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体教结合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018-03-23王大鹏唐莉
王大鹏 唐莉
摘 要:绵竹市南轩中学女子曲棍球队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培养输送多名运动人才,在体教结合方面有了初步的实践与经验。本文从办学目标与体育教学特色、教练团队、训练模式、运动员择优选拔、科研投入与实战分析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对基层学校在未来发展实践“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女子曲棍球;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9-0020-02
2007年10月8日,绵竹市南轩中学成立女子曲棍球队;2009年首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单位;2012年8月再次认证为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2012年我校立项“曲棍球特长的培养研究”校级课题。至今多次取得全国性优异成绩,培养输送多名运动人才,在体教结合方面有了初步的实践与经验,对提升形象、展示和弘扬学校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也带动了其他体育项目更好地发展。现将摸索阶段的经验分享如下。
一、学校明确办学目标,形成体育教学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长期以来,我校特别注重全体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有计划地培养体育竞技人才,既可以为学校的体育发展塑造“龙头”,又可以为上一级体育单位输送人才。
一所学校有没有特色要看它有没有明确办学目标,应该说国家对于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有一定的规定,但这规定是基本的、普遍的,不可能照顾到各类学校,所以也不能形成特色,那么教学的开发与利用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一种具体的可行性保障。我校是国家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我们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曲棍球课程,细化曲棍球教材,深化曲棍球教学,以曲棍球为特色带动其他体育教学方面的窗口化发展。为了打好学生的基本功,提高训练水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们重点研究曲棍球训练中的方法,以基础动作的教学作为重点,为中学生曲棍球项目的后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体育教师与专业运动员共同组建教练团队
体育教师进行业余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如果不掌握规律,不讲究方法,既难出成绩,还有可能损害学生的健康。同时,业余训练是对体育教师价值评价的最主要依据,运动成绩的提高,学生成绩斐然,体育教师的辛勤付出就会得到回报,体育教师的自身价值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运动训练,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水平,在反复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训练思维,不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也是得到社会承认的重要渠道。我校在筹备成立曲棍球队初期就派遣学校体育教师到四川省棒垒曲棍球运动管理中心和各级赛事中去学习、观摩,前期培养了本土教练师资,在球队正式成立时,学校就聘请了四川省女子曲棍球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唐莉作为项目主教练,为我校曲棍球业余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教练组(现4人)每年都定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教练员培训班,及时更新执教理念,提高带队水平,这为我校业余训练水平的整体提升起到了带动作用。到目前为止,我校教练中有国家中级教练员1人,国家初级教练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2人。
三、布点与集中训练,做好赛前演练
2009年起,我校分别与绵竹市紫岩小学、绵竹中学初中部签订了曲棍球后备人才共建协议,将他们设立为小学、初中基地培养学校。平时工作时间的训练由我校出师资、器材与装备,采用专人定时、定点的方式对适龄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专项训练,周末和寒暑假我们把对曲棍球运动兴趣浓厚、专项能力突出的苗子统一集中到南轩中学进行大集训,队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训练,按年龄分组,因材施教,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
近几年,四川女曲、甘肃女曲、天津女曲分别于每年冬季到我校来进行封闭式冬训,时间大概三个月,这期间我校曲棍球队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们经常观摩、学习他们的训练、教学,从中学习到更加专业、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战术。我们的队伍还经常和他们进行教学比赛与交流,并参与他们的训练,体验专业的训练强度和训练方法,使自身的专项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增强了队伍的实战对抗能力。此外,我们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到外地异训,不定期与四川女曲、绵阳女曲、成都女曲等友好单位进行交流切磋,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运动员择优选拔
曲棍球运动不仅能够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且通过曲棍球这种运动文化对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曲棍球运动为完善学生个性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曲棍球运动具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这就要求曲棍球运动的参与者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曲棍球运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为参与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他们在曲棍球活动中尽情地游戏、运动和竞赛,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
南轩中学通过小、初、高阶梯选拔和培养模式的研究,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曲棍球,热爱曲棍球,加入到曲棍球运动中来,一是磨砺学生的精神意志,二是选拔人才并为上级输送优秀运动员。通过此种训练模式,我校已向国家曲棍球队输送2人,国家橄榄球队输送1人,省级专业队6人,为高校培养10余名专业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健将级运动员。
五、科研投入与实战分析相结合
体教结合初期,我们注重收集关于曲棍球运动和近五年来“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特征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体育竞赛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学》相关文献,并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借鉴。
将南轩中学女子曲棍球队与四川华阳、犍为、攀枝花、达州女子曲棍球队的发展现状、后备人才力量的培养、资金投入、教练员的聘用等方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南轩中学女子曲棍球队发展的瓶颈。我校曲棍球队教练班子团结协作,分工明确,从训练计划到技术分析,从临场指挥到赛后技术录像分析,重细节,抓难点,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曲棍球发展的训练体系。
针对学校曲棍球的训练现状,我们确立了“普通高中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实践研究”的科研课题,并撰写了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一些专家进行论证并开始展开研究,以此研究带动我校其他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
建队10年,我校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积累实战经验,取得了全国青少年和青年比赛多项冠军。
参考文献:
[1]金国祥,杨卫民,张蓓,等.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5,26(2):16-19.
[2]孙欣荣.试析我国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发展中的新突破[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學版),2007,21(2):79-82.
[3]课题组.上海市“体教结合”10年发展历程与对策[J].体育科研,2008,29(3):74-79.
[4]苏坤培.青少年曲棍球运动员意识的培养[J].体育师友,2003(5):18-18.