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园的空间布局与造景手法分析

2018-03-24田大方

山西建筑 2018年4期
关键词:留园空间布局造景

张 鸽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上津桥下塘,原为明代的“东园”废址。留园为我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面积约为23 300 m2,以园内建筑布置之高低错落、游廊之蜿蜒曲折、奇石之众多而闻名天下,与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园林总体上依据建造年代与主题分为中部山水、东部庭园、北部山林、西部田园,在总体布局上兼顾这四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进行主题与空间类型的区分与互补,形成和谐整体。而中区和东区则是全园之精华所在。中区部分通过东南凿水池、西北筑假山以形成西、北为假山、东、南为建筑环中心水池的山水景区。西楼、清风池馆以东为留园的东区。东区又分为西、南两部分,“五峰仙馆”和“林泉耆硕之馆”分别为这两部分的主体建筑。东区的西部具有体量小而精这一特点,其建筑密度为全园之最且其灵活多变的院落空间不仅营造出幽深、恬淡的园林建筑外环境,同时也满足了园主人以文会友等的功能需求。东区的东部,正厅“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的做法。厅北为一开敞型庭院并特置巨型太湖石“冠云峰”,左右翼以“瑞云”“岫云”二峰,皆明代旧物。这是留园中的另一个较大的、呈庭园形式的景区。

留园的景观,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丰富的石景,二是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1]。

1 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特点

园林空间的特点是由其自身文化体系的特征而体现的。苏州古典园林其作为是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都具有其系统且固有的造园手法。包括平面布局的轴线、移位、对景、因借和空间组织的序列、延伸、渗透、分隔、虚实等手段,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格局[2]。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以整体涵盖多样

受传统文化体系的整体性特征影响,古典园林也尊崇“整体性”。其不仅体现在园林空间建造时的“整体性”原则,还通过设计的核心理念及其造景手法的多样性来彰显这一统一性。

1.2 以有限展示无限

苏州古典园林由于其私家园林的特性致使其体量都较小。故要在一个有限的园林空间展现无限的景致,也就由此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小中见大”这一空间特征。而想要达到这一特征,则主要是通过各景致之间的对比关系使园林在空间上产生变化以达到在有限面积里造无限空间的目的。

1.3 以含蓄表达美感

一切艺术作品最终都是要诉诸于表现的。一种是率直地、无保留的和盘托出;另一种是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其引而不发,显而不露[3]。而中国由于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则多倾向于用后一种方式来表现。

1.4 以序列组织空间

空间序列组织是由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而展现的。基于中国山水画卷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则是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其空间形式是以观赏路线来安排的,有较为简单的一种是呈闭合的、环状的,如苏州的畅园、鹤园;另一种空间序列是按照贯穿形式的,如乾隆花园;最后是呈辐射的形式,如杭州黄龙洞。然而苏州私家园林中面积相对来讲较大的则多采用的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如拙政园、何园以及论文主要研究的留园。

2 留园的空间布局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宗旨是营造空间以达意,强调以丰富的手法展示山水的多变特征。造园师们通过领悟各个名山大川的风姿,从而将其精华在面积有限的园中进行塑造并展现,以致使古典园林的空间结构组织复杂多变。也正是因为其空间结构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使人将其空间结构忽略,而去注重丰富多变的园林要素和技艺精湛的园林景点。

2.1 空间布局之空间序列

如前文所说,像留园这种大型私家园林,其空间组成异常复杂,所以通常将其划分为几个子序列。留园采用的是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包括其入口部分的串联序列形式,中央部分的环状序列形式,东部的串联及中心辐射等序列形式。

2.2 空间布局之空间的对比

留园入口部分空间对比的处理堪称一绝,入口处的异常曲折、狭长、封闭使游于其内的人的视域范围受到压缩而产生沉闷压抑之感。但当走到尽头到达古木交柯时,视线稍稍得到扩展;继而向西到达绿荫时,北望中区之景豁然开朗,则已置身园中[4]。这种空间对比使游人的视觉感受受到强烈的冲击以获得更好的心理快感。

2.3 空间布局之藏与露

“藏”是含蓄表达美感的引申。含蓄的思想首先起源于老庄哲学思想,老庄哲学在言与意的关系上主张守意,认为物有精粗,言只能道其粗者,意才能致其精者,真正的大巧在胸次存焉[3]。

留园中部水谷的深处看曲谿楼展现的就是所谓的“藏”。中区的东南大部分开凿水池、西北堆筑假山。这是留园中一个较大的山水景区。临池的假山用太湖石间以黄石堆筑成土石山,一条溪涧破山腹而出仿佛活水的源头。涧上横跨石板桥以沟通山径,从山后透过涧岸的山石隐约窥见池东岸的建筑物也就是曲谿楼,从而构成一景[1]。

2.4 空间布局之疏与密

《绘画六法》有一条是“经营位置”,简言之,就是对画面进行构图安排。位置经营涉及的面比较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当属疏密有致而不可平均分布。而留园在这一点上拿捏的不可谓不到位,在建筑、山石、植物等方面将疏密二字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园中的建筑分布的很不均匀,疏密对比极其强烈。建筑主要分布在园子的东区,西区分布少许。而东区的西部才是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方,以东区的五峰仙馆为中心以及其四周序列有致的鹤所、揖峰轩、西楼和清风池馆以及汲古得梗出围合而得的空间组合使东区西部建筑之“密”一目了然。自中部景区到东部景区,单就建筑方面,可谓是疏→密→疏,其抑扬顿挫的节奏与韵律可谓是表达的恰到好处[5]。

园中的山石分布也很不均匀。纵观全园,园子的西部景区和北部景区山石密集,东部景区的东南部也山石嶙峋,而园子的中部景区以及东部景区的东西方向则山石相对较少。但就园子的中部景区而言,其山石的布局也基本沿袭全园的节奏与韵律。中部景区的西部和北部主要是借密集的山石而形成山林野趣,其他部分虽也配置了不少山石,但却比较稀疏,两者比较,疏密之间的对比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2.5 空间布局之虚与实

所谓虚,也可以说是空,或清空、空灵,或者说就是无;所谓实,就是实在,结实或质实,或者说就是有[2]。

留园的中部景区则完美的诠释了虚实对比这一手法,其东立面借曲谿楼、西楼以及五峰仙馆等建筑组合而形成整体立面从而以实为主导。而其南立面由绿荫、明瑟楼、涵碧山庄等建筑组成但空廊、槅扇占较大比重,从而达到以虚为主导。也就由此形成了东立面与南立面的强烈对比。

而就其各自而言,东立面虽以实为主,但其墙体上开的门窗孔洞,也使其实中有虚;再如南立面虽然以虚为主,但其中嵌入少许粉墙,亦使之虚中有实。这样一来,东、南立面虽产生了强烈的虚实关系对比,但是由于两者彼此渗透、交织、穿插,就使得这种虚实对比柔和许多[6]。

由于园子中的建筑组合错落有致,故在园子中出现了些许大大小小的天井。天井虽然目的在于室内的通风和采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园内的景观。天井中点缀的芭蕉竹石、悬萝垂蔓以白粉墙为底,以窗洞或廊间为框构成一幅美景画。

2.6 空间布局之渗透与层次

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前面所说的藏与露、虚与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为了求得含蓄、幽深所采取的手段。同样,丰富的层次变化也可使各空间彼此渗透从而加强景致的深远感。

留园在空间渗透的方面亦是一绝,其入口部分的空间处理巧妙地利用了各种手段来分割空间,而且在分割的同时又使之相互连通彼此渗透从而使人在游览时产生幽深之感。再如石林小院一带,空间狭小建筑密集,但由于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并且层次变化丰富,就使人产生深邃曲折和不可穷尽之感。

3 留园造景手法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被堪称为古典园林中的一绝,今天的景观设计中仍然在使用。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无一不是增加了园林景观中的野趣。而留园的造景手法囊括了以上所有造景手法,丰富至极。

3.1 借景

张嘉骥老先生在《园冶全释》对《园冶》最后一章的翻译是“概言之,借景是造园的重要创作思想方法。借景之法有远借,由近及远;有邻借,由此及彼;仰借,由下望上;俯借,由上瞰下;应时而借,空间景观随时序而变化。那么触景生情,目有所见,而心有所思,要胸有丘壑而意在笔先,差不多就描写的淋漓尽致了”[6]。

留园西部的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另外,园子东区的东部自冠云楼东侧的假山登楼,可北望虎丘景色,此乃是留园借景的最佳处。

3.2 对景

留园北山上建六方形小亭“可亭”作为山景的点缀,同时也是一处居高临下的驻足观景场所。水池的东、南面均为高低错落、连续不断的建筑群所环绕,池南岸的主体“明瑟楼”“涵碧山庄”与北岸山顶的可亭隔水呼应成为对景,这是江南私家园林中最常见的“南厅北山,隔水相望”的模式。

3.3 框景

园内五峰仙馆两侧的小天井是由室内透过侧窗观赏其中的竹石小品、亦不二亭以框景的视域进行观察等都是框景手法的运用。

3.4 漏景

另一种窗元素为“漏花窗”,《园冶》中称之为漏“砖墙”。古木交柯就灵活运用漏景的手法来使人的视域稍稍开阔,以为进入绿荫视域全开做好伏笔。西楼一带的建筑群体也对漏景这一造景手法充分运用,使人的视野在狭小的空间内稍稍开阔。

4 结语

留园以其独树一帜的空间布局以及丰富的造景手法跻身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除以上关于空间布局以及造景手法的分析之外,留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比如其山石嶙峋的特点以及书条石的特色,都彰显着留园别具一格的风格。植物景观的营造也是留园的特色之一,比如两株古木交缠在一起,遂得来了古木交柯这一名称等等[7]。景观水体的构建更是在狭小的园子里扩大视域,加大景深。建筑的高低错落,空间的彼此渗透使留园的景观营造手法被一直沿袭着。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31-637.

[2] 尹玉洁.基于空间结构分析探究留园造园理法[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5-40.

[4] 盛迪平.留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员 勃.苏州留园的建筑空间造景[J].艺术与设计,2008(1):100-101.

[6] 张嘉骥.园冶全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7] 于 跃.基于可见性的留园空间构型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留园空间布局造景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留园:亭台廊榭,秋色迷宫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策略与发展趋势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苏州园林的空间叙事与抒情研究
苏州留园的营造与修复研究
“植物造景”——自然的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