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山水诗歌鉴赏
2018-03-25张士昭
张士昭
摘 要: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山水散文诗以独特的风格传于后世。作为唐代中期山水美学的代表性人物,柳宗元的山水诗歌对后代影响颇深。基于此,本文对柳宗元山水诗歌进行鉴赏。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歌
一、柳宗元山水诗歌的文学造诣
柳宗元的散文以超群的造诣闻名于中华民族的文学界。自从宋代以来,柳宗元的散文便被研究者分为理文、山水文、讽刺文三类。其中以柳宗元的山水文在文学史上造诣最高,是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柳宗元是一位描绘山水的文学“画家”,其用文字描述了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山水,赋予了每一个山水独特的气质。而柳宗元又将情感的描述寄托融合于山水,似乎赋予了这些山水生命和灵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为后人所乐道,其独特的描述手法是文学中山水游记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柳宗元山水文的独特文学价值。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浅析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浅谈其文学的审美特征。从古至今的文人描述山水,大多是慕名而去,从而有感而记;或是游历至山水名楼,追古昔今,感叹而传诵出佳篇。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博采广阔山川江河,贯轶闻于山川江河的异景描绘,后人乃尊郦道元为山水文学的开山之祖。柳宗元逆常道而为,既不写名山著景,也不写古刹奇寺,反而是描绘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丘谷涧。观柳宗元的一生,并未其孤陋寡闻未曾游历名山名水,反而其二十一岁登第进士之后,屡次壮游山水。而使柳宗元绮丽的山水之文源起贬官之故,寄情于山水,在“农夫渔夫过而陋之”的柳州,所著奇文。可见柳宗元并非为写山水而著文,实则内心与所感,眼观而情至,是一种主动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水到渠成之著文。
二、柳宗元山水散文中的美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蕴含之中超然之气,常有天、地、人、物合然 而成的旷达之情,其文笔却清新秀美,如诗情画意、如情歌丽影。柳宗元的审美独到,而又清丽的文笔将山水之美墨于之间、诵于唇齿,令读者仿佛不但能看到柳宗元笔下的奇山异水,更是能听到丝竹之声、鸟兽之鸣,虫鱼之动静、木林之风秀,柳宗元的笔下幻化为一幕一幕绚丽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写水与光与鱼之和谐统一,再用“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合,似与游者相乐”,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在《石渠记》中写道:“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妙笔生花;额大自然的美妙之音。柳宗元笔下的景色、不论是动态还是静态,可谓生动细致,精美绝伦。柳宗元被贬永州索居十年,期间却是体察民情、讲学授书,以怀才之志融于柳州的风土人情,匠心独具的将永州之景描述出了一幅幅魅力的画卷,向世人诉说了永州这块偏僻却秀丽的奇山异水之地。柳宗元之文成全了永州之山水,永州之山水也成全了柳宗元之文。
三、柳宗元的山水审美态度
在柳宗元的审美态度中,观察山水的过程融入了儒家的理性精神,展现出伦理道德的审美态度。与一味的赞颂美景不同,柳宗元认为,自然山水有美有恶,想要正确的欣赏山水美景,就必须在美恶之间做出正确取舍。在柳宗元看来,山水之美的恶在于过分的人工改造。由于自然山水景观的不确定性很大,一定程度上的人工选择与加工改造是有助于山水美景的展现的。然而,过分的加工改造不仅破坏了大自然自身的生态环境与循环系统,还会导致劳民伤财的恶果。柳宗元坚持,在山水美景的人工改造中,应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多的保留自然山水的原始格局与整体风貌,将“恶木”、“毒卉”、“乱杂”的自然景观移除,以美景取而代之,通过剪除、焚烧等园林改造手法将还原自然山水美景。柳宗元这一观念突出表现于《桂州裴中丞洲亭记》一文。在文章中,柳宗元完整记叙了裴中丞砍伐恶木、剪除毒草等改造措施,并将修葺后的花园形容为“尝所未睹”、“昼极其美”的美景奇观,令读者心生向往。结合柳宗元自身的经历,不难发现,其在纵情山水的审美实践中,为了排解自己仕途不顺的苦闷,逐渐形成了赞美弃恶的审美倾向,这一过程与柳宗元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在这一审美态度的背后,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柳宗元审美观念中的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其中,儒家的仁政思想是影响其人格修养与审美态度的重点表现。在柳宗元看来,君子之道正如自然之美,自然之美可彰显政治美德,由此,自然美成为了人文道德的象征。
四、结语
柳宗元及其山水诗往往是历来文人墨客以及学术界百家争鸣的对象。柳宗元的山水诗千古流芳,为后人传诵不止,可见诗文同荣,柳氏概不遗恨。在现实与理想的交锋中,在出世与入世的牴牾中,在儒与释的统合下,将所思所想以优美超脱又极富睿哲高妙的笔墨注于山水间,这才成就了他日后的文学地位。
參考文献:
[1]王承丹.弃逐逆境中的愤悱与宣泄——柳宗元贬谪心态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6).
[2]尚永亮.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论柳宗元游记诗文的直接象征性和间接表现性[J].文学遗产,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