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介入中高校建筑文脉传承与突破探讨
2018-03-24周家荣
周家荣 徐 伟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加大对高校建设的支持,高校扩招已成趋势,高校建筑需要改扩建以满足学生的使用。国内建校时间较长的高等学府,新建筑设计要考虑文脉的传承问题,包括整体规划风格、原有建筑的形态色彩,甚至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语言等。
1 研究背景
1.1 建筑文脉保护与传承
建筑文脉是指建筑所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主要从人的视觉和谐、心理认同角度去营造一种新老建筑之间的和谐氛围,长时间的积累使特定地区的人们对当地的建筑特征有一种认同感[1]。不管是建筑师还是历史工作者,都在极力呼吁对建筑文脉的保护和传承,希望通过建筑文脉的延续留存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
1.2 校园建筑改扩建现状
地处城市核心的高校,如武汉大学等,旧建筑往往进行改建,新建筑只能在极其有限的地方见缝插针式伸展。用地紧张地区的高校建筑改扩建设计难度较大,原有历史建筑需要保护,以及原有规划空间格局和历史建筑特征不能随意破坏。
2 高校建筑文脉的传承
2.1 高校建筑文脉的传承原则
2.1.1整体风貌的一致性
建筑文脉在历史悠久的高校中表现最为明显,如武汉大学,建校之初由凯尔斯进行选址规划,形成东西一轴南北两轴的整体格局,围合成下沉式花园[2]。选址时,往往考虑地形、朝向和周围水系,体现设计师设计理念和地区性建筑理论相互融合的结果。
2.1.2建筑形态特征的延续
高校历史建筑有的采用“中国固有形式”,将传统木构建筑的坡屋顶应用到建筑面,试图从中找到历史记忆和认同感。如武大老图书馆,汲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量代表性元素。在顶部,有中国特有的屋脊、走兽、叠瓦和檐下线脚,甚至屋顶最高处还有一个宝顶。
2.1.3建筑色彩特征的协调
建筑色彩相比于建筑形态,更易于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对比我国几所高校早期建筑的色彩,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武汉大学,在色相方面区别较大,中大的偏向于深蓝色,武大的偏向于墨绿色,华工的与中大的较为接近[3]。
2.1.4建筑装饰的符号特征
建筑的装饰符号,相比形态和色彩而言,是最不直观的。横向比较我国的几所高校,大体采用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装饰符号,只是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与当地文化融合导致的细节差异。岭南地区的建筑装饰上带有海外建筑的特征,而湘鄂地区的湖南大学和武汉大学受海外建筑文化影响较小,对传统的特征延续较好。
2.2 建筑文脉的传承方式
2.2.1整体规划的脉络保留
在扩招背景下,新建筑的产生在所难免,必然会扰乱了原有空间格局。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兴建之时,考虑到原建筑的空间轴线,最后选定在原下沉式花园的东侧,与原工学院、理学楼等形成围合之势。
2.2.2形态元素提取与再生
新建筑设计时,可将高校历史建筑形态进行简化,发掘其中的比例因子,应用到新建筑设计中,以达到视觉上的延续。如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的立面形态可抽象出顶部三角形和底部长方形,其中长和高的比例关系应加以研究,在新设计中采用这种比例关系可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视觉习惯,缓解视觉上的突兀感。
2.2.3色彩元素分析与应用
色彩有三要素,即色相、明度和鲜艳度,在分析历史建筑的色彩时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提炼出原有历史建筑的色彩特点,以这三个特点为标准选定相近的建筑材质或者装饰涂料,尽量减少新建筑在色彩上形成的不协调感。因为建筑色彩并非单一的,建筑包含多种色彩,可选取数种主色,统计比例,按照比例去设计新建筑,会使新旧建筑差异缩小。
3 高校建筑文脉的异质介入
3.1 异质介入的原因
当代的建筑材料如钢铁、玻璃和其他合成材料,与传统的材料有极大的差异,而新建筑在建造中难免运用到这些材料,因此新旧建筑的差异加大。有的建筑师思想前卫,采用新奇的设计手法,甚至宣称在对立中寻求统一,新建筑的产生对于原有历史建筑而言是一种异质的介入。
3.2 异质介入的特点
3.2.1旧建筑改造中的异质
高校的旧建筑在改造扩建中,设计师可能不会去考虑加建或改造部分是否与原建筑统一,造成单体建筑上新旧的强烈对比,新加建或改造部分就以一种异质的形式渗透到原建筑中。这种异质介入方式,如处理得好,将形成新与旧、虚与实、厚重与轻盈的对比,将丰富建筑语言。
3.2.2新建筑相对整体环境的异质
除了在单体建筑中的异质介入,还有新建单体对整个建筑群空间的渗透,如果新建单体建筑与原有建筑群差异较大,可称之为异质介入[4]。如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无论是形态特征还是色彩装饰,均与武大原建筑找不到渊源关系,其临近老斋舍、樱顶和老工学院等,作为一种异质渗透在校园环境中,以对比的方式形成与历史建筑的空间对话。
3.3 异质介入的矛盾性
3.3.1新类型的需求
高校建筑文脉的传承固然重要,但是有些原有建筑形式、结构特征和装饰细部,不再适用于新功能,不能满足适用需求。当今高校人数已非昔日能比,体育馆、礼堂、校园展览类建筑等为满足需求,体量很大,如沿用老建筑形态特征和比例,建筑的尺度将脱离实际。
3.3.2新旧建筑特征不相适应
新建筑与旧建筑在形态和色彩上存在较大差异时,如果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不当,将引起视觉上的不舒适感。在失败的异质介入中,结果必然是建筑文脉的断裂,整体风貌造成破碎感。
4 高校建筑文脉的突破
4.1 建筑文脉突破的意义与可行性
在过去,地区间交流较少,新技术的渗入较慢,因而建筑文脉自然保存完好,基本不存在偶然突破的现象。然而当下,全球化趋势日趋迅猛,每当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备受瞩目,建筑师的交流则无国界更无地区间障碍。建筑文脉的形成基于地区间建筑形态、材质、色彩和装饰等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产生于地区间不同的建造思想、建造工艺和当地材料等。
4.2 建筑文脉突破与传承的平衡点
建筑师对文脉的去与留面临抉择,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盲目坚持,需在突破与传承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王澍先生对文脉的传承不仅停留在“中国固有式”般的假古董,而是寻找传统建筑在空间、形式、材质和色彩上的特征,将这种特征进行现代语言的转译,赋予新建筑传统的气质,如象山校区等。
4.3 观念转换与文脉过渡
在建筑师苦于探寻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工艺相结合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思想观念的逐步转换。以往,人们对于建筑文脉的概念或许大多停留于用新材料模仿旧形式,停留于大屋顶或三段式的刻意模仿,但在当代建筑师成功寻找到传承与突破的平衡点之后,人们似乎也逐渐认识并接受这种文脉传承的方式。
5 结语
新时代的功能需求与工艺技术的更新,对高校建筑文脉的冲击不可忽视,探寻高校建筑异质介入的同时如何去协调建筑文脉的传承与突破显得尤其迫切。在新材料新技术的介入中,如何做到原有建筑文脉不被割裂,以及如何使得这种文脉突破对整体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确是每个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 王 晓,刘卓珺,黄 河.建筑文脉的延续、再生与创造[J].中外建筑,2011(3):211-212.
[2] 黄德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造园艺术特色[J].规划师,2003(9):165-166.
[3] 李成敏,李绪洪.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园建筑色彩设计分析[J].大众文艺,2011(24):79-80.
[4] 盛 晶,孙姗姗.校园历史建筑的异质介入式更新研究[J].设计,2016(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