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的史料研习活动探索

2018-03-23何成刚李志先

关键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何成刚 李志先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研习活动应以深度的史学阅读为基础,重在精选史料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和设计关键问题,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研习;史料实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并就每个核心素养分别做了四个水平划分。这一新变化无疑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但要考虑培养学生的何种具体素养及该素养的何种水平,还要考虑如何设计促进素养落实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评价任务,以检测预设的具体素养及水平的实现程度。

当然,“高中历史新课标”就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许多指导建议,包括“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學内容”“树立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等,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特别强调以“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为基础,“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但是,这些指导建议还远远不能消除教师的疑惑。对于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历史教师如何遵循一定的步骤和逻辑,设计核心素养导向的史料研习活动,还需要在学习研读“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思考。本文拟在这个方面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理论思考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曾就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指出: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两翼。其中,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1]。据此,我们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导向的史料研习活动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充分汲取史学研究成果,深度把握教学内容,拓宽我们的史学视野。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广泛、深度的史学阅读,在历史教师备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可以想象,没有一个开阔的史学视野,仅仅依靠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是不可能深度把握教学内容的;而缺乏高质量的史料资源,自然也就无法设计出高质量的史料研习活动。

第二,在史学阅读的基础上,整合史学研究成果与教材内容,建构超越历史教科书内容之上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第三,考虑到史料研习活动往往是由若干逻辑性强的深度学习环节组成,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将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分解并转化成若干深度学习环节。在每个深度学习环节,我们可以设计1~3个关键问题。当然,关键问题不会凭空产生,主要来源于我们在史学阅读中得到的观点或启发。问题之间还要确保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第四,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进行研讨,离不开历史情境的创设。实践证明,历史情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价值的史料资源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史学阅读时,要善于搜集、整理有价值的,以及反映不同类型、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史料资源。

第五,对照“高中历史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和五个核心素养的四个水平划分,结合课程标准和学情,明确并审核每一个关键问题所指向的具体核心素养及考查水平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问题设计,必要时还要修改历史情境和史料资源。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高中历史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和五个核心素养的四个水平划分的内涵。

简而言之,史料资源、历史情境和关键问题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史料研习活动的“铁三角”,教学目标则位于“铁三角”之上。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史料资源和历史情境发挥着基础作用,关键问题则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关键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研习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素养发展状况进行即时评价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二、教学实践

我们在对“玄武门之变”的探究中,开展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史料研习活动。在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介绍非常少,都不到100字,但这一历史现象却非常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阅读史学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围绕“玄武门之变”建立起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一定的史学逻辑,将其分解、转化为六个教学环节:政变企图、精心谋划、政变选址、干预修史、后人评说、历史反思。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了指向不同核心素养及不同水平的1~3个关键问题。

导入:李渊父子利用隋末大起义的形势建立了唐王朝,618年,李渊称帝,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兄弟间的名分已定。但自认为在灭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不甘居人之下,便不择手段地积极活动,扩充实力。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李建成自然要削弱或消灭李世民的力量,因此随着李世民屡建军功,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日益尖锐。

教学环节一:政变企图

教师讲述:为争夺皇位继承权,我们看看李世民在做什么?

史料1 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侯君集)渐蒙(太宗)恩遇,参预谋议。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

……太宗之谋建成、元吉也,尝引(刘)师立密筹其事,或自宵达曙。

……太宗以隐太子、巢剌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问题1:李世民与部下的交往中,暴露出了什么企图?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从李世民与刘师立、温大雅等人密谋中,可以看出他早有发动武装政变的计划。

设计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中的关键描述,如李世民召集诸多心腹谋臣提前策划,可以说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蓄谋已久。本问题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2——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环节二:精心谋划

教师讲述:为了发动政变,我们看看李世民采取了哪些准备措施?

史料2 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及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

……会建成、元吉将起难,太宗以洛州形胜之地,一朝有变,将出保之。遣(张)亮之洛阳,统左右王保等千余人,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武德中,(敬君弘)为骠骑将军,封黔昌县侯,掌屯营兵于玄武门,加授云麾将军。隐太子建成之诛也,其余党冯立、谢叔方率兵犯玄武门,君弘挺身出战。其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当且观变,待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乃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并遇害。太宗甚嗟赏之,赠君弘左屯卫大将军,世衡右骁卫将军。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史料3 武德七年,(常何)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即玄武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趋奉藩朝, 参闻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唐)李义府撰:《大唐故使持节都督黔思费等十六州诸军事黔州刺史赠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武水县开国伯常府君(何)之碑》

问题2:阅读以上史料,概括李世民为发动政变做了哪些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一是广收文武人才,为政变做组织上的准备;二是在洛阳建立势力,以策应京师;三是争取守卫玄武门将领的支持。

设计说明:本题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炼概括李世民为发动政变在三个方面采取的准备措施。比如,政变前,李世民争取到了玄武门左右屯营将军敬君弘与吕世衡的支持,暗中伏兵玄武门,出其不意袭杀建成、元吉。除此之外,李世民还争取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的效忠。这使得李世民在事变中占据了主动地位。本问题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1——概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

教学环节三:政变选址

教师讲述:同学们想一想,李世民为什么要将玄武门作为政变的地址?他何以知悉建成、元吉一定要走玄武门而伏兵击之?如果二人不走玄武门,而经走他门,不是杀不成么?

史料4 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所组成。宫城是供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位于长安城北部的最中央。……承天及玄武二门分别为南军及北军重地[2]。

问题3:观察史料4和唐长安城平面图(见图1),说明李世民为何选在玄武门发动兵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代长安宫城的玄武门是朝臣入宫奏事的必经之地。因此,玄武门成为宫中与外朝联系的咽喉要地。玄武门自然也成了李建成、李元吉入宫的必经之地。所以李世民把玄武门作为伏兵突袭的有效地点,切断建成、元吉的退路是必然的。同时,李世民依靠收买的北门禁军重要将领,采用先发制人的战略,最终获得“玄武门之变”的成功。

设计说明:本问题指向的是:(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空间框架下。(2)史料实证素养水平3——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3)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环节四:干预修史

教师讲述:通过玄武门政变,李世民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成为皇帝后的唐太宗,对于史书如何记载这段历史表露出了异常的关心。

史料5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注:指玄武门之变),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七《论文史》

问题4:唐太宗执意要看“国史”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否认同?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唐太宗向史官表明自己看国史的理由是为了警示自己,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担心史书中关于“玄武门之变”有不利于自己的记载。

设计说明:本题第一问考查学生从史料阅读中了解唐太宗执意要看“国史”的理由。本问指向的是: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第二问考查学生从史料阅读中把握唐太宗执意要看“国史”的根本目的,绝对不是警示自己,而是关心史书如何记载“玄武门之变”。盡管房玄龄明白唐太宗的本意,已经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叙事做了处理,但唐太宗还是不满意。本问指向的是: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

问题5:唐太宗对“玄武门之变”是如何定性的?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唐太宗将“玄武门之变”定性为平叛,自己是周公,李建成和李元吉则是谋反的管叔和蔡叔。

设计说明: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史料阅读,读懂唐太宗对“玄武门之变”的立场。贞观史臣原来是小心翼翼地记载玄武门事变,因为他们知道玄武门事变不同于周公诛管蔡,两者没有相似之处。于是,只好遮遮掩掩,企图蒙混过关,没想到被唐太宗一眼看穿。唐太宗的立场是:坚持平叛立场。本题指向的是: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教学环节五:后人评说

教师讲述: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夺得了太子之位,不久即登帝位。那么,后世史家如何看待此事?

史料6 …… 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赞曰:“……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忧启圣。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史料7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己,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逼,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题6:五代时期刘昫等、宋朝的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一事的看法有何异同?联系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刘昫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而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持否定态度。五代时期,“兵强马壮者为天子”,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式的流血政变上台,“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就是这个时代的写照。从北宋开始,由于封建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加强,史家对唐太宗多有微词。司马光依据立嫡长不立贤的传统, 认为建成身系嫡长子, 为唐朝建立立了汗马功劳, 又不见其有失德之事, 由他继承皇位, 应说无可争议。但是李世民不甘居人之下,只能用流血政变的手段达到目的。要将这种做法说成是名正言顺,只能颠倒历史真相。因为宋太宗和唐太宗一样,都是从兄长手中夺取帝位的,宋真宗以下的皇帝又都是宋太宗的后代,如果面对宋太宗的后代,司马光痛斥李世民杀兄屠弟之罪,当然会刺痛宋英宗、宋神宗的。所以他说,唐太宗杀建成、元吉,虽是为“群下所迫”,但却“贻讥千古”,令人惋惜,因为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司马光对唐太宗的批评最终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寻找借鉴。

设计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辨析。例如《旧唐书》把唐太宗比作周公,建成、元吉比作叛乱的管叔、蔡叔,玄武门之变的责任完全在于建成、元吉。如此一来,就延续了唐太宗主持编写实录时对玄武门之变的定性。司马光虽然在《资治通鉴》中叙述“玄武门之变”时基本沿用已有史料,但司马光指责太宗以流血政变夺取储位,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本题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2)历史解释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教学环节六:历史反思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阅读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对“玄武门之变”的论述。

史料8 (随着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堂堂的秦王岂能就此束手待毙,不如还他更毒辣的一手,立即对李建成、李元吉来个肉体消灭。什么亲哥哥、亲弟弟,杀哥哥、弟弟的事情在过去多得很呢!为了保存自己,为了夺取政权,什么也在所不惜。

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统统被处死,女的一概没入后宫当奴婢。……这一切,你说残酷不残酷?这就叫封建社会啊!如果李建成、李元吉成功了,秦王李世民的妻儿还不是同样的命运。如果李建成、李元吉再闹矛盾,发生火并,还得有一家遭受这样的命运。这绝不是谁的秉性严酷或宽慈的问题[3]。

问题7:阅读上述史料,你对“玄武门之变”这类历史现象有何反思?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际上,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由李世民为了夺得皇位而发动的宫廷政变,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行为。在中国古代专制社会里,关于国家最高权力的交接,虽然有“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密建制”等制度安排,但大量的历史证明,这些制度都不能保证最高权力的和平交接。在最高权力的交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屠杀、流血和战争,可以说,这是专制社会所无法根除的现象。玄武门之变就是其中的一例。唯有建立一个法治社会,才能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设计说明: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李世民發动玄武门政变这一历史事件本质的分析,并从中国古代专制体制这一制度根源对这种现象做出历史解释,只有建立真正的法治社会,才能杜绝这类现象。本题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论述。(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解释。(3)家国情怀素养水平4——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三、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导向的、以探究“玄武门之变”为例的史料研习活动取得了积极效果。一是有力地冲击了学生旧有的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认识,通过史料研习活动探索出了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真相。上课前,学生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认识,由于受到电视剧《隋唐英雄传》《隋唐演义》等的消极影响,普遍以为“李世民是正义的一方,李建成、李元吉是大反派,应该被打倒,李渊昏庸无能”,课后学生普遍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谋划已久、主动出击、先发制人以夺取皇位继承权的政变。甚至有学生认为,不能因为李世民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就对李世民杀兄屠弟的行径“选择性失明”。二是学生普遍认识到,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多看看多方的资料,要多比较各方叙述的异同,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要多思考,避免先入为主。不同的时代对一个历史现象有不同的评价,要多从评价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分析这些评价背后的意图。总的来说,本史料研习活动体现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鲜明特征。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1):4-11.

[2]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92.

[3]黄永年.物换星移话唐朝[M].北京:中华书局,2013:33-36.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