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式学习多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8-03-24郝涤非
郝涤非
摘要:围绕“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建设,进行了基于问题式学习、多位一体的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焕然一新,成果不断应用推广。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多位一体;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8.03.048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Biochemistry course,the reform based on question-based learning,integrated education,teaching concept,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was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resources were renewed and the achievements were popularized and popularized.
Key words:problem-based learning;multi-functional;Food Biochemistry;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要实现其培养目标,重点必须从课程建设入手。课程建设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做”分离;脱离实际,实用性差;内容陈旧,落后现实。这种局面必须及时扭转。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多个文件均强调了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教高[2015]3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职业教育生源复杂、层次不齐、教育教学时间确定性较差等因素促使高职院校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的一门核心平台课程。该课程内容琐碎抽象,难理解;知识技能点多,难掌握;老教材跟不上行业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最新国家标准不吻合,与后续课程及生产实践难接轨。因此,对“食品生物化学”进行课程教學模式改革正是迎合了食品工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提出的教育改革要求。针对以上问题,2010年以来,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院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为载体,课程团队迎难而上,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2 改革举措
2.1 教学理念更新
2.1.1 调研先行,转变教学模式,按需施教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应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课程建设应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接轨,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课程团队先后深入校、政、行、企、生(校:兄弟院校;政:行政管理部门;行:行业协会;企:企业;生:不同生源、不同地域、不同年级的学生)等5个方面进行岗位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课程标准调研、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多项课程相关调研活动,搜集第一手教学改革资料,解决社会、行业、企业、学生之需,大胆摒弃“理论是基础、操作是技能,先教师讲,再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以市场需求带动课程内容改革,以学生学情变革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创新。
2.1.2 以生为本,问题式学习,因材施教
首先,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的掌握知识。其次,引入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教育录取方式的多样化,生源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再加上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风土人情也有较大差异。只有搞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这个授课主体,才能制订合适的教学“菜单”。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根据不同入学条件和知识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如注册入学、普通高招、单独招生等单独编班的学生,修改相应的课程标准;二是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趋向(如蒙牛班、大喜来班等),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
2.2 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应该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与技术前沿相结合,与生产、生活相结合,与前置、后续课程相衔接。
教学团队通过深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人才招聘市场、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几年来共调研相关企业80家以上,访问毕业生500多人次,在校生700多人次,拜访企业人员120多人次。
通过调查、研讨和分析,确定食品类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明确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哪些能力目标与食品生物化学相关,着重培养哪些能力,在不断更新的食品类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食品生物化学”处于什么位置?
对具体教学内容作如下改革:
(1)坚持以服务后续课程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精简理论、增加实践。采用项目案例教学,变理论为实践;任务驱动教学,增加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学做一体,学用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模块,注意课程教学内容内在属性的连续性和相关性、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合理衔接,实现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
(3)课程以食品的基本成分知识为主线,以食品加工过程常见的生化变化为引申,以各种类型的食品特性为拓展,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工学结合、学用结合。
(4)确定主要知识点,把糖、脂类和蛋白质与食品加工定为重点,酶与食品加工和食品原料的保鲜作为难点。确定核心技能点,让学生重点掌握层析分离技术、分光光度计技术、离心沉淀技术、化学检测技术、定性分析技术和活性测定技术。
(5)实验项目的选取,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实验,增加企业常用的实验(如油脂过氧化值测定);实验样本的选取,采用企业的新产品(如酶制剂),检验数据供企业参考(如酶活力测定),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验方法与最新国家标准接轨,与企业实际应用接轨,与先进技术接轨;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多个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2.3 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学习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在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同时,着重实施了PBL教学法。
PBL教学理论基础见图1。
PBL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教学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最早于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通过将实际生产、生活中能遇到的相关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坚持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为主轴架构。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减少课堂讲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角色互换,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在考核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教学过程为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效果(精神状态、参与度、理解的准确性),并做好记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自主学习并及时完成,事后给予评价、分析和指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案例分析”,针对“三聚氰胺”事件,组织学生讨论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种类、原理、优缺点。学生分组查资料、讨论,交流发言。
在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为酶制剂生产企业测定新产品的酶活力;学生协助教师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等。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渐积累了文献查阅经验,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为顺利完成毕业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
2.4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順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坚持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国家、学院课程网站平台,整合国家、行业、学院多方资源,完成课程教学管理、课程资源更新和使用,做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实现课程资源课堂用、课外用、时时用、普遍用。
教育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资源课——食品生物化学见图2,教育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食品生物化学见图3,泛雅超星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食品生物化学见图4,课程在线自测平台——食品生物化学见图5。
课程团队先后完成了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平台、“爱课程”网上的课程建设、泛雅超星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建设,开发了课程在线自测系统,并作为一门重要主干课程入选教育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及时维护、更新和完善,为校内外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安全、稳定的课程学习服务。
2.5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团队在2011年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基础上,2013年主编“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吸取了多年的课程建设成果,精选教学内容,兼顾学生的认知顺序和技能养成规律,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注重技能培养,突出职业特色,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追踪先进技术。该教材2014年出版以来,受到校内外师生广泛好评。
3 特色与创新
3.1 学习资源多位一体,线上线下联合教学
依托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育部专业资源库、泛雅超星教学平台、课程在线自测系统、国家规划教材等不同事项有机结合,使得时时、处处开展教学成为可能。针对全日制在校学生可以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促进学习效果最大化;社会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同步学习,及时反馈,随时互动;结合手机“学习通”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众人分享,众人互通”的全新局面。
3.2 学习方法多位一体,问题式学习受推崇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辅以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侧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角色互换”,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3.3 教学内容多位一体,校政行企知识众筹
深入走访行业、企业、人才招聘市场、兄弟院校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调研,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毕业生、一线管理人员及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反馈,汇集行业对授课内容的需求信息;反复地、动态地、不间断地把脉食品企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的新要求,对教学内容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真正做到教学服务行企,知识服务社会的产教融合。
4 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教学成果的应用推广,可以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不断自我完善,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成果推广措施:①依托教育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向参与共建的院校和企业进行推广;②通过食品、生物类国家师资培训项目、教育部食品工业行指委、食品药品行指委平台推广;③依托中国食品职教联盟、江苏省食品职教集团、江苏省烹饪协会、江苏省食品工业协会等,向全国相关行业和会员企业推广;④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推广;⑤公开发表课程改革教研论文3篇。
推广应用情况:①2013年12月,该课程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2016年6月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截至2017年7月,课程访问量达4 702人,提问数1 189项,教师答疑数1 194项;宣传推广到60余所高职院校、70余家企业,社会学习者300多人,20所院校将课程所在的資源库链接到其网络教育资源,4所院校将课程资源纳入日常必修或选修课程。建设成果得到全国同类院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一致好评。②主编“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014年11月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12月重印;重印量达5 500多册,使用范围遍布全国各地。教材使用过程中,免费提供配套的教学课件并及时回复疑难问题,受到相关院校师生的广泛好评。出版社统计了教材使用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③在泛雅超星网络教学平台,该课程内容丰富,互动性强,实现网上进行班级管理、作业批阅和学生自测,日常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任务点、资料量适宜,章节访问量、讨论数不断攀升,受到师生一致好评;2016年9月被评定为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④建设成果受到高校专家、企业专家、毕业生及兄弟院校同行好评。2017年3月被学院表彰为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9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表彰为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