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遗产的文创旅游开发探讨∗
——以杭州 “丝联166” 为例

2018-03-25严佳昀

创意城市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遗产文创园区

◎ 严佳昀 刘 靖

提 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城市化的有机更新,城市遗存的老厂房、旧码头、仓库等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随之凸显,有关的政策导向也逐渐从维保修缮过渡到保护利用。杭州在国内最早实施工业遗产保护项目,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但在实际运营中也存在种种问题。本文分析杭州 “丝联166”的发展困境,提出工业遗产文创旅游开发的思路和对策,为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一 工业遗产及其保护利用

(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

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 (TICCIH)2003年通过的 《下塔吉尔宪章》,工业遗产 (industrial heritage)被定义为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1]。《下塔吉尔宪章》首次阐述了人类社会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指出了工业遗产的价值,为全人类对工业遗产的认定、记录、保护、研究、展示等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2006年,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通过了我国首部关于工业遗产的共识文件 《无锡建议》。其中,对中国的工业遗产做出了具体的界定,即 “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相关设备,相关加工冶炼场地、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鉴于中国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阶段经历了多种时代主题,这种特殊进程也决定了中国工业遗产必然包括一些国际社会不能触及的类型,这些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

工业遗产按重要性划分,包括工业文化遗产、工业遗迹、工业遗留三种存在形式[2]。其中,工业文化遗产是指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遗产,应通过原真性的展示方式加以保留。而工业遗迹是指历史文化价值略低于前者的工业文化遗产,往往具备较大的保护与再利用空间。工业遗留是指大量的城市工厂废地和工业设备,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相对较低,在众多城市的有机更新中基本被推倒重建。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与环保意识的高涨,现代工业废弃地的改造项目逐渐增多。1986年,世界上第一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英国铁桥峡谷,首次以博物馆群的形式呈现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工业风貌;1988年,德国鲁尔区奥伯豪森工业基地结合购物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成为欧洲最大的休闲与购物中心;20世纪70年代,美国曼哈顿岛的苏荷在政府的明确规划下改建为艺术创意园区,而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则在70年代末呈现出工业景观公园的形态。基于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我国也将景观公园、艺术创意园区、博物馆、物业开发融入工业遗产的保护,如福州马尾船厂展览馆、青岛啤酒博物馆、原粤中造船厂改建的中山岐江公园、海州露天矿工业遗迹、北京首钢工业遗址、北京798。

工业遗产的四种保护利用方式中,博物馆保护方式以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为保护标的,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培训、旅游基地;景观公园改造方式注重开发工业遗产的景观美学意义与生态特质,形成生态公园与公共休憩空间;创意园区利用方式基于厂房、仓库等工业文明载体的空间架构,创新城市的产业空间;综合物业开发方式则进一步开发工业遗产的休闲、娱乐、购物性旅游功能,再造经济与社会价值。

(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思路:文创旅游开发

随着各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实践,工业遗产的四大保护利用方式正呈现交融互动的趋势,特别是博物馆改造和创意园区再造的方式被广泛配套使用。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笔者将四种保护利用方式的优势相结合,提出工业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工业遗产的文创旅游开发。

1.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历程

工业遗产旅游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是从工业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两个领域中逐渐整合而来的,它的理论来源要追溯到西方的工业考古学。“工业考古”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英国,到了20世纪50年代,工业考古开始受到普遍关注,考古对象从古代的工业遗存逐渐聚焦到特定的工业大发展时代所遗存下来的遗迹上[3]。然而,20世纪末随着西方工业衰退的加剧,工业遗产保护运动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遗址区都应该保护成博物馆,保护也应该与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相协调。于是,人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转变为再利用,既能实现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节省清除工业遗产所需的大量费用,还可通过再利用发展起艺术、教育等服务产业。

工业遗产旅游的特殊属性也在这一阶段开始被人们认识。当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受到关注时,人们开始从旅游的角度去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遗产旅游以历史遗迹作为主要吸引物 (heritage attraction),“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4]。在国外,工业遗产旅游是遗产旅游的一个分支,并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特色旅游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综合国际经验和学者研究,可以把工业遗产旅游认定为在后工业化时期,随着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是 “对人造景点,建筑和景观的起源与早期工业生产过程的发展利用”[5]。

2.工业遗产文创旅游开发的要素

工业遗产旅游归根到底仍是旅游业的一种形态,它在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将人造景点再利用为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空间。

本文探讨的工业遗产的文创旅游开发,是随着工业遗产保护实践的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将工业遗产旅游置于当代文创产业发展背景下的探索。它让工业遗产与现代生活不断互动——让游客清晰地感受到工业发展的脉络,同时刺激新兴文创产业的消费,带动文创产业发展。其特点是:①借鉴景观公园改造方式,引入城市公共活动功能;②吸取创意园区利用方式的经验,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产业特色,并注重对周边资源的整合;③借鉴博物馆的保护方式,创造体验式文化消费;④打破综合物业开发方式的缺陷,提倡政府与民众的协同治理。工业遗产的文创旅游开发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开放包容。“公共性”是公共空间活力的源泉,代表着公共空间中大众的参与程度,以及空间与大众日常生活的联系程度。园区的开放性直接影响园区的公共活力,这就要求园区公共空间用多样的方式吸引市民驻足、游览、参与活动等。此外,开放性也意味着工业遗产应该满足各阶层人群的需求和期望,尤其是让文创产业中的小微企业、个体户甚至手艺人,都能够在此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点,从而体现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社会包容性。

二是特色主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必须有体现园区创意主题的主导产业,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文创活力与产业吸附力,打造新兴的城市地标。一个良好的创意园区,在发展初期应基于工业遗产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空间架构做合理的规划定位,有选择、有重点地培育文创产业,促进企业集聚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避免 “千园一面”。

三是文化含量。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对文化要素的创意性设计和开发。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人文与社会学者开始密切关注空间、时间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带来建筑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文化、艺术亦因此成为物质消费的一部分。在此趋势下,文创产业的旅游开发,要求更多地将文化要素融入产业空间,提升文化要素在产品中的分量。如结合建筑结构特点,创新体验式文化消费的业态,实现产品设计理念的渗透。

四是环境友好。在挖掘工业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构建创意型城市景观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历史,考虑环境氛围和景观设置,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提出实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建设环境友好城市等。笔者认为,新时代环境友好型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工业遗产文创旅游开发,要求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将工业遗产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联动,实现 “1+1>2”的优势效果。这要求不仅要考虑城市间的地域联合、交通联系,还要考虑工业遗产的时空组合、旅游资源组合的类型以及旅游线路的主题。

五是协同治理。政府、公众、企业等多方协同治理,有助于工业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开发。在政策上,政府需要出台扶持政策或给予专项资金,在园区内保持一定比例的廉价艺术空间,以维护园区的特色经营。在公共服务上,一个良好的创意园区需要配备咨询、中介、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投融资等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公众参与上,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将更多的话语权与公众同享,让市民能够直接参与到工业遗产的保护、治理与开发中。

二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杭州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一)杭州的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

杭州是一座具有悠久的轻工业发展历史的城市,拥有众多的老厂房、老仓库、老码头等工业遗产建筑。目前,杭州工业遗产集中分布在半山、拱宸桥、祥符桥小河、古荡留下、望江门外、中村和龙山等七个区域。

2006年5月12日,紧随着 《无锡建议》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共识,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发出 《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各地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业遗产的调查、评估、认定、保护与利用等各项工作。2007年,杭州市开展全市六城区的工业遗产普查,2009年,普查范围扩大至萧山、余杭、富阳、临安等区域,实现了市区工业遗产普查全覆盖。与此同时,杭州着手建设多层次的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体系。一方面,编制杭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单独编制重要工业遗产项目的保护规划;另一方面,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城市设计与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保护要求。

2010年,杭州市梳理出一系列重点的工业遗产建筑,开展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管理研究工作,并在全国率先出台 《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实施一批工业遗产保护项目。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杭州市呈现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形态,如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和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一批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以之江文化创意园、东信和创园、运河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为代表的创意园区;以小河直街、杭州白塔公园、江墅铁路遗址公园为代表的景观公园;LOFT 49、丝联166创意产业园 (以下简称 “丝联166”)、凤凰创意国际等一批由老厂区、旧工厂等以综合物业开发为导向的文创产业基地。

(二)杭州工业遗存保护的问题与困境

杭州众多沿河发展的老厂房、老仓库、老码头,为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要素。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将其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空间。由原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转型而来的“丝联166”,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缩影。

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简称 “杭丝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立的万人大厂。2007年,杭州丝联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接管 “丝联166”的运营,“丝联166”创意产业园正式形成。园内保留了丝联生产三车间与大量的纺织设备,展现了早期纺织工业生产的过程;园外采用清水砖外墙,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一排排锯齿状屋顶的厂房营造了强烈的秩序感和年代感,具有良好的观光、旅游、休闲价值。

目前,在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的大环境下,杭州的小微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成为杭州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丝联166”作为老工业遗存,以其优美的环境聚集了大量小微型文创产业,成为杭州市重要的文创产业基地之一。自2008年5月成立以来,园区从最初的20家企业发展到目前的64家,涵盖了大量空间、建筑、广告、装饰等多种类型的创意设计企业。在人员结构方面,园区从业人员的70%在30岁以下,属于典型的“年轻企业”,也是最具生产活力和创新意识的群体。因此,笔者以 “丝联166”作为杭州工业遗产的典型案例,探讨其运营和发展的困境及其问题。

1.开放性不够

杭州众多的工业遗产建筑都掩映在商业住宅、娱乐综合体等现代建筑之下,加之原有厂区的围墙封闭或立面改造,使得整个园区开放性不够。“丝联166”由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立面改造工程,原厂房的外部形态与立面上的藤蔓植物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但从外部布局看,建筑围墙外的停车位长期停满车辆,对东侧建筑物造成严重遮挡,在视觉上形成整个园区的空间闭塞效应。加之园区正门不够醒目,使得 “丝联166”的整个建筑群在周边社区和商业体中缺乏识别度。在园区内部布局上,“丝联166”也相对闭塞。四方形的内部空间被分割为四期,第一期至第三期有部分闲置空间,第四期尚未完工。部分店铺位于拐角深巷内,很难引起游客的注意。例如,园区内的1家健身店、1家儿童培训机构,仅借助路口的广告牌显示营业信息,店铺的布局和园区道路的划分对游客而言不够合理。

2.产业主导性不强

工业遗产转型为创意园区本是城市产业升级和特色发展的一种路径,然而 “丝联166”在产业引进的过程中缺乏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目标明确、体系完整的发展规划或建设方向,导致园区业态缺乏特色,主导性不强,产业关联度不足。经调查统计,目前园区内共有装饰设计 (家具家居等)店9家,建筑设计店7家,珠宝设计店2家,丝绸店1家,视听影音店5家,婚纱店3家,环境设计店2家,自行车店1家,服装店3家,电影工作室1家,摄影店4家,餐饮店3家,茶文化店4家。此外还有1家健身店,1家电子烟店,1家花店,2家淘宝工作室,1家葡萄酒店,1家精工店,1家康复中心,1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2家教育机构。

“丝联166”毗邻上海世界外国语实验小学与育才中学,同时靠近大型装饰市场,可见业态与周边环境的联动效应不明显。笔者调查发现,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也不高,同类型的企业之间很少有业务往来与合作。这也说明 “丝联166”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仅是小微企业的孵化器,企业集群的整体联动效应和产业集中度尚未显现。

3.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在杭州文创产业园的成长过程中,游客的消费动机在主观层面较大程度地影响着消费需求与决策,它受到个人审美背景、知识框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当前市场的消费趋势来看,只有体验式的观光空间、新品发布会、品牌文化活动等具备产业活力与文化内涵的营销形态,才能够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从而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杭州东信和创园以 “独立家居+设计”为特色,用 “家具展间+体验”的新形式吸引游客驻足,带动线下消费,成为杭州市的文创旅游胜地。

然而,笔者走访发现,杭州市的多数文创产业园缺乏文化创新、多元融合的营销手段。“丝联166”的建筑、珠宝、服装设计等产业,产品营销多通过线上推广与订制实现,与线下的工业遗产 (建筑空间)或手工技艺的互动较少,尚未形成体验式文化消费环境以及规模稳定的客户群。在调研期间,笔者随机抽取了100余名来访人员发放问卷,其中26%的受访者表示只是碰巧路过此处,27%的受访者表示因园内的餐厅或在附近办事才注意到 “丝联166”,20%的受访者表示拜访老朋友,只有17%的受访者是特意到 “丝联166”参观游览,可见园区的游客吸引力并不强。

4.资源整合不充分

杭州现有的一些工业遗产集群 (如运河沿岸文化创意带、凤凰山文化创业带、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带等)地理位置相近,但彼此联系较少。由于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难以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资源的互补联合效应。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中,则表现为缺乏工业遗产的时空组合、旅游资源组合与旅游主题路线。

“丝联166”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独立的创意产业园状态,未与富义仓、桥西、刀剪剑博物馆、江墅铁路遗址公园、LOFT 49、A8公社、富义仓、杭锅老厂房、唐尚433等拥有丰富资源的单位开展合作,开发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园区的旅游资源、观光资源整合不充分,产业品级、城市形象的提升难以实现。

三 工业遗产文创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内外格局,增强开放性

1.增强入口的识别性

园区的开放性直接关系到园区的活力,具有识别性的公共空间更能引起关注。针对 “丝联166”封闭式的围墙和缺乏辨识度的正门,可以将主入口移至东侧主路口,整体设计岗亭标识,并在入口两侧设计文化景墙,以增加园区的识别度。

2.打造柔性空间边界

园区空间的边界应通透,以适宜的尺度和多样化的座椅吸引游人接近和停留。“丝联166”的园区外部车较多,对东侧建筑物造成遮挡,在视觉上对空间造成阻隔。因此,需要制定车位停放的相关规定,重新选址并划分停车位;与城管和交警部门配合,清理园区门口违章停车占道现象。此外,要减少植物对建筑立面的遮挡,以绿地与座椅的方式连接外部空间。

3.打破“办公楼布局”

园区内部多间隔、多分割、闭塞曲折的内部格局,不仅影响观光体验,也造成了空间浪费。笔者建议,在园区中心设立一个文化中庭,将各个进驻的商铺或创意工作坊,以环绕或开放的方式打造园区内的 “柔性边界”,而不是如办公楼般的封闭布局。为利用该公共空间,“丝联166”可以举办企业的品牌文化活动。这不仅可以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人气,还可以展示和销售园区内的创意产品,用文化消费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活力,赋予园区公共空间更多的内涵和新意。

(二)整合周边资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1.借助运河文化,发展优势产业

环境友好型的开发方式,要求园区与周围城市生态相互融合,组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网络,成为一个具体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上的生命体。

在小范围上,“丝联166”可以与江墅铁路遗址公园形成有效互动。美国著名学者简·雅各布斯在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街道一侧也有责任避免真空地带的出现……应该与公园这边的交界地带的用途建立一种合作的联系……简单地说,关键是要去发现位于交界线上的用途,在保持城市 (正常部分)与公园各自形态的同时,突出他们之间的互构关系,并且使这种关系明晰,充满活力和无处不在”[6]。笔者建议,在 “丝联166”南侧设置咖啡馆并提供室外座椅,形成整体上的观光效果,与对岸的公园形成一种呼应和 “借景”关系。

从更大的空间范围上看,杭州运河沿岸集聚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创产业。“丝联166”作为其组成部分,应整合富义仓、桥西、刀剪剑博物馆等周边资源,激活原杭州 “丝绸印染联合厂”的历史文化价值。“丝联166”应在保留生产车间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一个集丝绸生产、印染设计和技艺传承于一体的丝绸全产业链基地。同时,建筑设计可联合工业制造、广告包装、数字网络公司等形成 “美丽杭州”的产业集聚。依托丝绸、建筑设计两大优势产业,“丝联166”可与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以当代 “沿河发展、拥江发展”为主线,在厂房开放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展览,突出拱墅区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古城韵味。

2.完善公共服务,搭建集聚平台

一个良好的创意园区需要配备咨询、中介、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投融资等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而大部分创意园区的管理主体,在招商引资、产业链建设和园区中介服务等方面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开发商在公共服务平台上仅提供物业管理的服务,往往使园区仅成为产品生产的集聚地。因此,“丝联166”要积极完善全产业链条的建设,亟待引入高科技 (如数字网络技术)企业,营销策划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以及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此外,应重视工业遗产的公共服务功能,使其在亲民、共享、共建的理念下,借助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举办全民的文化休闲活动,扩大园区的开放性和包容度。

(三)倡导体验式文化消费,激发产业活力

1.打造体验式文化消费环境

探寻文创产业旅游开发的新方式,要将 “文化消费”作为新的结合点,在建筑空间中引入文化创意的新业态,作为旧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的一种新的方式。在北京的首钢工业遗产改造中,管理方保留了原有的生产高炉内部的基本空间结构,增设天桥引导游客进入炉内,并完善各种多媒体设施,用于展示首钢发展沿革以及炼铁生产的基本流程。而 “丝联166”则封闭了车间与外界的通道,游客只能透过灰厚的玻璃远远观望,体验不到纺织车间的织造过程。

笔者建议 “丝联166”将生产车间纳入 “观光—讲解—线下体验”的消费路线,以提升空间文化消费的价值。在讲解环节,一方面积极引导游客来杭参观,另一方面主动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相关工艺遗产保护的 “第二课堂”及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工业遗产博物馆或创意产业园等,落实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线下,发掘 “丝网印刷”等新兴艺术活动与传统手工艺的连接点,增设线下体验活动。

2.设置展览场地与文化广场

园区需要为创业者或艺术家提供公共空间,让其自由创作。单层厂房与多层厂房、民用建筑相比较,具有空间高大、无须竖向交通、结构荷载大等特点[7]。“丝联166”可借鉴上海 “M50”创意园,利用原有旧厂房开阔明亮的巨构空间设计一个创意展馆,功能逐渐从展示园区内的创意产品发展为能够举办国内外当代创意或艺术的大型展览。另外,要使空间的文化活动更具体验价值,就需要创造丰富多样、吸引大众参与的活动空间,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段提供庆典等集会活动场地。笔者从园区规划中了解到,“丝联166”在厂房东西两侧有设置文化广场的规划,可供业主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吉他演奏、架上绘画、设计展览等,释放园区内部的产业活力。这是很不错的思路,希望尽早得以落实。

(四)协同治理:促进全民参与

1.提供政策支持,完善制度标准

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为创意园的共生案例中,以上海为例,最常见的是两种方式,即自下而上的方式发展成的莫干山路50号、田子坊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发展成的1933老场坊。“丝联166”由实业家买下使用权,通过市场调节与实业公司的计划进行招商,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

在这种招商方式下,由于市场的自发性与管理方眼界、服务意识的限制,政府的缺位会导致文创园缺乏特色完整的运营。小型文创园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保持一定比例的廉价艺术空间,以维护园区的特色经营。这不仅是城市历史保护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整体公平所需要的。

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政府对园区的运营单位制定了绩效评价标准,并以评奖、发放奖金的方式执行。而在合作落实 “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涉及学生的人身安全责任制度,也应纳入运营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2.提高公众参与度,成立发展委员会

城市的建设规划一直被认为是政府的职责,市民或公众的参与不充分。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市民社会的逐渐形成,基层组织的公众参与和民主自治已经广泛实施,杭州在基层自治组织的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也可以借鉴自治组织的力量,充分提供公众参与的空间。杭州 “丝联166”作为一个共享性的场所,应将更多的话语权与公众分享。

上海田子坊石库门的 “3+1”委员会治理形式,因其与 “丝联166”在园区利益相关方上的相似性,具有实践意义上的参考价值。建议由区长牵头,街道组织成立 “丝联166实业管理委员会”,与丝联物业管理公司、“丝联166发展促进会”(由政府、社区、入驻者组成)形成 “1+3”的自治体制。开展 “丝联166联席工作会议”,就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项目引进、产业发展和公共安全等重大事项,明确各成员单位的任务和职责,以 “例会制度” “重要情况报告制度”“督察制度”等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将更多的话语权与多方共享。

在当代新兴文创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工业遗产的文创旅游开发”可在工业遗产保护运动中,为工业遗产开发方式提供参考。通过改善内外格局,增强开放性,整合周边资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倡导体验式文化消费,激发产业活力,提倡协同治理,促进全民参与等,可避免 “同质化经营” “千园一面” “缺乏活力”的通病,让文创产业助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助推杭州建设成为 “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注 释

[1] TICCIH,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200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05年12月22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 /content_185117.htm。

[3] Palmer,M.,Neacerson,P.,Industrial Archae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8.

[4]谢飞帆:《新型城镇化下的工业遗产旅游》,《旅游学刊》2015年第1期。

[5]谢飞帆:《新型城镇化下的工业遗产旅游》,《旅游学刊》2015年第1期。

[6]〔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第242、243页。

[7]陈思聪、王海波、范晓军、郑叶路:《工业遗存改造模式的探索——以杭协联热电厂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为例》,《浙江建筑》2010年第27期。

猜你喜欢

遗产文创园区
陶溪川文创街区
遗产怎么分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千万遗产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