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下浙江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8-03-25张苗荧
◎ 张苗荧
提 要:目前,浙江已将旅游业成功打造成为万亿元产值的产业,旅游业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本文论述五大发展理念与浙江旅游发展衍化的关系,分析浙江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五大理念统领浙江旅游发展的对策。
所谓五大发展理念,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创新是其中的核心内涵,任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协调、绿色和开放是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客观必然,共享是前四大理念的目的和归宿[1]。五大发展理念是适应新阶段、应对新挑战、引领新常态的发展新理念,将有力引领和推动新的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2]。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浙江未来的旅游发展。
一 五大发展理念与浙江旅游的发展衍化
(一)浙江较早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旅游发展
浙江省原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农业工业都很落后的地区。浙江较早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体体现在 “八八战略”上。“八八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建设 “法治浙江”;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建设 “平安浙江”;创建生态省,打造 “绿色浙江”。这些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3]。
发展理念是发展战略的内核,发展战略则是发展理念的具体展开和实施路径。“八八战略”系统完整地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和精神品格,是浙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总方略和总路径[4]。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可以指导 “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浙江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问题,其理念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金钥匙,是建设 “两创” “两富” “两美”浙江的行动指南,是关系浙江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2014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旅游业作为支撑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七大支柱性产业来培育,提出要使旅游业成为美丽浙江的生态产业、美好生活的民生产业和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把浙江建设成更加发达的旅游经济区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全面建成旅游经济强省。《浙江省旅游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更是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发展浙江旅游产业。
(二)旅游业成为浙江支柱产业
经济是由产业组成的,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经济的持续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又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5]。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随着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化演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要求,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要求,是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新兴产业的成长。其标志是代表现代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的比重不断增大,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
旅游业由于其产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广泛渗透性,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浙江旅游业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从国际看,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大产业,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全球旅游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依然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加快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和我国许多周边国家的国家战略。从全国看,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旅游法》的颁布实施和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从浙江本地看,近年来,浙江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新型城镇化推进,“两创”“两富”“两美”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城际交通圈的建设完善,使浙江旅游业发展的区位交通优势更加明显;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使旅游业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支撑和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
浙江的旅游产业目前已渗透至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层面,工业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房地产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养老休闲旅游、旅游信息产业、旅游展会产业等各种形态的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6]。2017年,浙江省旅游产业总产值提前一年实现了 “破万亿”的目标,旅游产业增加值比2016年增长11%以上,占GDP的比重达7.5%左右。全省旅游业从业人员近300万人,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未来五年,浙江省将迎来大众旅游时代井喷式、爆发式增长的机遇期。浙江省旅游产业正以全面建成 “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为总方向发展。
二 浙江的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创新问题仍是旅游业发展的短板
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原则,将创新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动能,是我国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浙江历来以制度创新闻名,特色小镇、民宿集聚、文旅结合等旅游方面的创新领先全国,创建了旅游发展的浙江模式。
然而,从产业结构总体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环境消耗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这些成为制约浙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7]。体现在旅游上,浙江各地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旅游业态不够丰富,休闲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游客的体验一般,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还有一些地区基础配套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利,对游客的出行造成了影响。在旅游市场开拓方面,部分城市客源单一,未能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影响力,旅游宣传投入不够,缺少对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宣传[8]。
(二)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不够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 “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概念。现代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产业强大、协调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才有坚实的基础。产业融合互动,是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建立 “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强产业融合互动,顺应产业边界逐渐打破、产业间分工日益细化、产业融合日益普遍的大趋势。
浙江在培育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同时,在 “旅游+”方面大大丰富了全域旅游的内涵。“旅游+创客” “旅游+采摘农业”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文化”“旅游+交通”“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会展”“旅游+工业”等新形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工业”催生了嘉善 “巧克力小镇”的工业旅游,“旅游+交通”催生了舟山、宁波、嘉兴、杭州、绍兴、台州、温州等7个沿海城市开发游轮游艇、低空飞行的 “旅游+交通”新业态,“旅游+文化”催生了乌镇戏剧节、嘉兴西塘 “汉服文化周”这样的文旅融合项目。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在浙江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带动性,还有很大发展余地。浙江不能陶醉于以往成绩,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水利、交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不断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三)生态旅游存在泛化现象
浙江是 “两山”理论的诞生地。十多年来,浙江坚持 “两山”理论,从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到建设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繁衍出独一无二的 “美丽经济”。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兼顾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且根据当地社会因素,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系统化的思路。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可以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9]。要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有机整合,必然要不断地分析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其承载能力,正确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10]。浙江建设生态省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浙江的生态旅游对旅游业发展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存在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现象。如一些地方政府把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称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甚至打着生态旅游的牌子开发对资源环境产生严重威胁的项目,生态旅游有时成了旅游市场促销的一种标签[11]。
(四)旅游市场的开放度落后于发达的服务业
首先,开放发展是一个对外开放度问题。所谓对外开放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体现的主要指标[12]。对外开放度不仅是现代化水平的标尺,更是提升产业水平,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
从服务业外商投资开放度的空间分析角度看,中国服务业外商投资开放度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辽宁;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开放度的空间分析角度看,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开放度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从服务贸易开放度的空间分析角度看,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13]。可见,浙江无论是服务业外商投资开放度、对外直接投资开放度还是服务贸易开放度,均名列前五,但浙江旅游行业同其他服务行业相比,对外开放度相对逊色。如浙江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居于全国前列,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兴客源市场的培育相对滞后。加拿大、斯里兰卡、越南等市场仍没有从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另外,浙江旅游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需防范其可能的风险。
其次,开放发展是一个大旅游概念。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全民旅游、散客旅游及体验旅游为主的新阶段。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产业发展方式粗放、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供需结构错位等问题,迫切需要从资源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方向转变。浙江是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全域旅游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浙江很多国有景区的运营权归民营企业,在景区其他业态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门票收入仍是企业回笼资金的主要方式。浙江打破门票经济,由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共享旅游制度、机制不完善
共享发展是浙江发展模式的基本经验和特色,也是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浙江是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2015年初,浙江26个欠发达县“摘帽”。这26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部分县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方面甚至已赶超中西部省区地级市的水平。这其中就有旅游扶贫的功劳。发展旅游在缩短城乡差距、不同区域差距、不同群体差距方面的意义重大。
在共享发展理念的催动下,旅游共享经济在浙江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实现共享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由制度、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障碍性因素[14]。如在线短租,就存在信息不对称、政府难介入和执法成本高等执法困境[15]。旅游业在今后的发展中特别需要树立正确的共享意识,推动共享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浙江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浙江旅游空间创新、时序创新与产业集群创新
旅游创新是旅游新创意、流程、产品或服务的产生、接受和实现的过程。旅游创新包括旅游产业的空间创新、时序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等[16]。就空间创新来说,要利用 “城、镇、村、景”资源,进一步形成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县城、旅游风情小镇、旅游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等五级旅游系统。特色小镇、风情小镇是浙江旅游发展创新的亮点。新型城镇化的空间生产,要形成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统筹协调为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关键,以开放包容为支撑,以共建共享为保障的新型空间衍化范式。推进浙江新型城镇化,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选择合作创新、多元协调、绿色集约、开放互信、共建共享的网络治理路径。
就时序创新来说,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整体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的趋势,市际层面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17]。要实现均衡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品牌培育。应继续推动以经典旅游线路和乡村 (生态)旅游线路催化市际旅游合作,提升整体水平的均衡发展。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温丽台地区,存在一定 “自然旅游资源诅咒”现象。应着重整合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潜力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能力,全面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杭嘉湖金衢地区各市的旅游发展差异很大。因此,旅游经济弱市应先塑造人文旅游品牌,利用区域整体人文旅游优势,发展特色或文化等旅游新业态[18]。
浙江的城市旅游集群发展,要利用各地市的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动发展。如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落后的衢州,应该加强与丽水市、金华市的合作,将其独特的石窟文化与商贸购物、影视等串联成新的旅游线路;嘉兴市和湖州市可以以杭州和上海的入境客源为对象,以太湖度假区、南浔古镇为切入点,作为大都市旅游的延伸线路[19]。另外,要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旅游合作。如促进与 “长三角”其他省、市的旅游企业合作,重点打造 “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积极规划推出一批跨省区的旅游产品,与闽、赣、皖的旅游合作有实质性进展[20]。同样,乡村旅游集群发展,要形成以重点旅游发展轴为纽带,以块状聚集为特色,以旅游增长点为载体,以大旅游品牌为中心,以旅游空间网络化为目标的发展格局[21]。
(二)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绿色发展机制
浙江旅游发展仍受到生态环境的高度制约。浙江要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将生态环境作为旅游产业的价值巨大的旅游资源,将 “绿色产业”与“无烟产业”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资金保障,建立绿色发展机制。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应当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创新、绿色协调、绿色发展、绿色开放、绿色共享之路。第一,应转变经济发展策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内涵,依靠技术革新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创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消费的发展模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利用资金与技术优势,加强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治理,不断强化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落实环境责任制度,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的全方位、多手段长效机制[22]。第三,旅游业自身也必须进行绿色革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如加大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供给,大力推进低碳旅游和旅游业节能减排,加强旅游环境影响评估等。第四,走绿色开放发展之路,包括丰富开放生态内涵、“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承担国际生态责任等。
(三)推进浙江旅游开放发展
作为开放经济大省,扩大开放始终是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源泉。随着G20杭州峰会的成功召开,浙江的开放发展更加全面地融入国际。“十三五”期间,浙江外贸从原来的快速增长期进入转型提质发展期,外资由规模快速扩张阶段转入 “量质并举”稳步增长期,外贸进入快速发展和可能的收获期,服务贸易处于快速起步阶段[23]。在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下,浙江旅游产业需融入全球旅游发展,参与全球旅游产品供给,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再创开放发展新优势。
第一,将浙江旅游业融入全球旅游发展进程。国际旅游是一个区域开放度的象征,是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旅游业产品开发水平、市场拓展能力的象征。随着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的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目前全球旅游发展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浙江要以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为理念,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等,推动开放型经济大省向开放型经济强省转变[24]。浙江在发展旅游上,要实施国际化战略,进行中小城市定位,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如杭州建设 “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宁波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温州建设国际时尚智城,金义都市区建设国际商贸名城、影视文化之都等。
第二,强化 “诗画浙江”旅游品牌的打造以及宣传传播。旅游业已连续七年超过全球经济增速,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经济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旅游已经进入品牌致胜阶段。目前浙江省旅游产业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诗画浙江”品牌走向全球的时机已经成熟。浙江要努力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绿水青山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在全球打响 “诗画浙江”的旅游品牌,深化山海协作,提升经济全球化水平,打造向国际社会展示 “两山”理念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25]。同时,浙江要通过挖掘各地全域旅游的特色,将浙江旅游品牌深入东南亚、欧美等地。要运用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中东欧贸易投资博览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等浙江省内活动平台,运用广交会、华交会、投洽会等全国性投资贸易活动平台,积极打造日本、美国、迪拜等境外展会,强化浙江旅游品牌的宣传传播。
第三,利用 “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旅游产品供给,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 “一带一路”统领全省新一轮对外开放,突出国际港航物流、国际贸易、国际产能合作、国际性金融服务、国际人文科教交流等五个领域,全力打造 “一带一路”倡议枢纽,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浙江旅游要在打造一批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基础上,推进以旅游合作带动经济、人文交流,促进民心沟通。浙江与 “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的互补性很强,可以利用海上通道的互联互通,发展丝绸之路的旅游合作。在推动产能合作的同时,进行旅游资源与线路跨国界的整合,构建 “一带一路”旅游联盟体。
(四)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确保人民创造的财富不能由少数人去 “独享”,更不能让少数既得利益者去 “独占”,而必须由人民来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受益感[26]。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未来浙江省的旅游产业,要以全面建成 “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为总方向,着力实现群众获得感、旅游舒适度和 “诗画浙江”品牌美誉度、市场竞争力、综合贡献度五大提升,以体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受益感。
综上所述,从浙江旅游业的未来发展看,创新就是要在区域旅游竞争中,运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重点进行旅游产业的空间创新、时序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等;协调就是理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处理各领域各方面的关系,实施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加快 “旅游+”的融合;绿色就是强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开放就是高起点谋划浙江大旅游,融入全球旅游发展,参与全球旅游产品供给,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加快建设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共享就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 释
[1]朱宗友、张继龙:《国内关于 “五大发展理念”研究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3期。
[2]韩振峰:《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期。
[3]夏宝龙:《“八八战略”:为浙江现代化建设导航》,《求是》2013年第5期。
[4]夏宝龙:《“八八战略”:为浙江现代化建设导航》,《求是》2013年第5期。
[5]马远之:《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从重商主义到新结构主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第412页。
[6]《浙江经济》编辑部:《打造浙江旅游 “大产业”升级版》,《浙江经济》2014年第21期。
[7]《浙江经济》编辑部:《打造浙江旅游 “大产业”升级版》,《浙江经济》2014年第21期。
[8]杭宇:《浙江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对策与建议》,《管理观察》2017年第36期。
[9]周成、冯学钢、唐睿:《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经济地理》2016年第3期。
[10]黄崇兴、曹冲:《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宁波地区为例》,《特区经济》2018年第2期。
[11]俞益武、于由:《浙江生态省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关系》,《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2]沈国军:《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河南为例》,《企业经济》2013年第4期。
[13]夏杰长、姚战琪:《中国服务业开放40年——渐进历程、开放度评估和经验总结》,《财经问题研究》2018年第4期。
[14]杨超利:《共享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4期。
[15]郑晓军:《以在线短租为代表的旅游共享经济的执法困境及破解》,《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16]江金波、高娟:《中国旅游创新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文献的研究》,《人文地理》2011年第4期。
[17]庄汝龙等:《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进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2014年第4期。
[18]马仁锋等:《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经济地理》2015年第7期。
[19]郑凌燕、陈倩:《集群识别视角下浙江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服务贸易实证研究》,《市场周刊》2012年第3期。
[20]刘春香:《浙江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中外企业家》2010年第7期。
[21]徐清:《基于 “点-轴系统”理论的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研究——以浙江江山市为例》,《经济地理》2013年第4期。
[22]许辉云等:《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六省为例》,《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23]张汉东:《“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24]石润润:《推进开放发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浙江经济》2016年第22期。
[25]车俊:《坚持 “一带一路”统领,全面推进开放强省》,2018年浙江省对外开放大会讲话,2018年5月9日。
[26]韩振峰:《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