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03-24张勤
张勤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与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随着我国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继而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中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继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故本文则主要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思维能力 策略
语文知识涉及较多的内容,而通过读、听、写等方式可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语文知识的乐趣与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及理解能力。若教师单一采用的灌输式教学则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则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现象力[1]。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基本前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结合教学目标,制定思维能力教学方案
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目的性及计划性的特征。为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案。而要想将思维能力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教师就应将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等心理年龄特征相结合,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语句扩写、缩写及表达等语文能力,并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相关的语文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及表达方式。同时,因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较差,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着重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表达训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思维转变能力,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在对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方式,让学生发挥自主想象力,在脑海中将自己所领悟到的诗词画面进行阐述,并结合诗人的作诗心境,掌握诗词真正的含义。
例如,在毛泽东的《七侓·长征》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这首七言律诗进行朗读,并让学生带有情感的去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中的场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学生朗读后教师便可让学生再次默读,并尝试在脑海中浮现红军长征的画面。学生就会联想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在翻越五岭后,还要越过险峻的铁索桥,寒意刺骨……当翻越千里积雪的岷山后,红军露出的笑颜……”的画面。同时,教师也可向学生提出有关长征的话题,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2]。在“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教师可向学生进行提问:“作者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主要表达的是什么?而这个‘寒字你又会联想到什么呢?”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想象力。有的学生就会回答:“寒字让我想到毛骨悚然、阴森森的感觉……”,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通过寒这个词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辛,踊跃渡过铁索桥、河流湍急的画面……”。通过引导重点词语如“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等让学生描述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通过拓展学生思维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来之不易,要学会发扬长征精神与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继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以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及主体地位为教学前提,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与能力,在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用肯定与赞扬的态度去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不断活跃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发挥思维的平台。故只有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理解语文,激发学生探究欲与学习兴趣,继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教师便可通过问题或运用媒体设备的方式将“亲情”这一教学情境融入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在浓厚的教学环境中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爱。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前,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眼中的背影是怎样的?对于父母的背影你又有何感触呢?”让学生通过教师所提的问题展开探讨并发言。有的学生就会回答:“背影讓我觉得很落寞,因为看不到父母亲的表情,只能看到他们逐渐走远的背影轮廓……”。而有的学生甚至会回答:“我觉得背影就是小时候下雨时爸妈接送我上学后独自离开的场面……”。学生的回答各不一致,但不难看出都是父母亲对他们的关爱。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思路及注意力便可转移到本次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中。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有关《背影》的语言独白或背景音乐通过播放功能创设课文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默读课文,走进作者的故事[3]。在学生默读完课文后,教师便可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通过文中从父亲在火车站送别儿子的场景这一内容,学生便可对“背影”这一词有更深的领悟。当父亲费劲的穿行铁道时,文章的情感则引向高潮。教师便可让学生对“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这段内容细细品味,并从“蹒跚”、“慢慢”、“攀着”、“缩”等词中想象作者父亲努力攀爬的背影,刺激学生思维现象力。文章内容朴实又真实,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景中感受父母的不易。并在文章中把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式,抒发自身对父母的情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在实际生活中,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最感动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联想,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拓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文章主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升华,继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运用辩论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转变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应用辩论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论,刺激学生思维转变能力,让自身思维方式得到扩充。在辩论教学模式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在讲述课文重点知识后,展开话题辩论比赛。在辩论前,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分组,分为正方与反方,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辩论话题展开辩论,告知学生在辩论中不能偏离辩论话题的中心,并事先寻找有关的辩论内容来阐述我方的观点。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拓展,提升思维活跃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转变能力。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这一内容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赛。同时,要求学生在辩论时语言表达要清晰流畅、声音洪亮、所提出的观点明确、依靠的论据要准备充足、在反驳辩方观点时要尊重对方等。让学生对“克隆技术是否能造福人类”这一话题展开辩论。正方的观点为“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反方观点则为“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甚至危害人类”。教师可在辩论赛上充当主持人或指导教师的角色,在辩论赛开展过程中,学生思维辩解较为激烈时,难免会出现争吵等影响辩论赛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为此,教师还应把握好辩论赛的整体秩序,继而促进辩论赛的顺利实施。正反学生便会依据所查找的资料进行阐述:“我方认为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因为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来说,克隆技术能将即将灭绝的动物进行克隆,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克隆技术还能在医学上广泛应用,像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生长激素等运用克隆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反方的学生则对本组的观点进行阐述:“我方认为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甚至危害人类,因为克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进化的过程,并且违背伦理学,……如果克隆技术被邪恶的人类掌握并应用,那么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4]。两方学生各抒己见,或许学生在对观点进行阐述与反驳时,未能对辩论的内容进行深度的辩论,但经过这样激烈的辩论赛,学生便会知道科技发展的未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辩论赛的方式,学生思维能力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展,语言组织与思维活跃能力便可进一步的提升,并感悟到“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重点知识。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在融洽与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不断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并在自主发挥想象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解及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曹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7(02):32-32.
[2]尹强.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下,2017(09):70-70.
[3]昂秀.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2017(03):129-129.
[4]景芙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北桥,2017(08):34-34.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双凤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