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城市边缘地区更新路径研究

2018-03-24

山西建筑 2018年20期
关键词:片区城乡规划

降 巍

(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0 引言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随着建设的持续推进,城乡发展中的不平衡趋势也逐渐凸显出来。这点在位于城市边缘的新区的更新建设中尤为突出,由于其区位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不同于城市中心区的以下特征:1)由于其原有的城乡结合部的属性,区域内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呈现犬牙交错的状态。2)区域内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改进城镇化的方式方法,即统筹城乡的协同发展。

1 城乡统筹理论综述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共同繁荣,但在城乡二元体制的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下,已经造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而城乡统筹政策的出台,其目的就在于扭转这种城乡发展失调的状况,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基于上述原则,我们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向作为城乡统筹的实施方向。

1.1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城乡生态一体化

城市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强烈的生态实体。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要严格推行国家环境规划的要求,在每一个城乡实施蓝天工程、清水工程、绿地工程。同样在农村也要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鼓励广大农民建设乡村环境的永久动力。

1.2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使城乡产业梯度化

城乡统筹,产业发展是核心和关键。城乡互动的起点是产业互动,城乡互促的关键是产业互促,城乡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产业结构越合理,产业的链条越长,产业投资和再投资的空间就越大,其社会经济效益也会越高,也势必将更能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有力的实现城乡产业融合。

1.3 协调区域发展格局,使城乡开发有序化

突出主体功能区导向,引导不同类型区域差别化发展。重点发展区域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区和重点乡镇街道的建设,促使成为整个区域新的经济增长中心;限制开发区要有条件的建设和引导城乡发展,使之与生态保护区相协调发展;禁止开发区要严格限制城镇建设,做到生态先行。

同时要注重城乡均衡布局,促进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合理树立各类城乡有序的发展格局和导向,实现可持续的城乡统筹发展。

2 三给片区现状及上位规划分析

2.1 现状分析

三给片区北起北环高速路,南至北排洪沟南侧的抢险路;西起西环高速路,东至滨河西路,总用地24.22 km2。

建国以来,三给片区在1949年—1953年隶属于外三区,1953年—1954年为第三区,1954年—1957年为新城区,1957年—1959年为大郊区,1959年—1970年为河西区,1970年—1997年为北郊区,1997年至今为尖草坪区。可以说,在1997年之前,该地区都不被视为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三给片区一直以柴村地区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早年,依托柴化路、太康公路等公路运输的便利,柴村是城市西北部最大的农业集镇,因而建立北郊区行政区划时,区政府选址在此地,并沿用为尖草坪区政府。同时,钢材、建材市场是沿河西南北交通主要通道,由中心地区逐步拓展起来的。综合来看,三给片区城镇化进程是典型的交通节点型农业集镇的发展之路,柴村现状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公共服务水平与建设风貌等就是切实的印证。

2.2 上位规划分析

三给片区在2003年的分区规划中,还是城市的战略水源地与滞洪区。之后的十余年之间,由于水资源规划与防洪规划的调整,三给片区南部区域的土地空间资源释放出来,相继在北部概念规划(2007年)、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局部调整、2008年纲要、2012年总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0年四片区、2012年整体分层规划、2015年整体修编)等规划中作为城市北部重要的新区进行规划控制,并陆续建设实施。

同样以中环线为城市核心区,相较于南站地区、晋阳湖地区、龙城大街三个地区,三给地区的空间距离与上述三个地区位置相当,并不亚于这些地区,甚至于更近。但是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上述区域,缺乏“核心引擎”的带动引领是其中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规划建议区域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三给地区在整个城市的战略地位,强化外部推力;其次就是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利用各类资源,提升自身的内部活力。相较于南部板块,三给地区的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上风上水的区位优势。中心区用地日趋紧张、环境污染凸显、交通拥挤不堪,城市风貌陈旧等问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居民的生活要求。三给地区应当立足新区新形象、高品质高标准建设新城。

3 更新策略

规划围绕城市发展战略,落实尖草坪区城乡统筹等上位规划要求,强化三给地区的区位优势,极化三给地区上风上水的环境优势,坚持“生态优先,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有机更新城市。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环境优良、服务便捷、活力奔放、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乐居乐活”北部新区。

3.1 生态优先:强化上风上水的生态优势

三给片区的城乡空间与自然资源高度融合,具备山水城市的先天基础。加强滨水、沿山景观界面的整理,打通景观视廊并增加观景点,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显山亲水”的景观体验机会。本区域的太古岚以北的村庄地区,因处于汾河滞洪区,同时内部包含西张水源地,属于城市限制发展区。但其区位条件优越,紧邻城市中心区,各项基础设施发达,适合发展田园综合体。

3.2 功能复合:一、二、三产业的梯度发展

规划立足区域发展定位,依托上风上水的区位优势,北靠西山、东临汾水的生态优势,空间上北部地区融合生态旅游大格局,重点发展田园综合体,沿汾河形成滨水商务核心区,沿金桥街形成公共行政服务区,围绕南部家居市场形成现代时尚商贸集中区,预留西部产业发展区。通过生态休闲活力环廊串接各个功能组团,形成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产城高度融合、功能复合多元的宜居宜业新区。

1)生态田园综合体。

现行片区的北部区域,既是城市的西张水源地,同时也是汾河的滞洪区,属于城市重要的生态控制发展区。现状区域沿汾泉路两侧分布着两个村庄,田园基底良好。北部区域紧邻崛围山风景名胜区,区域发展田园综合体能够融入北部生态旅游的大格局当中,形成集自然观光、农业体验、田园社区、休闲旅游、康体健身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城镇社区主要集中于滞洪区外围,此区域内禁止大规模永久性城乡建设,以保证防洪安全。

2)公共政务片区。

规划围绕沿金桥街两侧已经落户武装部、安全厅等公共行政机关,集聚尖草坪区的区级行政服务设施,配套发展政务会展、酒店公寓等服务设施,形成尖草坪区的公共服务中心。

3)都市商务片区。

沿摄乐街两侧,集聚金融服务、总部经济、高端酒店、商务办公、会议展览、文化娱乐、高品质公寓等业态,形成功能复合多元的商务综合体。

4 西部产业片区

三给片区的西部区域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备用地,规划建议远期搬迁选煤厂,充分利用三给车站,以太原第三客站选址为契机,争取将太原高铁客运北站落户该区域,依托高铁站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高铁经济区,并以此为核心引擎带动整个北部地区的产业升级。

5 结语

城市边缘地区的更新建设较中心区更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不能简单一拆了之,要以城乡统筹的理念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分阶段,有步骤的进行更新建设,同时做好产业的培育,从而实现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片区城乡规划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城乡涌动创业潮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