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在杭州的文学交游与创作∗
2018-03-25廖鸿灵
◎ 廖鸿灵
提 要: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有着特殊地位的作家。杭州是郁达夫求学、生活过的都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在杭州的文学交游最多,交游与创作最为丰富多彩。文章分别论述了郁达夫在杭州的交游概况、诗文创作和文学成就。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有着特殊地位的作家,他与鲁迅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小说 “双峰对峙的两大家”。郁达夫、鲁迅、郭沫若与其他作家一起,共同支撑起崭新的文学世界。
杭州是郁达夫求学、生活过的都市,也是他魂牵梦绕、爱恨交加之所。郁达夫的足迹遍布西湖及周边的山山水水。杭州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文学交游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在杭州的文学交游最多,交游与创作最为丰富多彩。厘清郁达夫在杭州的文学交游和诗文创作,对于研究其文学成就很有意义。
一 交游概况
郁达夫在杭州的文学交游可追溯到1911年。是年秋,15岁的少年郁达夫从嘉兴府中转学回到杭州府中学堂 (年初考上杭州府中,因经济拮据,到学膳费用较为便宜的嘉兴府中求学)。在杭州府中,郁达夫认识了后来成为名震文坛大诗人的少年徐志摩。两位少年同龄,但性格迥异。达夫内向好静,志摩外向好动,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爱好:读书,看报,手不释卷。共同的爱好拉近了两位少年内心的距离,两颗日后的文坛巨星有了心灵的碰撞。郁达夫是个天才诗人,1918年郁达夫作《自述诗十八首》,其中第六首云:“九岁题诗四座惊,阿连少小便聪明。谁知早慧终非福,碌碌瑚琏器不成。”[1]
在杭州府时,郁达夫常常从杭州的 《之江日报》《全浙公报》,上海的 《申报》《神州日报》上读到一些诗词。他当时就用自己所学到的严沧浪、吴梅村诗话理论去评价,“给他们一律以三种评判分类:佳作;马马虎虎的绝律;狗屁不通的诗句”[2],并且开始仿唐宋绝律、古风,用笔名向报刊投稿。这些只是初出茅庐的少年文学交游的开端,此时的文学创作也只是小试牛刀。
郁达夫一生漂泊。1921年回国,他辗转奔波于上海、安庆、北京、武汉等地,经年的颠沛流离加深了贫穷文士的孤冷情怀。1925年11月,郁达夫因受守旧势力的攻击、排挤,离开武昌师范大学回到上海。屋漏偏逢连夜雨,冬日肺痨复发,咳嗽咯血,于是暂时离开上海到杭州养病,住进了西湖宝石山上英国传教士梅滕更办的肺病医院。住院期间,往还上海与北京的信件频繁,其中有 《现代评论》社丁西林与杨振声写来的约稿信。郁达夫年初还在北京与丁、杨一起清谈、饮酒、吟诗酬唱,此时孤身一人养病杭州。他百无聊赖,心血来潮,填 《金缕曲》词一首:“兄等平安否?记离时,都门击筑,(丁)汉皋赌酒。(杨)别后光阴驹过隙,又是一年将旧。怕说与 ‘新来病瘦’!我自无能甘命薄,最伤心,母老妻儿幼。身后事,赖良友。半生积贮风双袖。悔当初,千金买笑,量珠论斗。往日牢骚今懒发,发了还愁丢丑。且莫问 ‘文章可有?’即使续成 《秋柳》稿,语荒唐,要被万人咒。言不尽,弟顿首。”[3]原词题记:“寄北京丁巽甫、杨金甫,仿顾梁汾寄吴季子。”原注:“二君当时催我寄稿子于 《现代评论》。”这首词充满了 “达夫式”的文人智慧与情趣,即便在贫病交加之际,也不忘文人的幽默与风趣。词作既表达对丁、杨的问候,又有对自己现状的诉说,还考虑得很远:“身后事,赖良友。”关键的信息是:“且莫问 ‘文章可有?’”丁、杨来信索稿,达夫婉拒,意思就是两个字:没有。实实在在地把丁、杨 “给幽了一默”。郁达夫是 “一个充满矛盾而易遭误解的作家”[4]。凡论郁达夫人们往往以 “悲观、厌世、颓废、消极”说事,这其实是有很深误解的。郁达夫的好友,同是创造社发起人的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时曾与郁达夫同班,他对郁达夫知根知底。郭沫若早在1946年写的 《论郁达夫》中就指出:“许多人都以为达夫有点 ‘颓唐’,其实是皮相的见解。”[5]在很大程度上,持皮相之见者混淆了作品的基调与作家的个性特征。
1927年 “四·一二”之后,郁达夫一为暂避,二为治病,两次返杭,闲步西湖遇到不少旧识。有人弄到了什么委员的差事,郁达夫心中鄙夷,见面轻描淡写,敷衍了事。据郁达夫1927年6月1日至24日 《客杭日记》记载,在杭期间问医求药,游山玩水,遍访旧友,读书看报,吟诗填词。7月24日,郁达夫陪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一行来杭,游西湖、灵隐、清涟寺、紫云洞。王映霞祖父王二南也参与其中,郁达夫日记载:“爹爹二南先生撰诗两首,写了三幅字送给佐藤,宾主尽欢而散。”[6]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佐藤在 《日本评论》1938年3月号上发表明显影射郭沫若和郁达夫的 《亚细亚之子》,郁达夫即于5月9日在 《抗战文艺》第1卷第4期发表 《日本的娼妇与文士》,宣告这场交谊的悲剧结束,这是后话。
1930年7月初,郁达夫到杭州西湖避暑,写作,也为了养病,更为了 “避秦”。经王二南先生安排,用化名住进西湖边的觉园。在此写下一批小说,翻译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沉思》,编纂 《薇蕨集》。
1931年3月,因五位左联青年作家被捕,处境危险,郁达夫离沪去杭州、富阳暂避。他一向喜欢悠游山水,崇拜避世高人。几天后他便溯流直上桐庐,膜拜严子陵钓台,游桐君山。后来他在 《钓台的春昼》中回忆道:“一九三一,岁在辛未,暮春三月,春服未成,而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了,我接到了警告,就仓皇离去了寓居。”[7]
1932年10月6日,郁达夫因肺痨再次复发,来杭州住院疗养一月有余。住在湖滨的沧州旅社,面山向湖,很是舒畅,心情颇佳。他游兴正浓,下清波门至赤山埠,翻石屋洞,出满觉垅。此时郁达夫心情大好,上午游山玩湖,午后全力写作,日写三四千字,夜晚饱读诗书。著小说 《东梓关》 《迟桂花》等,作律诗 《过岳坟有感时事》,辛辣讽刺当局放弃东三省的卖国行径。
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举家移居杭州。从此开始到1936年2月2日赴闽之前这段时间,是郁达夫在杭州文学交游最频繁的时期,也是诗文、游记写作最多的时期。当时中国现代旅游业开始兴盛发展,旅游杂志也应运而生。文人雅士的文学书写由此进一步与旅游业建立了关联性。此时的郁达夫 “一度沉湎于山光水色和儿女情长之中,过着隐士式的生活”[8]。1933年秋,杭江铁路即将通车,从钱塘江起,经过萧山、诸暨、义乌、金华、江山等地,最终到江西的玉山,全长333公里。11月9日,铁路局邀请郁达夫、陈万里、郎静山等名流先乘为快,沿着新开辟的铁路游览,最后写出游记,拍出照片由铁路局出版,算作 “杭江铁路导游丛书”的一种。按郁达夫事后比较谦虚的说法,自己 “虽在旅行,实际上却是在替铁路办公,是一个行旅的灵魂叫卖者的身份”[9]。1934年3月29日,应东南五省交通周览会之请,与林语堂、潘光旦、胡秋原、全增嘏、徐成章、吴保荃诸位从杭州出发,经临安、於潜、昌化 (现於潜、昌化都隶属杭州市临安区),出昱岭关去安徽,经安徽歙县,至安徽休宁、屯溪,行程六七百里,作 《西游诗记》和游记。1935年6月1日,在杭州市作者协会第二届大会上当选为理事,在 《东南日报》上发表 《对杭州作者协会的希望》。9月13日,在杭州市作者协会第二届理事会议上当选为常务理事。是年应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之邀,负责编选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发表小说、杂文、日记、诗词,出版 《达夫日记集》,营造 “风雨茅庐”。1936年2月2日离杭赴闽。从此,天涯孤舟,一去不返,最后漂泊南洋,以身殉国。
二 诗文创作
郁达夫在短短50年生命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学遗产。现存浙江文献集成 《郁达夫全集》 (十二卷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共340万字。与郁达夫在杭州的文学交游有关的,主要是诗词、游记、散文、小说和日记。
对于一位依恋山水、富有山水情怀的著名作家来说,交游之中或之余进行诗文创作,是最顺理成章的事了。郁达夫一生伴随山水之行,为后人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纪游诗、游记、散文和日记。浙江文献集成 《郁达夫全集》诗词一卷 (第七卷),计600余首,几乎全为古体诗,新诗和歌词仅8首,另有德文诗一首。其中山水纪游诗 (包括山水田园诗)80余首。郁达夫学贯中西,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古体诗词一等的高手。刘海粟认为:“达夫无意作诗人。讲到他的文学成就,我认为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10]郭沫若也说过:“一九一四年我在日本东京和他同班同学时,已经知道他会做旧体诗词,而且已经做到了可以称为 ‘行家’或者 ‘方家’的地步……达夫的诗词实在比他的小说或者散文还好。”[11]
郁达夫在交游之余不仅吟诗,还创作了大量游记。1934年6月,《屐痕处处》出版,1936年3月,《达夫游记》出版。1948年,上海杂志公司曾出版 《郁达夫游记》单行本,为当时的畅销书。1981年2月,上海书店根据此版重印 《郁达夫游记》,当时十分抢手,一上市便告罄。200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以1936年出版的《达夫游记》为基础,推出现代文学名著珍藏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浙江文献集成 《郁达夫全集》(十二卷),其中游记、自传一卷 (第四卷)。此外,郁达夫在杭州文学交游过程中也创作了一些散文和小说,记下不少日记。
现将郁达夫在杭州文学交游的创作分门别类按时间先后列于下,以备查考。
(一)诗词
1911年:《咏史三首》。
1913年:《癸丑夏日登东鹳山》《东渡留别同人,春江第一楼席上作》。
1917年:《谒岳坟》《西湖杂咏三首》《春日感旧四首》《立秋后一夜富春江畔与浩兄联句》《龙门山题壁》《舒姑屏题壁》《七月十二夜见某,十六日上船,十七日有此作即寄五首》《重过杭州登楼望月怅然有怀》《车过临平》。
1919年:《西泠旧话》《题春江第一楼壁》《留别沈涛清》《宿钱塘江上有赠》。
1922年:《卖花声·送外东行》。
1925年:《蝶恋花·赠前年冬相识之女友》 《金缕曲·寄北京丁巽甫、杨金甫,仿顾梁汾寄吴季子》。
1928年:《觉园独居寄孙伯刚》。
1929年:《拟唐人作》。
1932年:《登杭州南高峰》《过岳坟有感时事》。
1933年:《迁杭有感》 《癸酉夏居杭十日,梅雨连朝》 《闻杨杏佛被害感书》《无题》《再游高庄偶感续成》《酒后挥毫赠大慈》《和刘大杰 〈秋兴〉》。
1934年:《步何君 〈半山娘娘庙题壁〉续成》《临安道上野景》《玲珑山寺琴操墓前翻阅新旧 〈临安县志〉,都不见琴操事迹,但云墓在寺东》《西天目妙高峰积雪未消,因两宿禅源寺内》《东天目昭明太子分经台》《偕镬甫、成章、宝荃三人登东天目绝顶大仙峰望钱塘江》《题宁海干人俊 〈天台游草〉》《三月初九过岳王墓下改旧作》《送友人之广东》《题六和塔》《读 〈武训公乞食与兴学传〉》。
1935年:《乙亥元日读 〈龙川文集〉暮登吴山》《万安桥头闲步忆旧游》《龙门坑纪胜》《赠宋某》《沪杭车窗即景》《为刘开渠画题》《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听丹书画伯述小红事有赠》 《中年》 《接语堂自天目禅寺来书,戏成一绝,欲寄而未果》《题湘湖师范 〈锄声〉壁报》 《海上候曼兄不至,回杭后得牯岭逭暑来诗,步原韵奉答,并约于重九日同去富阳》 《中秋无月,风紧天寒,访诗僧元礼,与共饮于江干,醉后成诗,仍步曼兄 〈逭暑牯岭〉韵》《自万松岭步行至凤山门怀古之作》《偶过西台有感》《赵龙文录于右任并己作诗题扇贻余,姑就原诗和之,亦可作余之四十言志诗》《读靖陶兄寄旧都新艳秋诗,为题看云楼觅句图》《联句七绝》。
1936年:《读壁山阁存稿寄二明先生四首》《颇闻有公祭东坡者,故作俚语以薄之》。
(二)游记
1932年:《钓台的春昼》。
1933年:《半日的游程》《杭江小历纪程》《浙东景物纪略》。
1934年:《西游日录》《杭州》《临平登山记》《出昱岭关》《游白岳奇云之记》《屯溪夜泊记》《黄山札要》 《桐君山的再到》 《南游日记》 《雁荡山的秋月》 《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
1935年:《超山的梅花》《花坞》《皋亭山》《龙门山路》《城里的吴山》《扬州旧梦寄语堂》《国道飞车记》《过富春江》《西溪的晴雨》。
(三)散文
1923年:《还乡记》《还乡后记》。
1925年:《新建叙伦堂记》。
1933年:《移家琐记》《杂谈七月》 《杭州的八月》 《二十二年的行旅》 《婿乡年节》。
1934年:《祝赵母王太夫人的寿》《两浙漫游后记》。
1935年:《雕刻家刘开渠》《寂寞的春朝》《追怀洪雪帆先生》 《春愁》 《惜掌之歌》《上海的茶楼》《住所的话》《送王余杞去黄山》《记曾孟朴先生》《雨》《王二南先生传》《玉皇山》《怀四十岁的志摩》《江南的冬景》。
1936年:《记风雨茅庐》《浙江的今古》。
(四)小说
1931年:《蜃楼》。
1932年:《她是一个弱女子》《东梓关》《迟桂花》。
1933年:《碧浪湖的秋夜》《瓢儿和尚》《迟暮》。
1935年:《唯命论者》《出奔》。
(五)日记
1927年:《客杭日记》。
1932年:《水明楼日记》。
1934年:《一月日记》。
1935年:《梅雨日记》《秋霖日记》《冬余日记》。
三 文学成就
从郁达夫在杭州文学交游的创作来看,以诗词、游记、散文为最,而且主要集中在移家杭州以后的近三年时间里。正是这短短不到三年时间的创作,奠定了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古体诗词和游记散文的坚实地位。
前文已述及,刘海粟、郭沫若诸大师皆认为郁达夫 “诗词第一”,“诗词实在比他的小说或者散文还好”,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古体诗词成就显著者,除了郁达夫,仅有鲁迅、田汉等寥寥几人而已。对于旧体诗,郁达夫不仅有大量的创作实践,而且有高度的理论自觉与自信。他认为,“旧诗的一种意境,就是古人说得很渺茫的所谓 ‘香象渡河,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那一种弦外之音,新诗里比较得少些”[12]。郁达夫山水游记中,诗词信手拈来,画龙点睛,或渲染烘托。郁达夫的几十首山水田园诗,字字珠玑,首首皆珍品,可与唐诗宋词相媲美。如 《临安道上野景》《青岛杂事诗》《屯溪夜泊》《白岳》皆旧体诗词中之明珠,较之孟浩然 《过故人庄》 《春晓》并无逊色。旧体诗词在民间大量存在,有顽强的生命力。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旧体诗词也有复兴之势。旧体诗、新体诗只有文学样式的不同,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要视表现什么主题而定。山水田园诗当然用旧体诗来表达更自然贴切,言简意赅,又具有形式美。
对于郁达夫这样一个文化心理结构错综复杂的人,山水田园自然环境最容易培养他的情调。对大自然的迷恋,是他 “从小的一种天性”[13]。对家乡山水的怀念,在郁达夫心头总是挥之不去。郁达夫用他富有才情的笔调著成的 《自述诗十八首》,其四云: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14]
诗中作者的故乡不仅风景如画,而且具有充溢着浓厚文人雅趣的历史文化观念。郁达夫将故乡的历史勾连在现代文化人的审美彩带上,把自然结系成人文环境,滋美之情便作为诗化的情感底蕴,历史长期积淀的内容便作为诗化的文化底蕴,共同交织出诗意境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 “故乡之游”,郁达夫相当重视这种 “情感游历”。家乡的风物山川、悠久历史和美丽风光成了作者心头无法忘却的记忆,诗作表达了留学东洋的游子对故乡的热爱和无比的眷恋,流露出 “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无奈和愁绪。
郁达夫的散文以其中的游记最具艺术魅力,一篇篇游记宛若一幅幅风姿各异的山水画卷,奇山异水,无不收纳其中。每写一山一水、一景一物,大都由近而远,逐层展示,使景物的美妙多角度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们清逸隽永,形神兼具,富于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在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读者还能够看到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作者身影。山水游记不仅于山水中寄寓情感,而且吟咏诗词,穿插典故传说等,呈现的是诗意盈盈的人文山水。历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佛教文化,在郁达夫游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让人领略摇曳多姿的山水情韵,这是作家描写自然功力的体现。另外,郁达夫游记呈现出一种 “山容水态旧还新”[15]的主旨。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历来旅行者所向往的似乎都是超然物外的境界。郁达夫寄情山水,虽也是为了疏解郁闷的心情,却与社会、现实紧紧联系在一起,寄寓着自我对于现实社会、人生的感慨,涵容着对灾难深重的祖国与贫困不幸的民众的热切关注。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诗意般的意境相交融,形成一种极大的张力,耐人寻味。郁达夫既有古代名士隐逸的情愫,又富于现代诗人的个性色彩与忧国忧民的社会关怀,“将现代山水游记推向了一个 ‘自然、自我、社会’相融的新境界”[16]。在现代散文领域,郁达夫的游记最多,并且成绩斐然。有学者指出,他的游记 “可以说是现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17]。
郁达夫在杭州的文学交游,以及随之而来的诗文创作,开创了一个新领域,也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现代文学中写游记的作家不少,但写得如此之美、影响如此之大,郁达夫是第一人。郁达夫游记是现代文学的散文佳作,对后代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1世纪以来,郁达夫研究向纵深发展。2003年,李翔翔发表论文,专论郁达夫的旅游观。文章认为,郁达夫的旅游观由 “移情说” “娱乐说” “人格净化说”三方面构成,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文人旅游观,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18]。2012年,吴晓东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0期发表论文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 “风景的发现”》,指出:“郁达夫的意义在于他正处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风景的发现的现场。一方面在郁达夫五四初期的 《沉沦》等小说中创生了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早的风景描写,另一方面,郁达夫的山水游记也是现代作家所创作的最具典型性的风景散文,最有文人化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郁达夫在杭州的文学交游,我们会得到许多新的发现、启示和收获。
注 释
[1]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七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第66页。
[2]陈福亮:《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第90页。
[3]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七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第226页。
[4]李杭春、陈建新等:《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上),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第498页。
[5]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第93页。
[6]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五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第210页。
[7]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四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第23页。
[8]陈兰村、叶志良:《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第53页。
[9]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三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第181页。
[10]李杭春、陈建新等:《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上),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第217页。
[11]郭沫若:《郁达夫诗词抄·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第Ⅰ~Ⅱ页。
[12]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十一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第139页。
[13]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十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第498页。
[14]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七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第66页。
[15]陈邑华:《论现代游记的山水诗情——以郁达夫山水游记为例》,《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16]陈邑华:《论现代游记的山水诗情——以郁达夫山水游记为例》,《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17]许子东:《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第111页。
[18]李翔翔:《论郁达夫的旅游观》,《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