起来,在回应时代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宝贵经验。
三、如何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时代性
关于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问题,学界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在此不复赘述,我们这里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认识基础和思考方法,只对如何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时代性作以专门探讨。
第一,立足于中国现实发展中所出现问题的实际。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产生这个体系的时代需要”[11](P544)。时代对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极其重要,历史上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兴盛,还是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包括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问世,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回应时代问题的产物。因此,必须依据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战略、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实际,通过回答和解决实际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有附着点、着力点和创新点,而且在回答和解决这些新的实际问题中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风貌,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
第二,要根据历史发展潮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依据时代发展变化作出新的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体现时代性的核心要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检验,之所以能始终闪耀着穿越时空的真理光芒,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有着愈发旺盛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是真理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12]与时代发展共进,随着形势发展而变,是习近平“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念的正确诠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不仅不能“开历史的倒车”成为“跳梁小丑”,更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而是应积极借助时代潮流所产生的“动能”,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第三,在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中紧紧抓住新生事物的苗头。我们不仅要大踏步赶上世界潮流,还要善于观察和捕捉潮流产生的标志、形成的态势、发展的趋向,而这些要靠“由微至宏”“经花思果”,以普遍性蕴藏于特殊性之中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抓住新生事物的苗头预测可能形成的大趋势。因为历史经验证明,新世界潮流的标志、态势和趋向往往隐匿于社会繁纷复杂现象的背后,一般没有形成大的潮流时很难被意识到,如果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这种创新性质的实践才能尽早地观察和体会到。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3](P44)。可见,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创新实践活动,是我们从新生事物那里聆听到时代之音的不二法门。
第四,及时总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实践作为理论之源总是与“新”相联系,“新”是时代最鲜明的标志和最耀眼的光环,不管是“新事物”还是“新经验”,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基本要素。因此,及时总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必由之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光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活力,使新探索、新创造、新作为等新鲜经验遍地开花。人类思想发展史表明,在社会实践加速发展推动下,有些重大新思想就会积累和成熟到“仅隔一层窗户纸”的程度,这时若能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就有可能比较容易地“捅破这层窗户纸”并实现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从而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崭新篇章。
第五,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不懈奋斗,深刻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中国迈向了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历史使命更加艰巨和繁重;处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的马克思主义如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仍然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离开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将是一句空话。同样,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就将成为水中月和镜中花。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根本所在、优势所在、关键所在,也是最为充分和可靠的保证。
第六,通过在世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从国内与国际相联系、历史和现实相联系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和发展,如何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付诸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与担当。时代作为思想之母必须与历史发展相联系,因为“只有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10]。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化,引领过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看,不但要紧跟时代步伐,更要通过向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多贡献,从而为世界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惟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可能在世人面前展示出更加耀眼的时代风采和思想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