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思活用出新意 巧借妙挪趣天成
2018-03-25郑湖
郑湖
摘 要 学生积累了习作素材,在教师写作策略的引导下,通过精思活用,巧借妙挪,学会运用素材,写出优秀的佳作。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高年级学生的习作,介绍“积累·运用”的写作策略。
关键词 写作策略;巧借;巧改;挪移;新意;妙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1-0209-01
一、现状分析
仔细阅读分析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发现许多阅读量大,素材积累多的学生,却写不出文采飞扬,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为什么积累了素材,却不会运用、活用呢?笔者研究发现,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得多,用得少。高年级的很多学生,通过阅读、背诵和做读书笔记等方法,积累了很多习作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注重积累,积累的量上去了,却很少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素材。大部分的习作,都是日常用词,极少用到积累的素材。
(二)只会积,不会用。说到积累素材,许多学生都会,方法还挺多。一问到他们会不会用,大多都略显尴尬,表示不会用。学生只会积,不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教法多,用法少。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去积累素材,注重教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如背诵、仿写、摘抄等。在如何运用、活用积累的素材上,细读《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没有具体详细的内容说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素材,更别说活用了。一线的语文教师只能各自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自然而然地,教师在素材的用法上的教学就很少。
二、运用活用素材,创新写作策略
好素材不等于好文章!运用活用素材才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惟有懂得运用活用素材,所积累的素材对其才真正有意义,才实现素材由死变活。
(一)旧瓶装新酒:巧借课文资源。巧借课文资源,旧瓶装新酒,这是运用活用素材的好典范。“课文资源是个好东西,好东西是一定有用处的,你们要巧借它,做到旧瓶装新酒!”我一直向学生植入这样的理念。
以六年级下册第7课《藏戏》为例,课文开头用了三句反问句来突出藏戏的特点。这在写作上是独树一帜的!在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作用之后,我順势而言:要表达一样事物的独特之处,同时又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在写作时以三段三句反问句来开头是一种好写法,你们不要忘了,反问句是语气最强烈的!很快,我在学生的习作上看到这样的开头。高年级的学生,要掌握这些写作技巧,通过写作训练是很容易掌握的。掌握了之后,学生运用活用习作素材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二)为赋“新词”强说“愁”:巧改词句。巧改词句,能赋予词句新的生命力,这是运用活用素材的好方法。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句,教师会告诉学生:要在习作中用上这些好词佳句。的确,一些优秀的学生在习作中用上了不少好词佳句,文章变得精彩了。然而,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并没有最大限度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若巧改词句,赋予它们新的涵义,那才是活用,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些“新词”,在原意的基础上,经过巧改活用,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发现,在广告领域,巧改词语,已经是随处可见。如服装店用“百衣百顺”来命名;自行车店用“骑乐无穷”来宣传;蚊香用“默默无蚊”来作为广告语等。这些巧改后的“词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夺人眼球之余又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
(三)不走寻常路:翻出素材新意。旧素材翻出新意,不走寻常路,这是运用活用素材的好点子。处理素材,有时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不走寻常路。如写《第一次做家务》,学生总是把自己的第一次写得接近完美,甚至近乎完美。我引导学生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挖掘素材的新意,写出真情又不乏亮点的习作。于是,再写《第一次做家务》,很多学生通过描写自己在家务劳动中笨拙、慌乱、没有条理性,反映出自己缺乏锻炼,在家里娇惯任性这样的事实,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省和教育。换个角度活用素材,翻出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三、成效与思考
(一)成效
1.突破了“积累·运用”的瓶颈。积累与运用一直存在脱节的瓶颈,无法互相统一。通过“积累·运用”写作策略的新探,实现了积累与运用的二合一。学生积累了素材,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运用活用,实现了素材的价值;在运用活用素材的写作中,学生创作出习作的过程中,更清晰地懂得怎样去积累有用的素材。
2.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提高了写作的水平。在实现了积累与运用的二合一之后,学生的写作热情被点燃了。通过学习、训练,学生掌握了运用活用素材的技巧。在运用活用习作素材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升了,使用语言文字的灵活性提高了,利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构建力增强了,写作水平自然也提高了。
(二)思考
1.积累与运用怎样才能结合得更到位。积累与运用应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笔者虽然通过探究总结了一些做法,但是,还远远没有发挥其作用。积累的素材转化到写作中,学生超越素材本身,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素材,个性化习作。这将是笔者继续研究的方向。
2.教法与用法如何更好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渗透,是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这也是困扰教学多时的问题。如何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教法与用法的和谐统一,需要好好去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