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儿童电影节的历史溯源与流变特征综评

2018-03-25

电影评介 2018年21期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

毫无疑问,国际儿童电影节是当今儿童电影领域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70年的发展,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的足迹如今已经遍及五大洲。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活跃着200多个国际儿童电影节(单元)。虽然众多优秀中国儿童影片在这些电影节上获得过表彰,极大地丰富了新中国电影的国际获奖记录,但由于国际儿童电影节网络独立于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的电影节评价体系,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在国内基本属于研究空白。在2011—2018年间,笔者在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志愿从事中国儿童电影的海外推广和国际合作工作,有机会与部分国际儿童电影机构代表和国际儿童电影节总监及选片人交流,并实地考察一批代表性的国际儿童电影节。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部分历史资料与自身经验,尝试为读者勾勒出国际儿童电影节体系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讨论其自身的独特属性。

一、缘起

一战结束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社会关注,其中以美国佩恩基金会在1929—1932年间进行的专题研究最为著名。为了削弱主流电影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在保护性的电影审查之外,为儿童专门创作影片,积极利用电影教育儿童,成为另一种重要实践。二战结束后,儿童权利重新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除了儿童电影的生产创作,儿童电影的国际展映也被提上日程。1947年,第一个国际儿童电影大会在威尼斯双年展召开。1949年起,双年展组委会在威尼斯电影节下设“国际儿童电影展映”活动。虽然该展映活动仅持续至1970年,但其建立了国际儿童电影常规性展映的活动模式,亦开创了综合性国际电影节下设儿童电影单元的先河,可谓是影响深远。

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海报

双年展同期举办研讨会,使威尼斯电影节迅速成为国际儿童电影行业的重要交流平台。1950年,建立一个国际性儿童电影组织的想法在会议上被提出。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高度关注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因而积极地推进参与该组织的建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经费,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中心(CIFEJ)于1955年建立,并于1957年起正式运营。根据初期章程,CIFEJ只接受国家中心和国际组织作为会员。截至1967年,CIFEJ已有国家中心会员21个,包括东欧国家苏联、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西欧国家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奥地利、瑞士、意大利、西班牙,以及非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

尽管建立国家级儿童电影中心的要求提高了入会门槛,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造成CIFEJ会员地理覆盖范围受限,因而遭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质疑和批评,但其客观上也使各国可以有效地动用或联合政府力量,推进所在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威尼斯电影节儿童电影展映活动的成功,启发了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苏联的国家中心。独立于综合性国际电影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儿童电影节于1961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哥特瓦尔德夫诞生。随后,1963年西班牙的希洪建立了国际儿童影视大赛,1967年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正式设立了儿童电影单元。作为第一批国际儿童电影节(单元),威尼斯、哥特瓦尔德夫、希洪、莫斯科成为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的先驱,并形成了东西欧微妙的势力平衡。虽然东西方世界在教育理念等问题上存在认识差异,但在国际儿童电影节作为儿童电影跨国流通平台的重要性上,双方取得了意见上的统一。随后,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正式开启,双方阵营相继都有一批新的儿童电影节涌现。CIFEJ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世界在儿童电影领域的合作,双方阵营在某些方面上甚至实现了相互认可和肯定。

从20世纪60年代起,CIFEJ定期发布儿童电影节名单,组织儿童电影节专题研讨会,安排会员赴各国儿童电影节参观访问,帮助部分国家建立本国儿童电影节,并在各国儿童电影节设立CIFEJ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在各国的发展。除了协调各电影节时间和片源,CIFEJ还先后探讨了儿童电影节的目的、评委会构成、入选电影评判标准、儿童与成人双重评委会的设置、是否与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合作等重大问题。虽然进入全面互联网时代后,网络信息便利、新的区域合作网络出现、自身机构改革不力等一系列原因造成CIFEJ影响力和凝聚力日渐式微,但作为世界范围唯一的儿童电影国际组织,CIFEJ仍然在发挥其在国际儿童电影节网络的独特作用。

二、在欧洲的持续发展

作为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的发起区域,欧洲的电影和教育界已经广泛认可为儿童与青少年建立电影节的理念。目前,绝大部分欧洲国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儿童电影节(单元),欧洲的北部、西部、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了亚区域儿童电影节群体。作为欧洲区域的儿童电影行业组织,欧洲儿童电影协会(ECFA)于1988年成立。在CIFEJ秘书处迁出欧洲后,ECFA日渐发展成为欧洲众多儿童电影节的新合作网络。截至2018年底,ECFA已有欧洲儿童电影节(单元)会员77个,另有非欧洲儿童电影节(单元)会员10个。

(一)西欧

20世纪70年代,在西欧国家有三个重要儿童电影节(单元)得以建立。作为对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儿童电影展映”的延续,1971年在Giffoni Valle Piana小镇成立的基夫尼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成为了意大利新的国际儿童电影展映平台,随后因著名法国电影导演特吕弗的公开推介迅速打开了国际影响力。也许更值得关注的是西德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78年设立的儿童电影单元(现名“新生代”单元),虽然晚于本国于1975年成立的法兰克福国际儿童电影节(现名LUCAS国际青少年电影爱好者节),但依靠其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背景,其颁发的“水晶熊”奖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儿童电影最高艺术表彰。

20世纪80年代初至冷战结束前,一批目前仍在活跃的西欧传统儿童电影节先后建立,如芬兰奥卢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法国埃纳Ciné-Jeune国际青少年电影节、瑞典马尔默BUFF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荷兰阿姆斯特丹Cinekid国际儿童与青少年影视新媒体节、瑞士贝林佐纳Castellinaria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比利时法兰德斯欧洲青少年电影节、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儿童电影节、英国贝尔法斯特Cinemagic国际青少年影视节、法国马恩河谷Ciné Junior国际青少年电影节等,而西班牙的希洪国际儿童影视大赛已发展成希洪国际电影节,儿童电影成为该B类电影节的独立单元。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德国开姆尼茨Schlingel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希腊奥林匹亚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瑞典克里斯蒂安桑国际儿童电影节、丹麦哥本哈根Buster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英国利兹青少年电影节等一批重要的儿童电影节先后建立,进一步拓展了西欧儿童电影节的版图。千禧年后,西欧各国仍有儿童电影节不断建立,特别是在2010年前后至今,欧洲南部的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又集中涌现了一批新的儿童电影节,其中西班牙瓦伦西亚的MICE国际教育电影节比较有特色。

(二)东欧

由于历史原因,冷战前建立的东欧儿童电影节(单元)大部分没有延续至今。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哥特瓦尔德夫儿童电影节以捷克兹林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的新名称继续活跃。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儿童电影单元于1989年独立为莫斯科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最终于2006年停办。冷战结束后,东欧各国(含原苏联亚洲地区加盟共和国)开始了渐进的国际儿童电影节建立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立于1969年波兰波兹南的的国家儿童电影节以Ale Kino!国际青少年电影节的新名称开始走向国际。进入新世纪,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原苏联地区的俄罗斯、乌克兰、拉脱维亚、立陶宛、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等国涌现出一批新的国际儿童电影节,其中许多国家第一次建立了该类型电影节。

此外,东欧一些国家的综合性电影节设立了独立的儿童电影单元,例如白俄罗斯明斯克国际电影节的Listapadzik、乌克兰基辅国际电影节的Molodist for Kids、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的Just Film、拉脱维亚里加国际电影节的Kids Weekend、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国际电影节的EducaTIFF、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电影节的Bib for Kids与普拉电影节的Pulica(儿童)和Dizalica(青少年)等。

三、走出欧洲

虽然CIFEJ在成立初期具有严重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但我们可以看到CIFEJ与随后的美国、加拿大、拉美、中东、南亚、亚太、非洲区域国际儿童电影节群体的产生也有着直接的关联。特别是在1991年前后,CIFEJ先后进行重大改革,将秘书处搬至加拿大蒙特利尔,并修改章程向所有机构和个人开放会员申请,世界大部分儿童电影节得以相继加入CIFEJ网络。

(一)美国和加拿大

美国的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可以追溯到CIFEJ在美国的国家中心(美国儿童电影中心)于1969年创立的原洛杉矶国际儿童电影节。目前美国最重要的两家国际儿童电影节分别是1983年成立的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与1997年成立的纽约国际儿童电影节。两家电影节是世界范围内仅有的两个曾入选奥斯卡金像奖资格电影节名单的国际儿童电影节。千禧年后至今,美国的圣地亚哥、西雅图、洛杉矶、旧金山、盐湖城、波士顿等地先后涌现出二十余个国际儿童电影节,电影节运动发展形势蔚为壮观。其中,2005年成立的西雅图国际儿童电影节影响力较大。加拿大现存最早的国际儿童电影节是1983年成立的里姆斯基Carrousel国际电影节。在1991年CIFEJ秘书处迁至蒙特利尔后,温尼伯Freeze Frame国际全年龄段儿童电影节、多伦多Sprockets国际儿童电影节(现名多伦多TIFF Kids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FIFEM国际儿童电影节、渥太华Reel 2 Real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四家本国重要儿童电影节于1997—1998年间在加拿大集中出现。

(二)拉美

本文针对某深埋隧洞工程富水强蚀变岩TBM洞段出现的塌方、挤压大变形和流沙等问题,专门设计了注浆模拟试验,分析了浆液在不同围岩中的扩散范围、固结强度及注浆方位对注浆效果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进一步验证了模拟试验成果的可靠性。研究成果也为类似隧洞工程在穿越富水强蚀变岩地层时的病害防治提供了借鉴。

(三)中东

CIFEJ在伊朗的国家中心建立了中东第一个国际儿童电影节——德黑兰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该电影节创建于1966年,因社会动乱于1978年停办,是当时在欧洲之外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儿童电影节。1985年,伊朗的法拉比电影基金会延续了本国传统,重新创立了“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并在德黑兰、克尔曼、哈马丹巡回举办,目前落户伊斯法罕。此外,1990年成立的埃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也是中东地区的传统儿童电影节之一。进入新世纪,黎巴嫩贝鲁特JANA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儿童电影节、以色列特拉维夫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卡塔尔多哈Ajyal青少年电影节、阿联酋的沙迦国际儿童电影节和迪拜国际儿童电影节先后建立。伊斯坦布尔国际儿童电影节于2010年停办,由土耳其电影与视听文化基金会主办的国际儿童电影节(ICFF)及由儿童电影与艺术协会主办的环球儿童电影节(UKFF)是土耳其目前该类型电影节的主要代表。

(四)南亚

南亚最早的国际儿童电影节是由CIFEJ在印度的国家中心(印度儿童电影学会)于1979年创立的印度“金象”国际儿童电影节。2005年起,印度的班加罗尔、新德里、勒克瑙、加尔各答、斋普尔、喀拉拉邦等地又出现了近十个国际儿童电影节。孟加拉儿童电影学会在2008年创立了孟加拉国际儿童电影节,填补了本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活动的空白。巴基斯坦艺术教育组织The Little Art则从2008年起先后创立了拉合尔国际儿童电影节、卡拉奇国际儿童电影节和伊斯兰堡国际儿童电影节,并继续尝试将电影节放映拓展到更多小城市和偏远地区。

(五)亚太

现在将目光移回亚太地区,关注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在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发展情况。为迎接CIFEJ北京年会,成立于1989年的北京国际儿童电影节(现名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是东亚最早的国际儿童电影节,也是中国内地目前唯一的国际儿童电影节。随着后续日本的东京KINEKO国际儿童电影节、京都国际儿童电影节、亚洲国际儿童电影节、冲绳Kodomo国际电影节,韩国的首尔国际青少年电影节、釜山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首尔九老国际儿童电影节,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台湾国际儿童影展、Eureka!台南国际儿童电影节、香港儿童国际电影节的建立,东亚儿童电影节区域群体已经形成。2012年8月,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东京KINEKO国际儿童电影节、釜山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三方签订备忘录,计划在各自电影节分别设立“亚洲联合奖”(Asia Tie-up Award),表彰东亚优秀青少年导演的创作。东南亚目前主要的国际儿童电影节是新加坡的Big Eyes, Big Minds国际儿童电影节和全亚洲青少年电影节。在澳大利亚,在CIFEJ会员Cinewest Multimedia于1998年创立了奥本国际儿童与青少年电影节后,又有Little Big Shots国际儿童电影节(巡回)、悉尼KidzFlicksxi国际儿童电影节、阿德莱德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三家儿童电影节先后建立。此外,新西兰也于2015年在奥克兰创立了本国的Screenies儿童国际电影节。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最后,不要忽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在这里还有无限的可能。CIFEJ肯尼亚会员于2006年在内罗毕建立了Lola Kenya Screen电影节后,历经12年的空白,CIFEJ南非会员于2018年在约翰内斯堡建立了本区域第二个儿童电影节——纳尔逊·曼德拉儿童电影节。

四、特点

目前,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以燎原之势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就有近十个新的国际儿童电影节诞生。在传统的德育、智育、美育目标之外,国际儿童电影节更发展出培育下一代电影观众、发现电影新人才、支持国家电影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使命。历经70年的发展,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国际电影节,国际儿童电影节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点。

(一)国际儿童电影节的分类、放映与评奖

除了儿童电影节及综合性电影节下设的儿童单元的简单划分,国际儿童电影节还发展出以下划分:按照观众年龄段,可分为“狭义”儿童(children/kids)与青少年(youth/adolescent/teens)两类电影节(单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部分青少年电影节(单元)也拓展关注初成年(young adult/coming of age)观众的需求;按照选片标准,又可分为for children、about children和by children三类电影节(单元),其中for children指单独为儿童拍摄的影片及服务全年龄观众的家庭片,about children指以儿童为表现对象的艺术片及社会问题影片,by children指由儿童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创作拍摄的影片;不考虑剧情(短)片,按照影片类型与片长,还可单独分为儿童动画电影节、儿童纪录片节、儿童短片节,及动画电影节、纪录片节、短片节下的独立儿童单元。

可以说,让优秀的儿童电影与儿童观众见面是国际儿童电影节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些重视电影教育的父母,很难在商业影院找到家庭片之外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单独为儿童拍摄的影片强调儿童心理特性与教育价值,不具有家庭娱乐特征,很难进入主流院线。而另一些父母,即使认识到电影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也无法承担儿童的观影费用,甚至没有时间陪伴儿童到影院观影。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各国儿童电影节积极联结政府与社会公益力量,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放映策略。在政府、基金会、社会团体、企业的资助下,电影节组织者利用大学、博物馆、艺术中心、文化中心等公共机构的放映设施,与商业影院在票房淡季展开合作,甚至搭建临时放映大棚,为家庭观众或学校师生提供低价或免费放映。有的电影节组织者则尝试走出大城市,组织乡村放映或全国巡回放映,服务更广泛的儿童观众。此外,时至今日,众多儿童电影节已经从单纯的国际电影放映场所,进一步发展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平台。作为对放映活动的重要补充,一些电影节会同期举办工作坊等多样的教育活动,鼓励儿童学习电影技术进行自我表达。

竞赛性的国际儿童电影节(单元)通常充分尊重儿童观众的声音,设立两个独立的评委会,让儿童与成人评委对电影节入围影片分别进行评选。以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为例:在Kplus儿童组,11—14岁儿童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水晶熊奖,3位电影专家组成的国际成人评委会评选出由德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评委会大奖;在14plus青少年组,14—18岁青少年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的水晶熊奖,另3位电影专家组成的第二组国际成人评委会评选出由联邦公民教育署资助的评委会大奖。

(二)悖论与共存:“双重”创作者与“双重”观众

王泉根曾将儿童影视类比儿童文学,认为儿童影视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悖论”,是“大人拍给小孩看的”,“既是陪伴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也是体现一个时代成人意志、成人目的的文化想象与价值隐喻”。笔者完全认同其观点,但儿童电影生产与接受的实际情况远比儿童文学复杂。儿童电影存在着独特的“双重”创作者与“双重”观众共存现象,而国际儿童电影节正是这种特殊现象的集中展示场所。

第一,儿童电影的创作者不仅仅是成人,也包括儿童自己,儿童电影有着“双重”创作者。早在1963年,在CIFEJ的组织下,为儿童创作者建立的国际性电影竞赛“第十缪斯”即已建立。如今,不仅众多儿童电影节设立了“儿童导演影片”(films made by children)单元,更有一批专门的“儿童导演影片”节涌现出来。第二,儿童电影的观众不仅仅是儿童群体,也包括成人群体,儿童电影有着“双重”观众。除了家庭片和儿童题材艺术片,事实上,那些单独为儿童拍摄的影片也有着固定的成人观众群体:家长、教育工作者及儿童电影爱好者。在儿童电影节,这些成年人与儿童一同落座观众席,观赏银幕上的童年影像,早已不是新鲜景象。

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一些儿童电影不是“拍给小孩看的”,但有些儿童观众却在批判性欣赏这些“儿童不宜”的影片。部分儿童电影节(单元)为那些关注儿童权利、反映儿童生存现状的艺术片及社会问题影片预留空间,进一步深化了儿童电影节的社会意涵,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新生代”单元就是这类电影节(单元)的典型代表。虽然一些电影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影片是否属于儿童电影存在争议,但组织儿童观看这些“反映儿童生活”(about children)但不是“为儿童拍摄”(for children)的影片早已成为某些国家的儿童电影节的传统,电影节组织者鼓励儿童观众对影片中的本国或外国同龄人的生活状况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文化政治:从文化多样性到国家形象输出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第十七条中曾明确指出:“缔约国确认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并应确保儿童能够从多种的国家和国际来源获得信息和资料,尤其是旨在促进其社会、精神和道德福祉和身心健康的信息和资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CIFEJ在2002年召开了名为“维护全球化市场下儿童媒介的文化多样性”的国际会议,对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儿童影视在全球儿童媒介市场高达90%的占有率表示强烈忧心。对于大部分国家的儿童来说,国际儿童电影节是他们可以观看到美国迪士尼动画片以外的其他国家儿童影片、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唯一场所,其重要的文化意义不言而喻。

反过来,国际儿童电影节也逐渐成为各国输出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场所。胡适先生在《慈幼的问题》一文的开篇中转述朋友的言论,指出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其中为首的就是“看他们怎么待小孩子”。如今,荷兰、德国、瑞典等欧洲儿童电影大国向世界儿童电影节网络持续输出本国影片,积极展现其儿童教育理念,与此同时,第三世界那些展现当地儿童生活苦难的影片则常常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儿童电影节的偏爱。最终,我们无法否认,本应“纯真”的儿童电影节也有着某种文化“政治”的味道。

结语

我国的国际儿童电影节的建立,也与CIFEJ密切相关,是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童影厂与央视少儿部以“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电视中心”的名义联合加入CIFEJ,随后计划于1989年承办中心年会。从1971年起,CIFEJ秘书处要求承办国应在本国儿童电影活动(通常为国际儿童电影节)期间举办中心年会。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经国务院同意,由电影局主办,首届北京国际儿童电影节诞生了。在更名为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后,电影节又在淄博、横店、宁波、青岛、江阴、四平巡回举办,目前落户广州。从2011年起,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参照国际惯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成立长期选片团队,拓展由驻华使馆推荐的单一影片来源;建立国际成人评委会,邀请各国儿童电影节总监及选片人访华等。这些改革不仅迅速提高了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也让《我的影子在奔跑》《我和我的伙伴》《我和神马查干》《旋风女队》《天籁梦想》等一批优秀中国儿童电影走进各国选片人视野,得以入选众多国外儿童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反思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在我国的当前发展,笔者认为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国际儿童电影节数量严重不足。进入新世纪,国内先后涌现出了成都儿童电影周、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广东青少年儿童电影周、横店儿童电影节、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郑州金童象儿童电影周、包头儿童电影节等一批儿童电影展映活动,但国际性儿童电影展映活动仍然只有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一个。两年一办、定点一地的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在客观上无法满足全国各地少年儿童的观影需求。第二,行业对国际儿童电影节相关理念的理解有较大偏差。北京国际电影节2018年下设了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周,其活动主推童星、童模、小主持人评选活动,与国际儿童电影节(单元)的基本宗旨有明显背离。中日韩三国合办的Asia International Youth Film Festival,中文译名为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但活动主要参与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并无“少年”。我国作为东亚国际儿童电影节运动的先驱,无论是在提升全国电影节的数量上,还是在提高业内对电影节的认识上,都可谓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青少年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青少年发明家
留守儿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