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撒切尔夫人:我不是女首相,我是首相

2018-03-25

新传奇 2018年48期
关键词:马岛撒切尔保守党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的纪录。她尊重市场与自由,创造了英国经济的奇迹;凭借内政外交的强悍,被称为“铁娘子”;曾四次访问中国,在香港主权问题上与邓小平正面交锋。

从女学生到英国女首相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罗伯茨从食品杂货商人发家致富,后成为格兰瑟姆市市长,是一名保守派人士。

她小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保守派的观点和立场有一定的认识并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够去牛津大学继续学习,她用一年的时间掌握了通常学四年的拉丁文,1943年进牛津大学学习化学专业。

对政治热情远超化学兴趣的她,到这里不久就参加了保守党协会并成为协会主席,18岁的她曾说过“政治已溶进了我的血液”。1947年至1951年,她任两家化学公司的研究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她大学毕业后虽在一家塑料制造公司工作,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经常在周末乘车到伦敦或别的地方去参加保守党的会议、辩论、群众大会等活动。她把工作挣来的钱作为参加政治活动的经费,并对此毫不吝啬。

后来,在1948年保守党年会上,她代表牛津毕业保守党协会发言,影响巨大,后被米勒提名为大特福选区的议员代表。

她在1951年结婚后攻读法律,是因为竞选议员时通晓法律是很重要的。1953年她取得了律师资格。作为在野党影子内阁人士,她为了反驳对手,不断地积累大量数据与信息,以无法反驳的语言击败对手。作为保守党领袖竞选期间,她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地进行演讲,早上7点起床,忙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才就寝。

面对1950年竞选失败,1951年再次失败,她没有退缩仍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演讲宣传,终于在1959年,34岁的她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名女议员。经历工党与保守党不断地权利争夺与保守党内部的领导权力之争,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权力之争角逐中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撒切尔夫人的这份勤奋,这份执著,让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站起,在权力的漩涡中激流勇进,最终站在胜利的顶峰,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之一。在英国这个崇尚高贵血统、男性至上的国家,重新演绎了“巾帼不让须眉”,终于成为女性楷模。

图为第一位英国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

改变英国的“撒切尔主义”

在任期内,她切实执行的政策主张和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

二战后英国经济长期处于滞涨,萧条沉暮的社会被贴上了“英国病”的标签。撒切尔夫人1979年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开出了“国退民进”的药方。首先削减政府开支和经费,除了警察和军队的费用以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开支都在大幅削减,把削减下来的大部分钱用来进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造。

在几年内,撒切尔政府将三分之一总值近200亿英镑的国有企业转为私营,60多万国企职工转为私企职员。电信、铁路、教育、医疗等民生部门都不同深度地实现了私有化。1988年英国国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从12%降到了6.5%,与此同时,撒切尔为鼓励私营经济和自由贸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低了企业和个人的税率。她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给了“英国病”中的大顽疾通货膨胀一剂猛药。

靠着撒切尔夫人的远见和信心,英国终于度过改革的阵痛,最终建立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市场制度,英国经济随之恢复了活力。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稳步前进,撒切尔夫人的革命就像一把手术刀,将“英国病”这颗毒瘤根除。

“撒切尔主义”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混血儿。一方面,它主张阻止国家对经济过分干预,坚信不受限制的市场资本主义将带来最大效率;另一方面,它强调尊重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自然形成的各种制度,崇尚秩序、权威以及共同的文化和价值。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实行的这些政策使当时的英国脱离了经济困境,并与美国政府一道,为当时的西方树立了榜样。其后,随着苏东剧变,这种坚定的反对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神话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信奉。

既理性又感性的外交智慧

撒切尔夫人曾四次访问中国,并于1984年在北京代表联合王国和中方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是英国政府首脑第一次访问新中国。强悍的撒切尔夫人,遇到了更强悍的邓小平。

撒切尔夫人的这次访华具有历史意义。她与邓小平就香港未来进行会谈,为香港1997年回归打下基础。

尽管撒切尔夫人坚守英国国家利益,但她在处理香港归还中国的问题上能从大局着想,从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角度着想,最终作出明智的选择。

除了与邓小平会谈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在外交上最知名的举动还有马岛之战。

英国与阿根廷一直就马岛主权归属有争议。英国自1833年控制马岛,但阿根廷一直将马岛视为本国的领土。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突然出兵马岛,从英国驻军手中夺回控制权。撒切尔夫人的顾问当时建议她与美国协商,而非擅自开战。撒切尔夫人希望就武力反击获得里根的支持,但后者倾向于达成一份和平协议,呼吁英方放弃由马岛民众投票决定归属的立场。撒切尔夫人在英美关系与处事原则之间面临抉择。

她最后决定出兵马岛,不惧万里之遥,一举击沉了阿根廷唯一的航母“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把阿根廷从海军强国的名单上一笔勾销,此役打消了阿根廷武力解决马岛问题的念头。因而这场战役堪称最能体现撒切尔夫人“铁娘子”作风之战。

以柔克刚对弈保守政坛

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是一个男性独权的政坛,刚刚上台的撒切尔夫人在遭遇无数次的挫折后,开始利用自己女性和年轻的优势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政坛独辟蹊径。固定的发型,变换的服饰,黑色的挎包,婀娜的步态,成为她独有的标志。政治家没有完好的口才当然不行,为此撒切尔夫人苦练演讲,还把她的科特郡的乡村口音改成地道的伦敦腔。从头到脚的包装下,撒切尔夫人成为政坛的一股清风,掠过英伦那僵化沉闷的政坛。

撒切尔夫人被称为“铁娘子”,其实她的性格中也有柔的一面。有一次,撒切尔夫人与她的内政大臣一起吃饭,女服务员上菜时不小心把热汤碗打翻,汤汁淋到内政大臣身上,年轻的女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撒切尔夫人起身,上前拥抱住女服务员,安慰道:“孩子,别害怕,这个错误谁都有可能犯。”直到女服务员平静下来,撒切尔夫人才转身安慰被热汤烫得龇牙咧嘴的大臣。

从这一桩小事就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之所以成为令男性政治家都自叹不如的政治家,是因为她的魅力是建立在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治国能力上。

在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政治人物们远没有像现在的领导者那样,把个人穿着视为从政的助推剂,但撒切尔夫人早在20多年前就因为自己硬朗的着装风格,被职业女性纷纷效仿。

撒切尔夫人改变了公众对女性的偏见。英国人爱戴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对撒切尔夫人也都非常尊重,尤其是在不少女性心中,撒切尔夫人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证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而且可以完成男人无法做到的事。正如她接受采访时,对记者提及她的性别会不会影响政治生涯时的回答:“我不是女首相,我是首相。”

猜你喜欢

马岛撒切尔保守党
撒切尔夫人为邓小平精心挑选礼物
撤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
撒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不和?
“铁娘子”的道歉
岛殇——英阿马岛之战
卡梅伦 成功连任
马岛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特点及启示
马岛战争的经验和启示
英阿马岛战争对登陆作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